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年少的夢想在他心里不斷生根發芽,他并非一出場就自帶“主角光環”,而是在人生的岔路口,選擇逐夢前行,與時代共振,展示了一名鐵路科技工作者的擔當。他就是于永生,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曾獲茅以升鐵道工程師獎、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專項獎等榮譽。
“那時候從沒坐過火車,對火車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后來,我選擇了鐵路院校,經常乘坐火車往返于家與學校之間,親身經歷了鐵路大提速的變化,感受到鐵路技術進步給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投身鐵路科研工作成為了我的夢想。”畢業后,于永生如愿進入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始自己的科研之路。他從整理鐵路規章、翻譯科技論文做起,潛心學習,豐富閱歷,逐步參與到課題研究中。
于永生的科研與“中國重載第一路”大秦鐵路密不可分。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循的條件下,大秦鐵路經過長期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整套以“產運需”對接、“集疏運”協同、“速密重”并舉為主要特點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載運輸體系。2021年,大秦鐵路以4.2億噸的年運量繼續保持世界單條鐵路年運量最高紀錄。這一紀錄凝聚著眾多鐵路科研人員躬身實踐、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于永生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初,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太原局集團公司著手組織開展“新一代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系統研究與應用”攻關。這個重擔落在了于永生團隊的肩上。
重載技術開發投入大、周期長,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沉淀和技術儲備。于永生帶領團隊按照先易后難、分階段實施的策略,先后完成了自主化同步操控系統技術方案論證與評審、樣機研制、機車改裝、試驗方案評審等工作。
2019年9月,于永生及團隊按照技術試驗大綱,開始對19大項、37小項、200余個環節逐一進行測試。技術試驗并非一帆風順,任何微小誤差都有可能導致此項點所處系統乃至更大系統的重新調整甚至推倒重來。其間,在一次系統“背靠背”試驗中,出現了從控機車與主控機車無法實現同步的狀況。
同步性是安全開行組合列車的基礎。于永生及團隊先是將目光放在了主控機車上,將10余項判定條件和執行條件逐一梳理后,依然沒有找到“癥結”。隨后,他們轉換思路,在從控機車方面逐個項點反復排查。最終,他們在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微小異常反應中找到了突破口,實現了主控機車、從控機車操縱同步。
雖然現在回憶起來云淡風輕,但當時于永生卻是頂著千鈞壓力。在數月的試驗中,他幾乎每天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是對身體和意志的雙重考驗。
在瓦日線萬噸組合列車試驗、北同蒲線2.1萬噸組合列車試驗成功的基礎上,2020年4月11日,應用國產化無線同步操控系統的2.1萬噸重載組合列車在大秦鐵路全線成功試運行,各項性能指標全部達到課題階段目標,實現了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技術自主創新的歷史性突破。這標志著中國鐵路重載組合列車控制技術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
大秦鐵路有60%是山區坡道,線路環境復雜,駕駛2萬噸重載列車對司機提出了極高要求。
《兩萬噸重載列車模塊化操縱辦法》是重載司機安全平穩操縱的作業指導書。為快速培養更多高質素的重載司機,2017年,于永生受命開展重載列車操縱評價技術研究。
為將個性化的重載列車操縱經驗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作業指導書,于永生數次添乘機車,將景生啟等優秀重載司機精準操縱的經驗心得按照起車、調速、過分相、停車、電空循環制動等操作進行分類。他將其中約束性條款進行分解,形成計算機可識別的數值評判指標,并在實踐中不斷對評價指標參數進行優化完善,保證評判標準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為了確保數據采集過程中不對機車其他系統造成干擾,于永生深入研究機車數據總線通信技術,按照采集數據類型制訂數據采集方案。在進行機車操縱數據采集方法研究和地面分析軟件開發中,他從操縱評價、統計分析、錯誤數據識別過濾計算等方面進行反復嘗試,不斷完善,使之更加適應現場運用。
從事應用技術研究多年的于永生認為,鐵路科研人員的價值必須以現場需求為導向。2021年1月,瓦日線出現重載列車經過長大隧道時“列車管壓力異常波動”現象。為快速解決這一危及行車安全的問題,于永生一頭扎進瓦日線展開調研,詳細記錄列車運行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逐一分析排查可能導致異常的3種因素,最終找到了引發“列車管壓力異常波動”現象的病根——隧道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并據此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了安全隱患。
“重載運輸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任何一項課題都不是一個人甚至不是一個單位能夠獨立承擔完成的。”于永生在研究的“重載機車、車輛及可控列尾裝置的匹配性研究”,是一項致力于裝備合理匹配、系統整體性能最優的課題。他說,這項課題的最大難度在于協調多家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共同找出“最優解”。
機車、車輛、可控列尾既是3個獨立的裝備,分別都有自己的技術參數和設計標準,又共同組成了一個系統。于永生說:“每個獨立裝備的個體最優并不能達到系統的最優。這就需要我們站在系統的角度提高三者的適配性,調整3個獨立裝備的技術標準、參數。但要調整哪個裝備、調整到什么程度,這個裝備的工藝、成本是否支持,需要在太原局集團公司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這個以需求為牽引的合作平臺上不斷協調才能完成。”
于永生介紹,這個旨在破解制約重載鐵路發展難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平臺,通過與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裝備生產制造企業深度合作,聚合了強大的人才和研發優勢。
作為項目牽頭人,于永生從系統最優角度提出要求和目標后,中南大學、大連交通大學、中車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眉山中車制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諾爾公司等參研合作單位會共同跟進,不斷優化設計標準、生產工藝、技術參數,讓項目向著整體最優的目標趨近。
“科研既無捷徑,也無坦途,發揮協同作用能夠大幅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體驗過數學模型誤差過大不達預期的失落,也曾陷入試驗失敗找不出癥結的僵局,更無數次在深夜愧疚無法陪伴家人左右,但于永生還是執著堅守年少的夢想,共參與了“重載鐵路技術升級深化研究”“重載組合列車自動駕駛技術研究” 等10余項重載課題、“重載鐵路技術升級深化研究”等4項國鐵集團重大課題、“基于MPC的重載組合列車差異化控制研究技術研究”等8項太原局集團公司重載專項課題。
如今,于永生依舊執著于重載鐵路技術研究與應用,全身心扎在大秦鐵路上,同時也把科研的種子播撒在鐵道線上,讓科技報國的理想在守護重載鐵路安全的實踐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