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一、研究背景
(一)問題的來源
通過教學觀察,小學美術課堂學生作業的質量與美術第二課堂學生作業的質量存在較大的差距。然而,美育的本身是做“人人的美育”,而不是面向少部分學生的精品化美術教育。學生課堂作業質量低,不僅反映出美術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成立了研究小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常規的美術課堂中完成優質的美術實踐和創作。
(二)擬解決的核心問題
通過發現問題,成立研究小組,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在常規美術課堂中作業的質量,讓學生的課堂作業效果逐漸提升,達到較高的水平,實現作業作品化。
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一)制定美術課堂作業的評價標準
提升學生美術課堂作業的質量,首先需要制定美術課堂作業的評價標準,作為學生美術課堂作業評價的依據,以及結合美術教材中四種類別的課型,把小學美術課堂作業的評價標準劃分了兩個類別和三個層次,即“造型·表現領域”和“設計·應用領域”兩個課型類別,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三個學習年段。根據不同的課型和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相對應的作業要求和標準,分級分層,逐步提高難度,為課堂作業的評價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二)探究促進學生美術課堂作業作品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1.整合教材,調整課時
以廣東省基礎教育改革龍華區美術大單元主題教學實施為背景,研究組在每學期初對美術教材進行整合和調整,將原本的18至19個教學主題整合調整到12~15個,讓原本需要在1~2課時完成的課程,根據課程的內容和實踐的需要進行靈活的調整。同時,實施兩節連堂的美術課程安排。
經過調整后,以單元主題式的教學形式讓課堂創作的目標更加明確,為課堂學習提供了更充分的學習、實踐的時間,讓學生學習和創作時更具保障和延續性。
2.以學為先,優化課堂
根據《美術課堂作業的評價標準》,優化美術課堂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美術創作的積極性和熱情,樹立學生敢于創作、敢于表達的自信心。設置課前學習導學單,幫助學生提早了解學習的內容,并提前做好預習和工具材料的準備,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在課程設計上,更多考慮學生實際學習環境能利用到的創作工具和材料,大膽使用各種生活材料,依據創作的可能性,根據教學的目標,調整重難點和學習方式。在創作順序上,也不必遵循先講再做的傳統模式,而是邊講邊做,做學一體,充分實現體驗式教學。
3.以生為本,科學作業
科學設計美術作業的內容,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水平,設置分層作業,給學生選擇的主動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質量較高的美術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有把握完成的任務來進行創作,其成果更佳,學生創作的熱情和積極性更高。
4.豐富媒材,展現創意
以學校版畫和綜合材料兩個特色項目融入美術常規課堂教學,分年段以1~3種美術工具材料為主要創作媒材,以及尋找其他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為輔助,進行創作實踐。
5.評價展示,有效反饋
根據《美術課堂作業的評價標準》,完善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制度,讓學生、教師、家長一起參與評價。進行及時有效的作業評價和反饋,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作業展示和分享,讓學生課堂作業能得到及時的調整和獲得改進的意見。通過評價,讓創作的過程和效果得到展現,提升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與自信表達和分享的能力。
(三)豐富學生的課外美術活動和體驗,提高學生創作的熱情
適時舉辦學生主題美術作業線上、線下作品展以及學生作品分享會等活動。展示教學成果,培養學生美術審美的能力,增強美術學習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美術創作的熱情。鼓勵學生走出校園,關注生活,關注社會,走進博物館,參觀各種美術展覽,欣賞人文藝術,提升美術審美的能力。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