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趙金成
摘要:雕塑被稱為永恒的藝術,而具象雕塑作為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的飛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流行的“快餐文化”,很多藝術家強調即時性、在場性。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科技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軟件配合雕刻軟件已經能夠模仿手工效果,替代部分手工雕塑。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從當下時代背景、具象雕塑的含義、具象雕塑的現狀、具象雕塑在當下承擔的社會作用幾個方面著手,深刻分析新時代語境下具象雕塑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語境;具象雕塑;永恒之美
經濟的繁榮必然會推動文化的昌盛,在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下,21世紀的中國文化行業展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態勢,表現在藝術領域,從徐悲鴻時期所倡導的中西結合,到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的傷痕美術,再到跨領域、跨學科、跨媒介的公共藝術,藝術與生活的界限逐漸被打破,欣賞藝術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更多人能夠通過網絡、媒體、展覽會等渠道關注藝術、享受藝術、參與藝術。
具象指具體的、不抽象的,作名詞時指具體的形象,是文藝創作過程中活躍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的基本形象。具象思維從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就已經出現,早期的先民有著自然崇拜的觀念,這從歷史遺留下來的古代遺址和文物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驗證。我們讀中西方美術簡史會發現,無論是西方舊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30 000—前10 000年),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巖畫野牛(圖1)、馴鹿和野馬等原始動物以及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巖畫的公牛大廳里描繪的公牛、馴鹿、馬和狼,還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巖畫以及仰韶文化出土的鸛魚石斧彩陶缸、舞蹈紋彩陶盆,都非常直觀地展現了人類模仿自然的具象思維方式。
從雕塑的角度來講,具象雕塑就是利用雕塑材料,塑造能夠在自然生活中找到原型的事物。當然,作為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具象雕塑不能夠簡單地認為是以自然形象為原型,原封不動抄襲或照搬,而應該理解為塑造對象是藝術家通過藝術思考,進行概括、取舍并運用藝術處理手法進行具體形象的塑造。
(一)新時代語境下具象雕塑面臨的困境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包容度,允許任何藝術形式的存在和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說媒體技術的發達使人們獲取圖像的渠道變得迅速且廣泛,傳統藝術使大眾產生了審美疲勞,人們開始追求一些瞬時性的“快餐文化”。具象雕塑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在這個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長期以來人們對雕塑的認知基本停留在傳統具象雕塑上,加之當代媒體的大力宣傳和鋪天蓋地廉價低質的西方古典雕刻復制品的傳播,人們已對具象雕塑產生了審美疲勞。
第二,電子建模和3D掃描的出現是一場革命,對具象雕塑的影響是其他時代不曾有過的,就像1839年照相機出現對具象油畫的沖擊一樣可怕。一個站立的人通過掃描后可以直接形成電子模型,再通過3D打印技術形成實體。最近幾年,一些要求不高的雕塑工程基本都被建模取代,為了降低成本,一些博物館和公共場所的裝飾性雕塑甚至也會選擇用電子模型制作。這些現象導致一些雕塑從業者和雕塑加工廠開始向3D建模轉型。由于行業內部競爭,電子模型的交易也隨之誕生,我們在淘寶上隨時可以買到動物、人物、佛像、希臘雕塑等電子模型,再通過3D軟件進行二次加工就可以為自己所用。雖然3D建模也可以制作具象雕塑,但無論從審美性還是藝術性的角度講,3D建模作品都不及傳統手法所創作的具象雕塑作品,它們更像冰冷、廉價、無情感注入的工業產品,具象雕塑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第三,公共藝術的發展使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化,我們都知道國內的公共藝術是由城市雕塑發展而來的,隨著公共藝術的不斷發展,現如今它的表現形式已經不再局限于雕塑,而是不斷地借鑒姊妹專業以及其他學科,在實驗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跨學科”“跨媒介”“跨領域”的特點。例如天津首屆公共藝術大展,通過老年地書、視力障礙兒童參與藝術等形式讓廣大群眾走進藝術、享受藝術。由于其多樣的形式和廣泛的群眾參與,使更多人開始欣賞公共藝術,而對于具象雕塑而言,市場逐漸被壓縮。
第四,現代建筑的興起對具象雕塑產生了很大沖擊。從德國包豪斯開始,現代設計和建筑逐漸發展起來,具象雕塑造型和簡約、抽象、現代、科技感的建筑造型放在一起很不協調,就像古人穿越到了現代,和大媽一起跳廣場舞,取而代之的是同樣有科技含量和抽象造型的公共藝術。例如芝加哥千禧公園的《云門》、寧波北侖大型燈光秀——《幻海》、韓國首爾的巨大海浪“水缸”——Wave3D熒屏等都是與現代建筑結合的公共藝術作品。
(二)新時代語境下具象雕塑面臨的機遇
良好的經濟基礎為雕塑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優化,人們在滿足自身物質生活的前提下開始考慮精神層面的需求,這時雕塑作為精神食糧進入大眾選擇的范圍之內。這種需求可以從兩個方面討論:
從宏觀的層面看,第一,具象雕塑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社會現象記錄歷史事實,能夠起到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以及展現人民美好生活,成為政治文化和價值觀的宣傳工具。第二,最近幾年各地相繼建立雕塑公園,雕塑公園在征集作品時有意識進行作品篩選來體現民族文化自信和美好生活,比如鄭州雕塑公園由雕塑家張廣陽創作的《歸鄉——春運印象》(圖2)就是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具象雕塑;安徽蕪湖雕塑公園蔣鐵驪創作的《快樂步伐》展現了人對生活的樂觀心態等,這時具象雕塑作為地區特色展現文化自信。

從微觀層面看,第一,優秀的架上雕塑由于其體量小、造型精美,成為提高家庭文化品質的裝飾品。在這方面有著幾大優勢,首先,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架上雕塑市場潛力大。其次,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人數不斷增加,潛在的藝術品客戶數量逐年上升。
在古代是根據雕塑的種類來決定它所承擔的作用,孫振華先生所寫的《中國雕塑史》就是把雕塑分成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紀念性雕塑等6大類。在當今社會,雕塑的概念雖然已變得混沌模糊,但是具象雕塑基本還保持傳統的概念,根據實際情況,筆者將具象雕塑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作為城市雕塑的具象雕塑,二是作為工藝品的具象雕塑。下面就這兩個部分進行淺談。
作為城市雕塑的具象雕塑主要有兩個功能。其一是保存歷史記憶,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體四周的具象浮雕《虎門銷煙》和《五四運動》等記錄了中國近代以來面對侵略者所作出的強烈反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面前由吳為山先生2005—2007年創作的《南京大屠殺》系列作品就是此類,它深刻記錄和反映了日本在侵華戰爭時期犯下的罪行,使華夏兒女永遠銘記歷史。其二是塑造社會精神,2021年建黨100周年之際,中央美術學院創作的大型組雕《信仰》、中國美術學院創作的《攻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創作的《偉業》都深入人心,體現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一致、一心向前的奮斗精神,魯迅美術學院創作的《逐夢》體現了56個民族對于未來的美好愿望和樂觀心態,四川美術學院在疫情期間創作的群雕《冬去春來》,真實地反映了全體人民共同戰“疫”,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必然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在主題上也寄托了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愿望。
作為工藝品的具象雕塑主要起到提高人們審美能力的作用并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追求。在一些城市的娛樂和洗浴場所門口會有一些小型景觀雕塑如西方古典雕塑復制品等以及場所室內臺面擺放的小型工藝擺件,一方面改善和提高了場所的品位和審美,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的審美意識;另外,小型具象工藝品雕塑近些年成為高檔裝修的必備,隨著人們經濟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很多年輕人選擇具象雕塑擺件作為家庭裝飾品。
目前,有一部分雕塑家致力于使具象雕塑從傳統具象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從制作材料、展現方式、題材選擇、雕塑語言處理等角度出發對傳統具象進行革新,近些年有學者提出新具象概念,并且有一部分雕塑家正在進行新具象雕塑實踐,例如當代著名雕塑家焦興濤的作品《蛻變》和《綠胸像》,通過對人們熟知的口香糖放大深入刻畫給人在視覺上造成一種以假亂真的錯覺;再如戎·穆埃克的作品《孕婦》,無論是從皮膚質感還是從毛發處理,都逼真地再現了孕婦的形象,如果不是比例大于真人,觀看者很難想象這是一件雕塑作品。新具象雕塑逐漸影響并改變著人們對具象雕塑的傳統認知,新一代的雕塑家正在做著新具象的實踐,我想它應是未來具象的新趨勢,但是接近于真實的逼真,不應是新具象雕塑的全部內涵,新具象雕塑有著更為廣泛的含義。

基金項目
2022年度重慶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一般項目“新時代下重大題材雕塑創作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2YB04)。
作者簡介
王鋒,男,漢族,河南三門峽人,助教,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雕塑。
通訊作者
趙金成,男,漢族,安徽蕪湖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雕塑藝術。
參考文獻
[1]焦興濤.新具象雕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2]國家統計局.2021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3]孫振華.中國雕塑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4]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12.
[5]徐建融.晉唐美術史研究十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
[6]汝信.全彩西方藝術史[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