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麗


摘 要:人教版八年級教材在分式方程學習的最后,安排了一類“特殊”的分式方程的應用問題,這類應用問題中除了要設出的未知數(shù)x之外,還含有其它的字母表示一些已知數(shù).這類問題在探究規(guī)律或其它學科(如物理)的公式探究與運用中也比較常見,將問題與變式“留白式”呈現(xiàn),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這類問題的解題策略.
關鍵詞:分式方程應用題;留白式呈現(xiàn);概括能力
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先深刻理解教學內容,隨后才是設計教學過程與教學活動,包括選編或改編必要的練習進行鞏固、反饋.那么,對于習題課教學,我們在備課時應該如何理解教材上的例題呢?怎樣提升例題的教學效益?在最近一次南通市初中數(shù)學教研活動中,筆者有機會執(zhí)教“分式方程的應用問題”習題課,對一道教材例題的教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本文筆談對這道例題的深刻理解,并給出教學設計,提供案例研討.
1 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
例1 某次列車平均提速vkm/h.用相同的時間,列車提速前行駛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駛50km,提速前列車平均速度是多少?
深刻理解:這道例題以列車提速為背景,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基本關系并不是學生的理解難點,等量關系可由問題中“相同的時間”獲得.當設提速前速度為xkm/h,可列出方程sx=s+50x+v,這里得到分式方程,其真正難點在于例題中使用字母v,s表示已確定的值,需要將其視為已知數(shù),最終的求解結果用含這些字母的式子來表示.在之前的分式方程及解法學習中,學生并沒有遇到過這類分式方程.所以,教學時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并學會“主元意識”非常關鍵.事實上,在七年級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也曾遇到形如“nx=l2,其中n,l為已知數(shù)”的一元一次方程,在開展含字母作為已知數(shù)的分式方程解法教學時,可以將七年級曾遇到過的含有字母作為已知數(shù)的一元一次方程作為舊知引導學生復習回顧,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內容在七、八年級的前后一致.此外,在研究很多規(guī)律(公式)問題(包括其它學科,如物理)時,學生也接觸過不少用字母表示已知數(shù)的等式或方程,可見提高這類問題的解題教學質量是很重要的.
2 解題教學設計
2.1 復習舊知
解下列方程:
(1) nx-l2=0(其中n,l為已知數(shù));
(2) 300x=300+50x+30.
2.2 例題練評
例2 某次列車平均提速30km/h.用相同的時間,列車提速前行駛300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駛50km,提速前列車平均速度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是基于上文提到的“教材例題”而改編的鋪墊式問題,呈現(xiàn)例題時可以使用PPT的“漸次呈現(xiàn)”動畫功能,即例題中的“30,300,50”先“留白”,在學生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不全”時,教師再漸次給出3個數(shù)據(jù),而這些數(shù)據(jù)對應著“復習舊知”中的方程(2),讓學生分析題意、設出未知數(shù)、列出“方程(2) ”,可以節(jié)約出“重復”解方程的時間.
【變式1】某次列車平均提速vkm/h.用相同的時間,列車提速前行駛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駛50km,提速前列車平均速度是多少?
【設計意圖】“變式1”對應著“教材例題”,將“例題”的“留白”再換成字母v,s,保留數(shù)據(jù)“50”,圍繞“變式1”進行解題過程的講評,包括結合實際意義,強調一些表示已知數(shù)的字母的取值范圍;還有,因為列出的是分式方程,要強調學生有檢驗的意識.
【變式2】某次列車平均提速vkm/h.用相同的時間,列車提速前行駛s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駛akm,提速后列車平均速度是多少?
【設計意圖】“變式2”再次“一般化”,將“例題”的“留白”再換成字母v,s,a,“變式2”可以直接看出答案,不需要再給出完整過程.從例題、變式1再到變式2,體現(xiàn)了由特殊到一般,讓學生體會到表達問題時,用字母不僅可以表示未知的(數(shù))量,還可以表示已知數(shù)(量).并且讓學生知道在今后在其它學科也會經(jīng)常遇到這種含有字母表示已知數(shù)的方程或公式,如果學生已具有其它學科中的相關經(jīng)歷,可以安排學生交流他們在其它學科中遇到的類似問題.
2.3 同類練習
同類練習:兩個小組同時開始攀登一座hm高的山,第一組攀登速度是第二組的a倍,并比第二組早tmin到達頂峰,則兩組的攀登速度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道同類練習的情境由上面的列車提速問題,改為兩個小組登山;等量關系由之前的“相同的時間”也變成了兩組到達頂峰用時相差“tmin”.這些都是學生在審題時需要辨明的.列出的分式方程中仍然含有一些表示已知數(shù)的字母.在求解這類分式方程之后還需要結合實際意義進行必要的檢驗.
2.4 小結回顧
小結問題1:本課中哪種類型的分式方程給你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解這類分式方程,你積累了怎樣的經(jīng)驗?
小結問題2: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有哪些關鍵步驟?在小組內結合具體例子說說你們的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以上兩個“小結問題”的引導下更加精準、高效地進行回顧小結,避免使用一些“空泛”的小結問題(如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這節(jié)課你感悟到了什么思想方法?).
布置作業(yè):一輛汽車以akm/h的速度由A地駛往B地,然后再以bkm/h的速度返回,求汽車往返A,B兩地的平均速度.
【設計意圖】可設汽車往返兩地的平均速度為xkm/h,A,B兩地之間的路程為Skm,列出方程2Sx=Sa+Sb,解出x=2aba+b.解題的關鍵在于不但要設出未知數(shù)x,還需要設出兩地之間的距離S,但這里的S“設而不求”(當然,也有學生將A,B兩地之間的路程視為“單位1”),在解關于x的分式方程時,可以“約掉”S,從而用含a,b的式子表示未知數(shù)x.學生的練習情況可有效反饋本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3 教學立意的進一步闡釋
3.1 “留白式”出示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
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jù)課型、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因素對課堂留白進行預設.[1]上文課例中,并沒有提前印發(fā)“導學案”,而是將一些題組與變式以PPT動畫留白的方式漸次呈現(xiàn),讓學生對本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充滿期待,激發(fā)他們探索未知的興趣.事實上,如果提前將本課所學內容(主要是習題)全部印制在“導學案”上,學生在拿到“導學案”后,就會出現(xiàn)不少優(yōu)秀學生在這節(jié)課中常常“埋頭做題”,如果教師不安排他們講解或上臺板演,他們往往只是“自我練習”,偶爾抬頭核對一下自己的答案與教師講評結果是否一致.而“留白式”出示教學內容,使得全體學生都在研究結束一個問題之后,對后續(xù)問題充滿想象和期待.
3.2 從特殊到一般呈現(xiàn)題組,促進學生概括出解題策略
涂榮豹指出,解題學習中某些解題策略可以通過經(jīng)驗式概括而獲得,共同特征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具有一般意義的規(guī)律.[2]上文課例聚焦主題,關注一類含有字母表示已知數(shù)的分式方程,這類分式方程的模型可以出現(xiàn)在很多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了提供解法鋪墊,教學設計的邏輯是“從特殊到一般”呈現(xiàn)題組.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研究本課內容充滿興趣,所學內容掌握得也很好.順便指出,我們并沒有在教學設計或PPT課件中標明“從特殊到一般”之類標簽式備注,因為追求體現(xiàn)或滲透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的解題教學,并不都需要以“貼標簽”的方式出示,而是在整節(jié)課的學程推進中體現(xiàn)《紅樓夢》的藝術特色——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本質上說,數(shù)學思想方法是一種“隱性知識”,也應該以“潤物無聲”的“暗線”進行布局或預設.
參考文獻:
[1] 蔡甜甜,劉國祥,寧連華.數(shù)學課堂留白藝術的理論探析與實踐反思[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8,12(6):29-32.
[2] 涂榮豹.數(shù)學學習中的概括[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04,13(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