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
相關數據表明,約近七成的人存在程度不一的雙下肢不等長。當然,這種不等長大多只有十分微小的差別,往往<5毫米,不會有太大影響;當雙下肢長度差>5毫米時,雖然從外表上看不出多大差別,但已經影響到人體的生物力學;當雙下肢長度差>1厘米時.則無論是外袁,還是走路姿態,均會出現明顯異常。
下肢不等長亦叫長短腿,包括結構性下肢不等長和功能性下肢不等長。
1.結構性下肢不等長(真長短腿)指下肢骨骼結構上的差異。是骨畸形的一種,脛骨、股骨或二者同時存在長度不同。結構性長短腿的引發因素有許多,比如嚴重扭傷、骨折或骨骺生長功能障礙,先天發育異常,以及類風濕關節炎、骨髓灰質炎、骨髓炎等疾病。
2.功能性下肢不等長(假長短腿)測量時雙腿等長,但站立或行走時表現異常,比如跑步或走動時兩側肢體不對稱,站立時身體是歪斜的。功能性長短腿往往是由于骨盆、踝部、足部僵硬,或肌肉無力引發的,一般有如下幾種情形:①關節脫位,多為髖關節脫位,比如小孩子發育性髖關節脫位;②關節積液,髖關節大量積液亦會導致兩側肢體不等長;③骨盆傾斜,通常由骨盆骨折、脊柱側彎等原因引發。
下肢不等長不僅影響走路姿態,還會危害身體健康。若踝部、腳部歪斜不穩,會導致上方的骨骼為了維持身體平衡而相應傾斜、旋轉或扭轉,相關肌肉、韌帶由于長時間的牽引或緊張,引發腰背部疼痛或骨盆傾斜,以致頸椎、胸椎及腰椎出現問題。兒童正在生長發育階段,下肢不等長要盡早糾正,防止由于力學失衡而引發關節疼痛或脊柱側彎。下面就以結構性長短腿為例,列舉其對人體的具體危害。
1.結構性長短腿或會引發代償模式 長腿:骨盆后旋、腰椎前凸、抬升髂嵴、距下關節旋前、膝部屈曲。短腿:骨盆前旋、骨盆傾斜、踝部跖屈、膝反張、腰椎側凸、足部旋后。
2.結構性長短腿的常見損傷 長腿:梨狀肌過緊、髂腰肌過緊、膝關節內側退化、髖關節退化、髕骨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脛骨內側壓力綜合征、股骨關節綜合征、趾骨痛。短腿:闊筋膜張肌收緊/髂脛束綜合征、膝關節外側退化、粗隆滑囊炎、跟腱炎、骶髂關節不適、外側踝痛。
患者年齡、病因及長短腿的嚴重程度決定了下肢不等長的治療方法。消除相關的引發因素,如關節積液等,可以緩解假長短腿的表現;真長短腿則要視其嚴重程度采取相應治療手段。長短腿差不足2厘米的兒童,穿矯正鞋墊或臨床觀察,結合康復鍛煉,往往能獲取較佳療效;腿差大于2厘米的兒童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以下介紹4種長短腿的護理方法。
1.矯形鞋墊 采取個性化定制方式,制作足部矯形鞋墊,以增加短腿長度,能成功糾正長短腿。這種矯形鞋墊參照了兒童的體質量、長短腿的長度差異等,利用生物力學原理糾正長短腿,可以化解引發關節位置異常、疼痛、足部僵硬或過度內旋等的病因,恢復正常的生物力學,緩解乃至消除失衡側的不正常壓力,從而讓身體康復至正常狀態。
2.拉伸訓練 矯正長短腿應邀請專業醫師指導康復鍛煉,以拉伸緊張側肌肉。但需要指出的是,肌肉拉伸不可能增加短骨長度,亦不可能擴大臀部或膝蓋的關節間隙。
3.休息制動 若兩側肢體長時間受力不均,會導致膝蓋、腳踝、背部、臀部乃至肩膀等部位逐漸產生單側關節炎、勞損疼痛,以及其他病痛。
當然,人體具備自愈能力,若下肢不等長患者休息充分,特別有利于輕癥的康復。
4.飲食營養 患者平時應留心確保姿勢正確,適度增補維生素及鈣劑,讓脊柱部位血液循環加速,增加骨骼力量與骨密度。在飲食方面多攝取新鮮蔬果,少吃辛辣、刺激類食品。
兒童腿長的測量方法
1.平躺測量 從其肚臍開始,直到踝關節內側最突出處,即是腿的長度。依次測量兩側腿長,得出的即是腿部的相對長度:若從髂前上棘處開始測量,得出的即是腿部的絕對長度。
2.觀察姿態和形態 看是否協調、平穩,兩肩高度是否平齊,或脊椎是否歪斜,等,以此評估有無長短腿。
3.觀察穿的鞋子 看其兩只鞋子的磨損程度有無明顯差異:亦可讓兒童閉目進行原地踏步,做完50次后,觀察其偏離初始位置遠近,若太遠即可能為長短腿。
4.影像手段 利用X線片等影像學方法測量雙下肢長度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