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理
今年6月是全國第22個安全生產月,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連日來,全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傳播安全知識,提升公眾應急能力水平。
當前,受全球變暖等因素影響,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災害風險的復雜性更加凸顯。同時,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可以預見的因素和難以預見的因素愈發增多,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也更加需要公眾的參與。
公眾參與應急首先要從“學”開始,通過學習培養應急意識、安全文化和實用技能,“以已知應對未知”“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通過人人學應急為未來突發事件應對奠定堅實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儲備。
如何提高公眾的應急能力?筆者認為,應當根據公眾的生活環境、身體素質、教育背景等,培養他們的安全生產、防災減災、事故災難等基本知識與技能,對于有一定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公民,通過宣教培訓發揮其特長,讓更多的人從他們那里學到應急管理的實用知識。應急能力也要從小培養,對于未成年人來說,要培養他們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風險意識、應急知識和逃生避險能力,包括健康防護、居家安全、出行安全、文明言行、謹防溺水等。
如今是新科技革命加速發展的時代,新科學技術的產業化與社會化、生活化能夠對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帶來質的飛躍,它不僅提高了應急管理的效率,而且促進應急管理理念與手段不斷更新。新科技革命帶來的促進應急管理的新平臺、新工具、新方法、新理念,都需要參與應急管理的公眾與時俱進學習,當公眾學會運用甚至自主創新,便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突發事件種類眾多,層級有別。幾乎所有的突發事件應對都需要很高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如發生地震時,需要挖掘機駕駛員幫助快速打通堵塞的道路,需要骨科醫生及時給大批骨折的群眾做手術。如果沒有相應的應急管理知識和技能,救援工作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公眾參與應急管理,首先公民個人必須至少學會和掌握一門風險防范和應急救援的專業知識技能,這樣才能做到“會”應急。
公眾參與在應急管理中扮演著政府幫手的角色,彰顯了公眾的應急智慧和創新精神。公眾參與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這種應急管理軟實力建設的有效路徑。只要在全社會營造學習安全文化、應急文化的社會氛圍,并且把這種社會氛圍逐步變為社會心理、社會常識和最基本的自救避險技能,就能進一步促進應急管理中政府與社會的能力共生,實現最大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