摘 要:縱觀百年歷史,中國現代教育日益普及化、專業化,然而在科研上取得斐然成績的同時,卻出現了一定程度上人文精神流失與審美觀扭曲的現象。如今,美育對塑造人完整的審美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美術史教育融入當代美育課題為視角,將美育置于審美教育觀念塑造與美術歷史宏觀走向的交集中,探討塑造審美觀的目的與價值,以及當代美育核心與美術史教育的關系,從而提出美育應與歷史相結合的理念,在培養人全面發展的洪流中,重新思考美術教育的意義與未來。
關鍵詞:審美觀;美術史;美育
注: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大美育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模式創新研究”(2021JSJG434)階段性成果。
審美教育是美育的全稱,在德國哲學家席勒18世紀發表的《美育書簡》中首次被提出。20世紀初,蔡元培在其著作《哲學總論》中再次談及“美育”一詞,這一概念沿用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命題,并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新時代要求。
一、審美發現與感知
審美作為審美主體對事物美丑的歸納性觀點,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等特質。美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精神文化產物,也是客觀事物在人們心目中引發的愉悅感受,因此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相異的審美觀。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不僅讓人們能夠感知客觀世界,也連接了人類與藝術。而二者之間的區別在于,客觀世界帶來的感受是直接的、具體的。人們看到暴風雨來臨時會感到害怕,生理本能會驅使人躲避,而聞到花香則會感到身心愉悅,這都與生理本能直接相關。而對藝術的感知則是間接的、抽象的。例如,當人們站在英國藝術家透納的油畫作品《暴風雪》前,會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奇壯麗,但由于其不會真的席卷而來,因此不會真的感到非常恐懼;觀看大理石雕像斷臂維納斯時,人們會驚嘆藝術家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卻不會認為維納斯雕塑是生活中真實的人,因而不會因利害關系而對其產生某種看法。簡言之,人們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是跳脫出利害關系的,可以不帶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地、從容地感受。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說:只有把藝術理解為是我們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種特殊傾向、一種新的態度,我們才能夠把握它的真正意義和功能。藝術品絕不是單純的仿造品或摹本,而是我們內在生命的真正顯現。
如果說審美發現是審美活動的起點,那么審美感知便是審美活動的結果,而精神共鳴與升華則是活動最終的目標指向。美育的最高目標是人性的完滿,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美育理論意涵與建設
(一)美育意涵之語境與價值
人類感知美的意識覺醒之后,美育觀念就已經存在。當美被感知,其便成為精神養分哺育人類,于是擁有了教育價值。然而,在美學成為獨立的學科之前,作為哲學的附庸,其價值一直未能直接顯現。直至18世紀后期德國哲學家席勒首次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其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教育家蔡元培在20世紀初將這一概念引入國內,至此具有現代意義的美育理論廣泛流傳。
席勒提出美育的核心目的是使人性完滿,美的出現使人感性與理性的天平得到了平衡。席勒提出的美育概念,某種意義上是對美的藝術價值的重新審視,但并沒有明確的定義。通常意義上對美育的理解是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的教育,并且在踐行過程中存在著對其意涵認知的模糊化與誤讀。
對美育意涵的重新認識,要求在藝術中找到相對恒定的審美標準,這也為建立審美經驗與提升審美感知力提供理論支撐。美育中的美感體驗已擴散至包括藝術在內的所有領域,如生活、自然、社會等,于是現實生活中的美也被接納,被認為是藝術之外的感知與體驗對象,美育語境的邊界得到延展。
至此,在審美發現與美感體驗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讓受教育者在藝術中感知與發現美的目標。受教育者在建立自己審美經驗的同時,獲得了更廣闊的審美空間,彌補了藝術不能涵蓋的角度。美育意涵語境的進一步拓展是從審美發現、美感體驗走向精神升華,其目標也從美感經驗的建立、審美感知的提升延展至把握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從自然的人走向道德的人。
(二)美育建設之文化與歷史
為了更好地凸顯中國當代美育的民族性,在中國美學的歷史脈絡中討論美育的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絕不能脫離傳統美學的思想淵源與發展歷史。如今,人們對美育的認知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這些誤解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或者等同于美術教育,窄化美育,此為“藝術誤讀”;第二,認為美育是隸屬于美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將美學原理照搬進美育,概念化與理論化美育,使其功能與價值僵化,此為“美學誤讀”;第三,認為美育中“育”就是教育,將美育等同于一般教育學,并放大美育的教育屬性,此為“教育誤讀”。對美育的誤讀導致教育者在美育實施過程中產生問題,而其是美育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應當引起思考與重視。
不妨從歷史繼承性和文化適應性兩個層面看待當代美育理論建設。其中,將當代美育理論放在人類美育思想觀念發展的脈絡中進行考察,強化美育理論與美育建設發展之間的關聯,便是歷史繼承性;而使美育理論建設目標與文化指導實踐之間直接建立關聯,凸顯美育理論的當代站位、當代語境意識以及當代實踐指向,便是文化適應性。
盡管人類向來有追求美的習慣與共性,但是美卻沒有唯一標準。在追逐美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帶有目的和欲望,或局限于某一標準,被理論遮住眼睛,這使得真正的美被錯過和消弭,在此背景下的美育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通過建構美育文化與歷史脈絡,使人超脫審美教條,超越美丑的刻板區分,通過歷史中對藝術美與自然美的認識與區分,重新定義審美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黑格爾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很多人也在自然美與藝術美孰輕孰重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實際上,倘若按照上文所述,就不必爭辯以劃分不同美的高下。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的差異的確不容忽視(前者注重環境與氛圍,不需要感知者對自然美做出精確的辨析,后者則強調形式與節奏,要求感知者體驗具有指向性的美的存在),但是在美育的實踐過程中,不應刻意強調二者的差異,而應該將歷史繼承性和文化適應性作為美育理論中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使其共同為審美教育服務,重構美育理論的意涵。
三、美術史融入美育建設的方式
(一)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
美術史是美育的一部分,不僅與文化史、民族史、考古學等學科存在交叉關聯,還與人類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存最早的美術史文獻始于羅馬學者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其中談到了繪畫顏料加工與雕塑制作技術,同時講述了古希臘藝術家們的軼事和相關作品。嚴格意義上的西方第一本藝術史傳記著作是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理論家喬爾喬·瓦薩里的作品《藝苑名人傳》,書中講述了200余位杰出藝術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在我國,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已有關于美術史研究的零星言論,比如《論語·八佾》里就有孔子與學生子夏圍繞“繪事而素”的討論。東晉畫家顧愷之的著作《論畫》與《魏晉勝流畫贊》為我國最早的美術史文獻,此后還有唐代張彥遠撰寫的《歷代名畫記》等。近現代,西方視覺文化對中國傳統美術史觀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將美術史教育融入美育課堂的意義就在于站在歷史的時間軸上,厘清人類文化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的審美和價值取向。
然而,目前美術史課程卻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其不應當被教育所忽略。在一些美術史教學中,若沒有專門的美術史教師,便由主要教授技法的教師代上,而其由于并未專門鉆研美術史教學,往往能力不足,難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知識。除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外,授課方式也極大地影響著美術史教學效果。傳統的授課方法一定程度上已不適應美術史課程教學,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史的積極性,轉變學生態度,使其變被動為主動,也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教師專業知識掌握水平與教學能力的提高對促進學生學習美術史有一定的作用。同時,教材的選用也不容忽視,教師應審慎思考,如何在繁雜多樣的美術史教材中挑選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材。
美術史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很多層面,不僅要站在當代立場上了解過往,還要在看清過去的同時展望未來。美術技法、美術史理論和美育的關系應該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只有有機融入美術史教育,美育才能夠完整。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審美觀念都有時代的烙印,而人類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呈現出的復雜特征也在美術史中被深入剖析,因此美術史教育能夠促使人全面發展。美術史中對藝術作品的介紹包括審美評價的部分,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把握藝術作品的各個元素,體現美育的本質屬性。因此,基礎美育必然要與美術史知識、經典美術作品鑒賞與繪畫技法等結合起來,使學生豐富感知經驗和提高鑒賞能力。
(二)眼手腦協調發展
眾所周知,美育能調動人方方面面的感知,主要有眼(觀察、捕捉)、手(技能、運動)、心(感知、體悟)、腦(思考、鑒賞、創意)。其中,藝術圖像或自然景物通過眼(觀察)被手(技能)改造加工,再通過心(感知)中美術史的審美判斷最后抵達腦(思考)來理解與消化。由此可見,當代美育理念的重點在于觀察(眼)、技能(手)、感知(心)、思考(腦)之間的協調,而傳統的美育課程是簡單的眼與手(觀察與技能)的協作,這難以觸及美育的本質。只有通過眼與手的實踐體驗帶動心與腦的理解內化,美育課程才能培養人的創造力。美育課程不僅需要“眼與手”(觀察與技能)的傳統美術技法練習,還需要“心與腦”(感知與思考)以感知與邏輯分析為主的美學概論和美術史理論的灌輸,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審美素養來審視藝術作品。
如今,高校的美術史課和鑒賞課大多還是采用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討論為輔的教學模式。然而,基于連接“心與腦”的美育理念,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與感知,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想法,使美術鑒賞課程成為美術精讀與研討學習課程。之所以強調精讀,是因為美育的目的不在于知識的堆砌與量化,而在于培養學生較強的審美意識,只有對個別作品精讀才能進入藝術審美層面。而強調研討,是為了促使學生理解不同人對美感知的差異,通過和其他同學交流藝術見解,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在美術實踐類課程中,應強調觀察與技能、感知與思考的貫通,即“眼與手”和“心與腦”的連接,從而將其升華為藝術感知與創造過程。所謂感知與創造,就是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具有新的視野。美育不應當局限于美術,而要在受教育者的“眼與手”上畫一條連接線,將其延伸至“心與腦”。傳統美育課程中將美術技能實踐作為重點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筆者絕非要全盤否定原有的美術課程,而是要豐富美育要素。
要探討美育課程,便無法回避歷史概念,人類學因歷史而立體,美育也因美術史而更加豐滿。當代美育理念下的美術課程設置可以因地、因教師而制宜,卻萬變不離其思想內涵。要鼓勵學生以歷史的眼光和視角,獨立觀察、感知、想象與創造,突出眼、手、心、腦的綜合培養。
四、結語
科教注重改變客觀世界,而美育則強調發展自身。以自然科學教育為代表的理性教育在未來仍然十分重要,但對人格涵養的塑造和審美素養的培養也不容忽視,美育在人類發展中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席勒在《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中說:“只要我們想到,在感覺時由于自然的片面強制和在思維時由于理性的排他性立法,人的這種自由就恰恰被剝奪了。所以,我們必須把審美心境中歸還給人的能力看做一切饋贈中的最高禮物……通過審美生活重新得到這種人性。”在美育中,要提升藝術感知力、開啟靈性的“廬山真面目”,關鍵在于人類站在歷史洪流的堤岸,回顧過往,展望未來,進而構建更高意義上的“人類共情”。
參考文獻:
[1]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2]史密斯.藝術感覺與美育[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席勒.席勒美學文集[M].張玉能,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孫浩然,碩士,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油畫、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