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晶晶
摘 要: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漫長發展,形成了豐富的文化財富,具備十分重要的繼承和發展價值。人們對傳統音樂這一類型的文化遺產進行繼承與開發,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績,但在保護發展傳統音樂產業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為傳統音樂類非遺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機會,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更大的發展動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音樂;非遺;傳承
傳統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在鄉村文化中,鄉村音樂藝術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鄉村音樂文化的發展水平對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有重要影響。在當前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音樂得到了新的發展機會。因此,必須要借此機會對其創新發展方式進行研究,尋找出真正適合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的發展路徑。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的意義
(一)培育民族之志,升華愛國之心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誕生了很多傳統音樂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寶貴價值。傳統文化凝結著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尋找出真正適合的繼承方法,是當前人們的重大使命。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傳統音樂文化蘊含著許多積極的精神內涵,正是這些內涵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在當前時代下,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各種傳播媒介走入人們的視野當中,傳統音樂文化也應抓住這個機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從而進一步發揚光大。[1]
(二)繼承獨特韻味,突出音樂特色
鄉村文化以傳播為出發點,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在音樂文化的構建過程中,其發展不僅要保存與傳承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還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比如零陵民俗音樂的演唱素材里,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民俗故事,體現了子女對父母恩情的報答。鄉村振興下的音樂文化建設,既要與農業文明相契合,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真”“善”“美”等價值觀念;既要立足鄉村,又要緊跟時代的腳步。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發展的條件
(一)國家政策法規的大力支持
國家近年來陸續頒布了一系列促進音樂產業發展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民族原創音樂,同時,對音樂的創意制作、民族音樂品牌的塑造、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等方面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劃與布局。鄉村振興戰略及一系列法規文件給中國農村改革與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方向。傳統音樂是能讓人們產生共鳴,最易被世代傳承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傳統農村較為封閉,經濟較為落后,傳統音樂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土壤,在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大背景之下,從業者有了更多機會,我國文化傳承與新農村建設亦有了較多政策支持。[2]
(二)傳統音樂類非遺資源豐富
我國各族群眾文化繁花似錦,熔鑄出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音樂,這為鄉村振興視域下新時代開展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提供了豐富資源。我國傳統音樂是由當地人代代相傳的,其中有很多已經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3]
三、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
(一)受流行音樂沖擊,缺乏傳唱度
最近幾年,國家已經在政策上對傳統的文化產業進行了指導,從而讓我國的文化自信得到了切實的體現,也給了人們一個更為寬廣的展示空間,讓更多的人加入傳統音樂的傳承隊伍中。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傳統音樂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并且正逐步淹沒在新時代信息潮流中,這主要是因為傳統音樂文化沒有能夠與環境相協調,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受阻,甚至產生傳播斷層等情況。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對音樂文化有了更多元的接觸方式。這個時期,傳統的歌曲受歡迎度遠低于流行歌曲。尤其是在抖音和快手這樣的平臺上,流行歌曲更是火遍大江南北。傳統音樂是歷經歷史積淀才得以留存的寶貴財富,盡管傳唱度不高,但卻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只是與流行音樂相比較,鄉村的傳統音樂卻缺乏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傳承傳統音樂不在于要求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而在于人們是否能從傳統音樂中汲取愛國情懷與民族觀念。[4]
(二)傳承方式單一,削弱傳統音樂影響力
受到傳播渠道限制,鄉村傳統音樂很難受到多數群體的關注。流行音樂卻正好與傳統音樂相反,其受眾群體龐大,因此在傳播方面的效果也會更好。傳統音樂多被賦予優秀的文化內涵,除音樂專業人士較為熟知之外,多數人認為傳統音樂不像那些流行音樂一樣易于傳唱。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在于傳統音樂傳承時方式選擇不當并且對傳承人也沒有過高的各項要求。傳統音樂在教學中又比較困難,不易被人接受,若采用大班制教學還會讓教學效果降低。目前學校開展傳統音樂教育時,大班制教學主要以鑒賞為主,若要做到學生均能嫻熟歌唱,難度較大。因此,對傳統音樂進行繼承與發揚,需要不斷地探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而這正是目前人們所要急需解決的。[5]
四、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發展的路徑
(一)融合時代發展,提升傳統音樂活力
傳統音樂受到目前各種因素的影響,發展受阻,而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創新力。創新力不足導致了傳統音樂的發展只能局限在一小部分人群中,無法吸引更多的群體加入。鑒于這種情況,文化部門要積極促進音樂文化創新發展。這需要將傳統音樂文化主動融入現代文化中去,從而促進創新,另外還需要考慮和其他的音樂形式進行整合,將多種樂器進行融合,為傳統音樂添磚加瓦,讓音樂傳承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效果。[6]
為了更好地實現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必須有針對性地分析其受眾基礎。比如零陵的民俗音樂就包含了濃厚的人文屬性,獲得了大眾的喜愛。人文屬性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將大眾作為音樂文化的核心,能夠讓人們切實體會到文化的主導力量。因此,相較于其他文化來說,鄉村音樂文化的振興,更需要大眾的認可。與其他文化相比,鄉村音樂文化更依賴歌唱,在勞動、節日等情境中,民眾可以借助歌唱來實現對文化的傳承,從而更容易實現其文化價值。而且,民間的音樂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人民的生活條件在發展中發生了變化,那么民間的歌曲也一定會發生變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民俗音樂文化建設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贊賞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民俗音樂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背景緊密結合。[7]
(二)多主體共建,構建良性循環機制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已非單方面發展形態,而是應著力激發包括政府和村民在內的各方構建熱情。非遺傳承人聯合商業實體及其他力量共同建設、共同規劃、共同籌措資金。地方政府應引導有關企業聯合建設地方特色文化村落和旅游景觀,從而使鄉村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機制得到完善。次外,為保證傳統音樂的發展能夠構成一個良性循環機制,還應該重視將學校、地方以及民俗村落相結合,在教育教學以及各類民俗節慶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
(三)多方位努力,營造良好的存續生態
應建構以產業融合理念為基礎的多元發展模式,比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全面融入傳統音樂,成立旅游合作社開展文旅融合,將特色餐飲融入演出活動范疇,打造相關文創產品。必須實現與當地旅游產業、動漫產業、影視文化產業和音像制品的全面融合,從而進一步拓展傳統音樂的創新與影響。[8]
(四)多措并舉激發,增強傳承人群意識
激勵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的方式,主要有給予資助、產業分紅、榮譽鼓勵等。地方相關部門可通過建設傳統音樂研究基地、傳統音樂館、文獻館、檔案館、線上傳統音樂數據庫和地方歌舞研究所,給予文化發展專項基金支持。文化部門應組織挖掘與培育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開設地方性傳習班與培訓班,引進表演技能豐富的傳統藝人傳授技藝。
(五)多渠道傳播,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政府及行業協會可舉辦有關活動以提高傳統音樂聲譽,還需要借助新媒體傳播,尤其要借助網絡渠道拓展影響力,樹立文化品牌。從傳播方面來看,傳統音樂傳播受到的局限較大,因此必須重視應用更多的渠道,充分使用互聯網技術,使傳統音樂能夠在線上線下都得到有效傳播。同時,為了保證傳統音樂符合大眾對多元文化的需要,還要采用多產業聯動的方式,使地方的傳統音樂品牌更加鮮明,進一步提高傳統音樂的傳播效果,更好地塑造地方文化品牌,以滿足新時代大眾多元文化需求。
(六)創建發展格局,護航傳統音樂傳承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需呈現出一種嶄新的模式。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
第一,提高人才引進工作的開展效果。為了進一步推動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揚,必須重視引進優秀人才,為傳統音樂文化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同時還要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本地居民的整體音樂文化水平,進一步拓寬傳統音樂文化的受眾群體。
第二,全面推廣與日常生活有關并能得到當地全體居民積極參加的文化活動,創造新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并以豐富的文化活動作為支撐,使文化創作得到良好的平臺。為了使鄉村視域下的傳統音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相關的藝術工作者應該主動深入農村,了解鄉村傳統音樂與實際的聯系,并發掘出鄉村傳統音樂人才,提高鄉村傳統音樂與文化、旅游以及教育的整合水平。
第三,培養新生力量。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在考上大學之后都希望以后能夠在城市工作生活,就目前形勢來看,城市的環境更適合大學生們生存,但這也會直接導致鄉村視域下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隊伍無法注入新的生命力。對此,相關部門應該有針對性地的出臺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大學生自覺加入傳統音樂的推廣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介入方式,既可采取興趣介入,也可采取兼職介入的方式,并要以保證大學生城市發展為前提,讓他們能把閑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使傳統音樂獲得新的生機。
五、結 語
鄉村振興不僅是未來農村在新時期的新發展目標,更是時代發展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利用各地旅游文化資源推行“文旅結合”開發,并強化對青年藝人的培養,進而達到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效果。
(肇慶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何鳳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川東北地區音樂類非遺創新發展研究[J].四川戲劇,2022(11):140-143.
[2] 孫鵬飛.湖北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高校教育發展的協同機制研究[J].戲劇之家,2022(32):36-38.
[3] 孫鵬飛.湖北省傳統音樂非遺數字化平臺建設研究[J].當代音樂,2022(11):26-28.
[4] 袁彥伯,馮洋.本質、多元與發展:音樂類“非遺”傳承和保護耦合性研究[J].音樂生活,2022(9):18-22.
[5] 江若曼.新時期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建設[J].檔案管理,2022(3):123-124.
[6] 呂春媚.新形態下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區域新發展的策略分析:以粵西地區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2(7):51-53.
[7] 歐陽平方.融傳統與現代? 兼傳承與發展:樊祖蔭先生“非遺”音樂文化研究與民樂作品評論闡析[J].人民音樂,2022(3):46-51.
[8] 楊民康.“非遺”傳承、文化建構與身份認同:關于中國傳統音樂話語體系內在機制及功用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2021(6):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