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樂
楊永德(1921—2021),香港著名鑒藏家和實業家(圖1),祖籍廣東鶴山。1921年10月9日,他出生于香港的一個基督教家庭,在六兄妹之中排行第四。其少年時代在廣州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讀,畢業后不幸碰上日寇侵華,遂返港而未能繼續深造,之后在他父親經營的義和隆米店工作。義和隆是當時香港五大米商之一,其經營殷實、享譽全港。20世紀50年代開始,楊永德及其家族進軍制造業,而后擴展至玩具業、地產業。1978年,楊永德回大陸投資設廠,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20世紀90年代,楊永德奔走于祖國多地,投資山崗農業、植草業等,支持中國的現代農業建設。
1946年6月3日,楊永德與張瑞貞結婚,婚后誕下一子——楊國基(圖2)。楊氏伉儷志趣相投,熱衷收藏陶瓷和書畫,對中國古代陶瓷枕尤為熱愛(圖3)。
楊氏伉儷長期關心和支持祖國的文物建設事業,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將悉心搜集到的200件陶瓷枕和2件珍罕的明代瓷器捐贈給國家。1995年,楊永德將其收藏的165件齊白石書畫精品送到北京,成就了中國嘉德“楊永德收藏齊白石專場拍賣”。
文物報國:
國寶無價 報國有心
楊永德曾說過:“文物聚散無常,歷代如是。暫得于己,固然快活,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把個人收藏公諸同好,得到美的享受,同時積累知識、增加生活情趣,大可豐富人生的體驗。”正是秉持這樣的情懷和愛國報國的赤子之心,他在文物市場日漸繁榮的時代,將自己與夫人花費數十年時間收藏的寶物,全部奉獻給國家和社會,這樣的善行與義舉,足以彪炳史冊。
1988年5月,楊氏伉儷將自己珍藏的明代“天順年”款青花爐、明代“永歷年制”款褐釉爐,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天順年”款青花爐(圖4),高11、徑15厘米,通體飾以青花阿拉伯文字,底部以三乳釘為足,其款識則在爐內的底部,為青花“天順年”三字。明代中期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是我國瓷器史上的“空白期”,署紀年款的瓷器極少。明代“永歷年制”款褐釉爐(圖5),高9、徑12厘米,釉呈芝麻醬色,平底,短圈足,底有青花“永歷年制”款。“永歷”為明代桂王朱由榔所用年號,實際僅存在13年,而署有“永歷”年款的各類器皿罕有傳世。楊氏伉儷的捐贈,為我國陶瓷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988年6月,楊永德在參觀南越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館)時,得知該館二期工程存在經費不足的困難,遂致信時任廣州市文化局局長的鐘子碩(圖6),信中說:“弟擬捐贈港幣一百五十萬元(提供現金或按此金額提供建館之物資、設備均可,請貴局等人酌定),以協助第二期建設工程之用。俾此博物館能早日建設完成,是深至盼。”此外,楊永德還對開館之后的收支不平衡問題給予三年的補貼;作為“求知雅集”創會會長的他,又發動會員捐贈專款對該館一個陳列室的設施進行更新。
1988年底,南越王墓墓室加固施工期間,用于防止石頭風化和加固墓室彩繪的四種化工原料(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單體、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單體、鈦酸四丁酯和乙二醇單乙醚)內地缺貨,工程被迫停工。1989年3月中旬,楊永德回穗參加廣州市政協會議時得悉此事(圖7),遂親自在香港各化工商號中尋找。未果后,他又發動美國、日本朋友代為找尋,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個月后原料分別從美國、日本買到了。因原料屬易燃和有毒的液體,為了確保安全,楊永德雇專車深夜將原料運到正在維修施工的墓地,使墓室維修保護加固工程如期完工,并于1989年國慶節向海內外觀眾開放。
為了進一步擴大南博館的影響力,讓香港同胞優先看到古代嶺南文化藝術精華,楊永德向廣州市文化局提議,組織一個“南越王墓玉器專題展覽”到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且編印大型彩色圖錄。展覽及印刷的所有費用由其全額資助,玉器圖錄銷售所得則歸南博館作為發展基金。這才有了1991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的“西漢南越王墓玉器選萃展”(圖8)及展覽配套的《南越王墓玉器》圖錄(圖9),該書后來被評為1991年度香港地區出版物一等獎。
香港玉器展順利舉辦、玉器圖錄成功出版后,楊永德致信廣州市文化局局長,表達無償捐贈200件陶瓷枕并在南博館辟建專題陳列室予以展示的意愿。在獲得廣州市各級領導同意批復后,楊永德立即和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等先生研究其藏枕的交接安排事宜,并提出要做兩件事:一是展室要有專門設計的陳列柜,燈光柔和,藏而不露;柜前要加一塊小平板,可讓觀眾寫點筆記;二是重新編印一本收錄這200件藏枕的圖錄,全彩版精裝。楊永德之所以執念要做第一件事,是因為他早年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參觀時,看到日本人有這樣服務觀眾的貼心舉動。其實,為了這批陶瓷枕能夠早日“與眾共賞”,楊永德所做的遠非這兩件事。整個展廳最初的設計與構思均由他一手操辦(圖10),從展柜、燈光、背板到絨布,甚至展品標號塑膠牌等,都由其出資,在香港買備或定造,再運到廣州。重新編印的《枕》圖錄(圖11)出版后,楊永德送給南博館1000本,以備售予有需要的觀眾,售書所得用來支付專題陳列的維護保養。麥英豪對此感慨,楊氏伉儷每做一件事都考慮周詳、用心良苦(圖12)!
1993年2月8日,南博館全面建成開放暨表彰楊永德伉儷捐贈文物儀式舉行(圖13),“楊永德伉儷捐贈陶瓷枕專題陳列”于同日揭幕。在開幕典禮上,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先生宣讀了中央領導同志給楊氏伉儷的嘉獎信,又將國家文物局的褒獎狀親手授予楊氏伉儷。時任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先生把廣州市人民政府的“國寶無價 報國有心”牌匾授給楊氏伉儷(圖14)。一時嘉賓云集,同聲贊譽楊氏伉儷的愛國義舉。
之后的2003年初,楊永德在香港古玩街發現一批陶瓷枕,隨即推薦南博館征集。2004年底,在楊永德的努力和國家、省市文物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南博館最終將這批包含35件一級品、20件二級品的流散陶瓷枕成功征回。2012年6月,楊永德再次向該館捐贈珍藏多年的心愛瓷枕——綠釉剔水藻紋如意形“忍”字枕。就這樣,以楊氏伉儷贈枕為基礎,南博館開啟了長達30年的枕類文物征集之路,如今共收藏有枕類藏品近800件,時間上啟唐宋,下至近現代,蔚為大觀。其中以陶瓷枕最多,達584件,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窯口之眾,為國內外博物館所罕有。此外,還有木、竹藤、皮、青銅、玉、石等多種質地的枕頭,儼然一個繽紛多彩的枕世界!
實業報國:
支持改革開放? 情系桑梓故里
在實業領域,1978年楊永德就在廣州白云區投資設立白云模具廠,在此基礎上于1981年成立寶法德白云玩具廠;1985年又在深圳寶安投資興建寶法德玩具廠,解決眾多人員的就業問題,備受廣東省市各級領導的贊許。
楊永德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最早的支持者和實踐者之一。改革開放后,外商對國內工商業、房地產業投資高潮迭起,楊永德則把家族在國內的投資重點轉移到農業方面。因為他深知,中國雖是個農業大國,但也是個人口大國,人多地少的問題不容忽視。1992年初,楊永德及其家族成員到粵西山區考察農業資源,發現那里氣候溫和、丘陵土壤結構良好,種植水果最為合適。他提出不占耕地、開山種果、變農民為農工的計劃,得到了家族成員與當地合作者的支持。自那時起,他們在廣東粵西的高州投資逾億元人民幣,開墾荒山3萬畝,建立起一個以種植良種荔枝、龍眼為主的現代化果場。他還聘請澳大利亞農業保鮮加工專家,代為設計加工保鮮設施,創國家農業保鮮加工工程之先河。楊永德說:“對于國內的農業,有興趣敢下大投資的人很少。但是目前國家最重要的是農業問題,我之所以向農業方面投資,只是希望能夠為國家做點事,向其他人證明投資農業是大有前途的。”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森林先生為此專門接見楊永德,并前往高州察看了他投資種下龍眼、荔枝的果場,還即興揮毫贈詞“農業報國,大有可為”。
1994年,受天津農業局邀請,楊永德參與草皮種植,于天津紅港綠茵農場設立1000畝高質草場,一切設備均為時代之先。更得澳大利亞草場專家、世界草業協會主席麥摩指導,業務突飛猛進,1996年初即首次上市。釣魚臺國賓館、2001年廣東省全運會主場館場地,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天津之奧運場地均予采用,堪稱當時全國草場之首。
楊永德祖籍廣東省鶴山市共和鎮南莊村,他對故鄉子弟教育甚為關懷。1980年,他與兄長楊永庥一起捐資建設南莊小學,內有課室、圖書館、食堂、教師宿舍,并購置教學儀器。同時,他還捐資在共和鎮興建商鋪兩間,供學校出租,租金用作學校維修或添置設備之用。楊永德做事力求完善,不是捐一筆錢就了事。當他1991年再回共和鎮時,親自駕車到鎮屬各所學校參觀,驚嘆共和鎮教育面貌的巨大變化,深感南莊小學已不適應形勢要求,于是再捐22萬元人民幣,擴建和更新南莊小學,建成占地5120平方米、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學校,后更名為共和鎮中心小學。
除了故鄉子弟教育,楊永德對中青年、老年人也同樣關心,他捐資建起了一幢兩層樓的電視文化室,作為中青年、老年人娛樂之所,讓鰥寡孤獨者安度晚年。1991年,他又支持共和鎮興建敬老院,捐建了敬老院宿舍大樓、辦公樓及食堂。為繁榮家鄉交通運輸事業,楊永德又捐贈了兩臺大型載重汽車、一臺小轎車給共和鎮政府。
1994年,楊永德受邀回鶴山市參加一年一度的重點工程剪彩。在此期間,楊永德又回到共和鎮視察了解鄉情,他看到莊稼生長不好時憂心忡忡,立即捐贈一大批化肥給共和鎮農技站作為發展生產之用。他還與鎮領導商量準備在共和鎮創辦一所職業技術學校,讓子弟們學好一技之長。同時,還提議辦一所設備齊全的幼兒園。他關懷桑梓的仁厚之心,令人敬佩感動。
三、結語
回顧楊永德先生的百年人生路,無論是作為文物鑒藏家,抑或是愛國實業家,“中國心”都是他永遠不變的底色。他以實業發家致富,成為香港工商業巨子,從商之余,他開始步入收藏之路。每收藏一個品類,他都要求齊全和很專注地搜集,如在明代瓷器收藏中,洪武朝之后的歷代皇帝年款都有收集;他還全面地收集黑釉瓷和陶瓷枕;此外,他也是最早收藏齊白石書畫的收藏家之一。最好的東西,他都化私為公,捐贈給祖國的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對于收藏,他有著更加寬廣的視野和胸懷,與一般收藏家希望子孫永保、秘藏在家、秘玩、投資、變賣是很不同的。
改革開放春風起,他率先回大陸投資設廠。正當外商投資國內工商業、房地產業正酣之時,他將家族投資重點轉移到發展農業尤其是山地農業上來,在祖國多地建設現代化的果場、植草場和生物菌肥料廠。他帶來的,不只是給農民的一時之利,更重要的是帶給他們現代化的理念和技術,幫助他們走上科技興農、通向富裕之路。同時,他也希望以此舉帶動更多的人投資開發內地農業。對于祖籍地鶴山的關心關愛,他也并非簡單地捐款捐物,而是捐資建學校,并捐資建商鋪,用租金來支持學校未來發展。他著眼的都是家鄉的長遠發展,這與他傾巨資投資祖國農業,將悉心搜求的珍貴文物捐獻祖國,著眼的是祖國長遠的發展,其用意是相通的。
楊永德無私奉獻、重義輕利的愛國精神贏得社會各界的尊敬,除了1993年中央省市各級對他的嘉許褒揚外,自1988年起,他擔任廣州市政協委員,還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廣州市杰出貢獻獎、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榮譽館長、高州榮譽市民、鶴山榮譽市民等,1997年受聘為中山大學客座教授。2012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活動中,他被評為“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可謂實至名歸。
如今,我們再翻看楊永德先生晚年照片(圖15),撫今追昔,不禁慨嘆,斯人雖遠去,光彩尚人寰。
楊永德先生千古!
(楊永德先生摯友故交、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前館長、榮休教授林業強先生向筆者提供了諸多照片和信息;鶴山市博物館副館長李錦飛先生也提供部分資料,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