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定期體檢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筆者在門診經常遇到體檢發現肝臟占位性病變,前來就診的患者。提起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就滿臉愁容,生怕自己得了肝癌。其實,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范圍很大,既包括了大量的肝良性腫瘤,比如肝囊腫、肝血管瘤、肝膿腫、肝包蟲病、肝腺瘤、肝局灶性結節性增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也包括肝惡性腫瘤,如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轉移性肝癌、肝肉瘤等。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肝臟在人體的具體位置。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實質性臟器,大部分位于右上腹,小部分跨過腹中線,到達左上腹,擔負著重要而復雜的生理功能。
一般來說,健康體檢偶然發現的肝臟占位性病變,多數癥狀不太明顯,病人無特殊不適,除非腫塊較大或位于肝的邊緣。對肝臟占位性病變,我們既不用過分擔心,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采取規范的診療程序來明確腫塊的性質,擬定治療方案。良性和惡性肝臟占位的處理方法差異極大。對絕大部分的良性占位,只需要定期復查隨訪,不需要特殊處理;而對肝惡性占位,及早手術切除才能夠獲得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明確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性質呢?偶然發現的肝臟占位大多是B超檢查發現的,對大部分肝囊腫或血管瘤,經驗豐富的超聲科醫生大多能給予基本的判斷。如果B超不能明確病變性質,可進一步加做CT、核磁共振等檢查,并結合肝炎相關指標、腫瘤標記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給予診斷。若上述檢查還是不能明確診斷,必要時可以做肝穿刺活檢。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對不同性質的肝臟占位性病變應該怎樣正確處理?
肝囊腫是較常見的肝良性疾病,一般B超檢查即可診斷。CT檢查可明確囊腫的大小、部位、形態和數目。小的肝囊腫一般不引起任何癥狀,不需要處理。只有當肝囊腫增大到一定程度,壓迫鄰近臟器,出現食后飽脹、惡心、嘔吐或隱痛不適時,應予以適當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囊腫穿刺抽液術及囊壁內膜破壞術,操作簡單易行,但復發率較高;(2)腹腔鏡下肝囊腫“開窗術”或“去頂術”,切除部分囊壁,吸凈囊液后使囊腔向腹腔開放,療效較為確切,復發率較低;(3)囊腫位于肝邊緣的,則可行囊腫切除術,術后不易復發。
肝血管瘤也是較常見的一種肝內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多見,本質上是一種血管畸形,多數在發現時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性別,可單發也可多發。小的、無癥狀的肝血管瘤不需要治療,定期復查B超即可。對直徑大于10厘米,或直徑介于5~10厘米但位于肝臟邊緣,有發生外傷性破裂風險的血管瘤,我們可以根據病變范圍,做腹腔鏡肝血管瘤切除或肝葉切除。
常見的肝膿腫多為細菌感染所致。有基礎疾病、抵抗力弱,特別是有糖尿病的病人,是肝膿腫的高發人群。肝膿腫多表現為寒戰、高熱、肝區疼痛和肝大。細菌性肝膿腫必須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多數肝膿腫經過營養支持、抗感染治療和肝膿腫穿刺引流能治愈,少數復雜的肝膿腫可能需要腹腔鏡手術治療。
其他肝臟良性腫瘤,如肝細胞腺瘤、肝局灶性結節性增生、脂肪瘤、神經纖維瘤等,均相對少見;肝包蟲病主要流行于西北牧區。這些病變的有效治療方法均為手術切除。
常見的肝惡性腫瘤是肝癌,包括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其他的肝惡性腫瘤,如肝肉瘤等,較少見。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最新數據顯示,肝癌的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排第四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二位。原發性肝癌的病因及確切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認為其發病是多因素、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受環境和飲食雙重因素影響。目前認為,肝癌的發病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黃曲霉素以及某些化學致癌物質和水土因素有關。
原發性肝癌根據病理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及兩者同時存在的混合型肝癌。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一旦出現癥狀和體征,如表現為肝區疼痛、肝臟進行性增大、全身乏力、食欲減退、腹脹等,則疾病多已進入中晚期。所以,凡是中年以上,特別是有肝病史的病人,如果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做各項詳細檢查,如超聲、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結合甲胎蛋白( AFP)檢測,有助于早期診斷,甚至可以檢出無癥狀體征的微小肝癌。
轉移性肝癌又稱繼發性肝癌,是人體其他部位腫瘤轉移至肝臟所致。轉移性肝癌需要根據原發腫瘤的具體情況,統籌考慮行綜合治療。如腸癌僅有肝內轉移,且肝內轉移可切除者,可考慮腸癌和繼發性肝癌一期切除,患者有長期存活甚至治愈的可能性。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對肝癌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以及采用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大大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時間。尤其是近年來,微創手術發展迅猛,結合術前三維重建、術中超聲定位和熒光導航,顯著提高了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使更多的肝癌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療。
筆者在肝癌的精準手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在術前為患者肝臟做三維可視化模擬重建,并利用混合現實技術,明確腫瘤與肝臟、肝臟血管、膽道及周圍臟器的關系,制定精準合理的手術規劃。借助混合現實技術,肝臟、腫瘤、膽道、血管等目標在三維空間內一一呈現,為術前診斷、手術方案個體化制定和手術入路選擇提供決策,顯著提高了手術精度,減少了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了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另外,熒光染料通過不同的給藥方式,可以實現肝腫瘤的染色及肝段的染色。對肝臟外科,熒光染色可以說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技術。此外,術中超聲的應用也為手術起到了關鍵的導航作用。混合現實聯合熒光技術以及術中超聲導航,讓外科醫生如虎添翼,同時擁有了“透視眼”和“指南針”,使復雜的肝臟手術變得簡單。

圖1 原發性肝癌三維重建圖

圖2 轉移性肝癌三維重建圖
另外,對一些肝癌晚期的病人或全身狀況不宜手術的病人,我們采用包括腫瘤消融、放射治療、介入治療、全身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中醫中藥在內的一系列治療,也可以顯著提高總體療效。
綜上所述,肝臟占位性病變的種類繁多,性質復雜。若體檢發現肝臟占位,我們不可輕視,須積極就診,明確肝臟占位性質,再根據不同的性質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普外二科支部書記,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博士后。在肝膽胰疾病、門靜脈高壓癥、腸道腫瘤、疝與腹壁的診治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曾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全國高校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優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衛生系統世博工作先進個人、上海市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優秀帶教老師等榮譽。上海市醫學會普外科專委會青年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門靜脈高壓及脾臟外科學組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外科專委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普外科醫師分會肝膽胰工作組成員,上海市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腸癌轉移學組委員。
坐診時間:周一上午(北部),周三下午(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