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胭 馬松影 林瓏 趙夢潔


摘要:古琴作為“國樂之父、圣人之器”,不僅承載著中國數千年的東方傳統審美藝術,也是歷朝各代圣賢寄情之物。《調琴啜茗圖》對古琴這一藝術符號的可視化呈現,寄托著周昉的文人之情,同時運用茶之一物的個性特點,塑造出畫中人物的生活情趣。文章通過琴、茶二者對該繪畫作品的情境營造,依托唐代人文背景,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從《調琴啜茗圖》的美學特點、美學意蘊、承擔的文化價值等方面,對其藝術美學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探知唐代人文化生活的新特征與藝術美學的新風氣,解讀畫作中內含的藝術符號,并思考其獨特的精神意涵。
關鍵詞:《調琴啜茗圖》;唐代繪畫;古琴藝術;茶文化;
《調琴啜茗圖》將琴、茶作為中心主題,與其他構圖元素一同構筑的美學場景,勾勒出周昉對生活的客觀視覺審美和對情感的主觀精神內涵。該畫作內容的寫實性和藝術表現性,是對中唐時期仕女物質生活的呈現和文人精神世界的表達。仕女們在撫琴、品茗中,參悟哲理、抒情導志、修身養性、擁抱自然的過程,體現出人物怡然自得的審美志趣和灑脫豁達的生活態度。古琴斧鑿于天地之間,物顯于方圓之內,寄托于傳世之情。中國的飲茶之風,從唐代興盛至今,代表了儒釋道三家的心靈境界,在紛擾的人世中,感悟生命的真諦[1]。因此琴、茶在此畫中作為“藝術性”的美學符號,是繪畫意象、現實生活、人生情感、文化傳承的綜合性運用。中國本土深層的文化精神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我們在當下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不竭源泉。文章通過分析《調琴啜茗圖》,領略唐代生活風氣,闡述周昉借助器物之象,化用藝術符號的巧妙藝術表現手法。
一、筑造琴、茶為核心的美學特點
目前收藏于美國納爾遜美術館的《調琴啜茗圖》,是出生于唐代仕宦之家的周昉所作。此畫又名《彈琴仕女圖》,是一幅描繪中唐時期的宮廷貴婦們在庭院中雅聚一起撫琴品茗消遣時光的佳作。該畫作彰顯出周昉仕女畫繪畫風格的特點:將琴、茶作為核心主題,運用簡練的構圖法則,使人物、器具、環境等構圖元素具有豐富的節奏韻律,塑造出宮廷貴婦們在內院中恬靜、悠閑、享樂、冶情的生活場景。
(一)主題元素的情感傳遞
周昉《調琴啜茗圖》里借用琴、茶二者寄情放懷,體現出文人的凡情俗念與人生態度。古琴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有“國樂之父、圣人之器”之稱的古代傳統樂器,承載著中國數千年的東方審美藝術。在早期的音樂文獻記載中,古琴廣泛流于民間,并不是士大夫的獨有器物。至魏晉以后,琴才逐漸脫離民間,成為主要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樂器[2]。進入唐代,琴的音樂藝術和文化內涵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更多的文人雅士借琴抒情、托物言志,表達自身的處世心態。因此在該畫作中,琴作為主要構圖元素,是文人具象的藝術符號,也是人文建構中的情感因子。
周昉與茶圣陸羽為同時代人,“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此句印證出唐代是一個“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的朝代。“茶”這一文化元素的興盛發展,走進千家萬戶的廳堂之中,成為更多中國文人雅士的筆下之物。中國的茶道自來講究“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遇之明心見性、品之寄托情懷、享之無拘無束,呈現文人從容淡雅、淡泊世事的處世之態。茶與古琴二者物象特征甚為相似,不僅是文人筆下的藝術符號,也成為文人寄寓情感的符號,是故撫琴品茗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二)輔助元素的內涵表達
古琴為桐所制,梧桐木作為良質美材歷來為斫琴人所重視。所謂“鳳依桐樹,鶴聽琴聲”,鳳、梧桐、鶴三種視覺符號皆傳遞出古琴高潔清麗的價值意涵。圖中所刻畫的人物,倚靠梧桐樹,聆聽古琴的清遠之音,表現出文人古雅的審美向度。桂花作為清高從容的象征性物象,是文人不慕名利的氣節與傲骨鮮明的體現,也是山中隱士恬淡超脫的襟懷之具體反映。因此畫卷中于絲桐之蔭下,聽絲桐之音的妙趣,獨具周昉本人的畫者匠心。
文藝作品是主觀感受對客觀事物觸動所孕育的產物,《文心雕龍·原道》中曰:“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周昉觀察唐代仕女彈琴品茗的場景,并通過繪畫這一形式來呈現,同時將文人品格映射于器具之中。《調琴啜茗圖》不僅畫生活中的美學,同時也紋人格里的藝術。撫琴、品茶,流露出清心淡雅、寧靜淡泊的生活美學,豐富了唐代人文化生活新的特征,展現了當時社會多元化的文化風氣。
二、《調琴啜茗圖》的美學意蘊
(一)客觀寫實藝術描繪
周昉成長于上層階級的環境中,游歷于朝堂政務中,曾擔任朝廷重要官職,其筆下描繪的藝術形象符合唐代審美風尚,深受士大夫所重。正如彼得·伯克所說:“圖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證詞一樣,也是歷史證據的一種重要形式。周昉自身閱歷豐富,人格獨立,因此所作畫更具有時代的客觀寫實性。”
《調琴啜茗圖》全卷構圖松散,以近景構圖。全畫共五位人物,其中一人撫琴,面部飽滿,安靜祥和,調琴女的手部調琴,周昉對其精致刻畫,白色的肌膚與墨黑的古琴形成鮮明的對比,衣著色彩樸素,與古琴的雅致相得益彰,旁邊余二人傾聽,此三人的人物造型容貌豐腴、曲眉豐頰、雍容自若、神態端正,延續了唐代以來悠游閑適、健碩豐腴的仕女形象的審美趣味。左側侍女站立,手托黑漆木茶盤,右側侍女捧茶碗欲奉茶給聽琴主人。畫卷構圖特意分散設計,畫中人物均將目光置于調琴者的位置,看似松散空曠實則緊湊吸睛,烘托出安寧幽靜的庭院氛圍,與人物慵懶閑適的精神狀態達成一致。
畫中的人物線條以游絲描為主,全圖用色穿插,華麗而不媚俗。唐代仕女畫的服飾色彩,以色為主,以水墨為輔,以意賦色,通過單色的濃淡變化以及色彩之間的對比、調和等,在表達服飾色彩貌相的同時,使整體畫面產生均衡、舒適、和諧的美感[3]。仕女們的生活狀態、日常裝扮是周昉對其客觀現實的藝術描繪,通過撫琴、品茶此二者的藝術行為,更為真實直觀地突出仕女們的優雅生活。
(二)主觀意象托物言志
《調琴啜茗圖》通過寫實性的描繪手法,借助琴、茶藝術符號,以寫意性方式抒發自身的審美趣味。琴與茶,不僅僅是無所事事的自娛媒介,更是表達自己胸中丘壑的重要載體,在寫意性的審美里,映現自己的內心,尋找心靈慰藉和審美樂趣。
在畫者的創作理念中,將古琴的“質”融于梧桐樹的高潔意境中,觀照器物相通自然之“象”,表達美的自然樸素之“意”。品茗,是仕女們打發慵懶倦怠的閑適,是畫者享樂情緒的體現,是畫者知己之遇的隱喻。“茶”之意象體現著仕女們之間一種對彼此人生觀念的認同。茶不僅是一種生活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文人之間的精神共鳴。
琴與茶的視覺形象,是周昉將框定的藝術符號融入仕女們的生活志趣視閾之中。其筆墨下的人文意象,沾染著士人的藝術情思,既是尋求心理平衡的精神需要,也是寄情散逸逍遙的士人心態。
三、“薪火相傳”的文化屬性
(一)古藝傳承
周昉通過琴、茶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人生情懷,首先是對文化傳統的傳承,表現了他對魏晉以來文人審美理想的貼近與沿襲。所謂琴樂廢棄、隱忍,是較胡樂、燕樂等流行樂的光環之后的寂寥。這種現象源于唐代民風開化,崇尚樂風的社會環境促使唐代古琴走出了由格調境界而意境再趣味的路線,簡言之,是古琴由“大”走向了“小”,由精神追求漸漸轉變而為生活趣味的講究[4]。以琴配茶,畫作元素蘊含了濃郁的文人之風,足以顯示周昉在承襲的傳統“古藝”精粹。
(二)修身養性
自古以來,修習古琴是文人志士虔誠的修身養性之方式,使文人墨客從世事紛爭中解脫出來。《調琴啜茗圖》中,聽琴者神情之中露出期待,撫琴者從容不迫、安詳調弦,使得畫面表現出一定的心理指向,正意合古人“坐聽無弦”與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劉禹錫“可以調素琴……”的凝神淡泊心境,體現的是一種無爭的境界。撫琴者與聽琴者自有琴者的心理訴求,心靜為禪,閑庭之雅,聽琴不在琴,不為生而活,隨心所為。唐代人們已經學會利用琴、茶器物來培養心性,保持自身高貴的藝術追求。這一現象,與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安靜從容地于清凈之所聽一首琴曲,以茶為寄,也不失一種生活理想美學。古琴音樂具備“哀不至傷,樂不至淫”的音樂特性,講究神閑氣靜、藹然醉心、運指調氣、意在弦外。古琴音樂可以調節情緒、抒發感情、修身養性,起到調理身心健康的作用。
(三)正心立意
《荀子·樂論》曰:“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音樂作品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志,人“志清”且“禮成”,強調內心與天地正氣一致的精神品質。心是彈琴的根本,心意相通,方能至和合。《調琴啜茗圖》中的仕女們在撫琴、品茶方面講究頗多:室外背景,倚桐靠桂,精神平和,指法細膩,是為了更好地支持主題立意。在這些藝術形式的講究中,不僅表現自身從容優雅、恬靜安然的生活質量,也是陶冶內心的藝術過程。《唐書·樂志》云:“琴,禁也。夏至之音,陰氣初動,禁物之淫心也。”持以修身正心之論,至“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合至矣”的琴之境界。心“淡”是要求撫琴者在彈琴時應具備一顆淡雅之心,在與古琴的相處之間體會悠然自得的審美境界。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以這樣的心境演奏,才能奏出清風入弦之聲。琴樂、茶藝給觀者帶來的是古色古香、雅致而韻味十足的審美意蘊。
(四)悅心寄情
《調琴啜茗圖》貼近生活,在繪畫中表現的是生活的藝術化。該畫作來源于生活,又經過了藝術的提煉,是生活知足常樂的“藝術化”。琴、茶映照的心靈世界,也是充滿生活情趣的場景。畫中塑造的仕女們取自鮮活的藝術形象,雖然她們的神情寂寞淡然,在經歷戰爭后的人生態度轉變為對生活的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卻可以在索然無味的閑時中承襲古藝,調琴、聽音、品茗、享樂,從而調節生活的乏味,在生活中以琴、茶安頓心靈,觀照享樂的審美人生。平淡無奇的宮廷生活,因為琴、茶,便有了新的收獲感悟,悅心寄情。感悟琴、茶之美,更是在體悟人生。在平凡的生活里觀察體驗、完善品行,進而悅己心、寄己情。
四、展望
通過分析《調琴啜茗圖》的藝術價值,撫琴品茗漸漸成為唐代文人慵懶閑適生活的娛樂形式以及情感寄托。琴、茶作為《調琴啜茗圖》中的藝術符號,代表著文人自古以來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價值,對當代藝術工作者挖掘和學習中國古琴文化與茶文化互相融合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還可以從這種“撫琴品茗”的生活藝術理念中,提取相關設計意象、色彩搭配、場景布局等應用于古琴、茶舍等空間藝術作品中,亦可以在生活休閑之中體會傳統藝術之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志趣,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鄭培凱.多元的中國茶文化[J].書城,2021(07):48-53.
[2]田雅麗.品玄飲韻聽古琴——魏晉南北朝古琴音樂的審美轉型[J].人民音樂,2010(11):51-53.
[3]酈虹.“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唐代仕女畫服飾色彩分析[J].大眾文藝,2012(24):20-21.
[4] 郭平.古琴叢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41-44.
作者簡介:
張涵胭(1994—),女,漢族,江蘇泗陽人。福建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設計、環境行為學。
馬松影(1978—),女,漢族,福建福鼎人。福建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環境行為學。
林瓏(1996—),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福建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閩臺文化傳承與設計。
趙夢潔(1997—),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福建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設計學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設計、環境行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