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館藏品的利用也是美術館開展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讓美術館成為公眾休閑的重要場所,還是深入進行審美教育與推廣,都與美術館的收藏工作息息相關?;诖耍疚尼槍γ佬g館藏品的利用價值和途徑展開探究分析。
關鍵詞:美術館;藏品;利用價值;途徑
近年來,隨著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公立美術館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從1929年我國第一家美術館的成立到現在各省市美術館的群起,短短幾十年,全國各地的公立美術館就已有400余家,藏品總數已達到50萬套。雖然各地都在興建美術館,可是我們依然面臨美術功能與運行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同時人民群眾對于展覽創作的多樣化、需求的多元化和渠道與平臺的、實體與虛擬的需求也逐漸提高。因此,美術館必須明確藏品的利用價值意義,探索利用路徑,最大化發揮美術館藏品的利用價值。
美術館當下主要的業務范圍是收集、研究、傳播,而最終的目的是將美術作品的信息傳達給觀眾,一名合格的美術館從業者,同時應是藏品的守護者,在藏品保管的工作中應盡心盡責、仔細認真。做藏品內涵的挖掘者,通過對藏品信息的登記,平時檢查藏品情況的同時發掘更多藏品故事。做好藏品信息的傳播者,在保管研究藏品的同時,將藏品的各類信息匯總成藏品故事,傳播給觀眾;做好時尚藝術的引領者,站在時尚的前沿,不光是研究古舊的藏品,更應該研究和傳播一些符合當下潮流的元素,吸引更多的參觀人群。
美術館歷來都十分注重征集與收藏,藏品是美術館的立足之本。美術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典藏,這不僅有助于進行研究、展覽、教育,還有助于促進藝術的傳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術館需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收購,包括多種渠道、多種類型、多種數量,并不斷改進收購方式,以便形成一個完善的收購體系。此外,對藝術的捐贈,可以為美術館的發展作出貢獻,并為藝術的傳播作貢獻,重點關注受眾,合理使用募捐款項,迅速搜尋和整理珍貴作品,以期更好地展示作品的多樣性。國家重要的美術館收藏具有權威性、標桿性、導向性意義,同時美術館也具有學術和藝術價值的判斷標準。入藏美術館的標準一般是從美術史的意義和當代文化的高度來考量,也就是說,國家重點美術館征集的藏品體現了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價值,甚至可能成為美術界的標準。因此,美術館在收藏時應謹慎,必須要把藝術價值放在首位。

數字美術館的核心目標是將藝術品數字化,以便更好地進行工作,并為藝術品的長期保存和傳承創造更多機會。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藏品,亦可作為特定時期的實物形態數據的參考。這些文獻不僅是對一部作品的記錄,也是檔案的保存歷史,能為研究和恢復館藏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尤其是部分高清圖像所包含的信息,可以作為補救措施的基礎。之前,在浙江省藝術館推出的《藝術館藏品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平臺》,為省內的藝術館、美術館提供了便捷的服務,讓他們可以通過這一網絡平臺,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快捷地進行館內藏書的查閱、借閱、研討以及遠程辦理、虛擬管理。通過搭建一座專為行業內人員設計的公共服務平臺,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還能夠有效地防止作品破損,因此,它非常適合各地的藝術機構參考。
以數字化的形式免費公開藏品信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專業人士提供研究支持,鼓勵其在各自擅長的細分領域進行研究。
(一)做好藏品的信息傳播
對于一個美術館來說,他們的藏品需求是廣泛的,而不是定向的,是需要發揮社會資源力量去廣泛尋找的。所以說,藏品的收集比征集更具有廣泛性和社會性。在收集到藏品以后,我們也要做好藏品內涵的“挖掘”工作,對于普通觀眾來說,他們只能隔著一層玻璃去觀察一件作品,而作為藏品管理者,則有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去和藏品對話,認識藏品,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資源,做好藏品的研究工作。最后做好藏品的信息傳播,要做好藏品研究的基本信息、展覽信息、多媒體信息的傳播,因為展覽本身所傳達的信息就是美術館最好的文創資源,是與觀眾接觸的最好手段,之前的藏品保護、藏品研究、展覽大綱等最終的目的就是做好活動對藏品信息的傳播,好的傳播能使美術館的知名度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打造“數字美術館”
通過把收藏的作品轉換成數據,增加了一種更為便捷的展示方式,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藏品的精髓。這不僅是美術館的主要使命,還有著重大的意義,文博機構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撐,將其所擁有的作品和藝術品的全部以無償的形式展示給大家。
上海中國畫院館通過在線平臺發布館藏、介紹展覽、畫師、開設網上展廳,實現了美術館陳列展覽、精品館藏等內容的數字化,打破了美術館展覽的時空與實物限制,提升了美術館觀展體驗,推動了美術館文化服務方式創新,加速了美術館數字化進程。通過引入現代科學的數字化服務,智慧美術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而且大大拓寬了作品的表現形態,使其得以更加生動地呈現。實現這種轉變,可以通過利用現實增強、虛擬現實、3D等前沿技術,構筑實體美術館的虛擬現實館,實現實地的現代美術館;同時,利用互聯網構筑虛擬的云游美術館,實現實地的虛擬美術館,以及利用AI進行自動導覽,實現自動識別、自動分類、自動收集、自動存儲等功能,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對藝術的需求。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將傳統的旅行體驗轉變為更加高效的旅行體驗。為此,我們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將藏品的基礎信息、寶貴的圖片等轉換為數字化檔案,以確保它們可長期使用。此外,我們還采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如建立環境監測調控系統,以及使用一些智能化的作品安全管理設施。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管理已經深入各種收藏物的收集、保存、分析、展示等方面,使得收集的物件、資料、信息等能夠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儲、傳播、分析、使用,從而構建起完整的大數據體系。
充分利用網絡和數字化技術,打造“數字美術館”已成為趨勢,通過構建完善的數字化平臺,不僅可以極大地改善館藏資源的管理和運營,而且可以實現其歷史價值的最大限程度的保護。通過合規的程序,將數字化的館藏資源推向公眾,讓它們得到充分的宣傳,從而喚醒人們的文化創新精神。

(三)構建智慧美術館
智慧美術館是以數字技術和傳統實物美術館為依托而建立的一種新型的美術館。智慧美術館是一個以展示為中心的集展陳業務、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和運營保障為一體的智能系統,智慧美術館就是以美術館為中心,在作品、遺跡、智慧城市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條完整的智慧生態鏈。
美術館藏品活化也可依托數字化,數字化也是美術館藏品活化建設的基本目標與價值,是現今美術館發展道路下的一種最新形態,是藏品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藏品的高清化是以另一種方式將藏品進行永久保存,使藏品得到永久的傳承。我們要盡可能多地以其他形式對藏品進行記載。不論是歷史上的文字或圖像描繪,還是現代的膠片攝影、數碼攝影和最近幾年的三維掃描和虛擬現實技術,都是為了這一點而進行的,對于大部分藏品的研究,藏品的衍生利用,數字化手段都是讓藏品活起來的重要手段。
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的出現,我們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體驗真實的歷史場景,并且可以通過它來深入了解歷史,從而讓我們的觀點得到充分的傳播。未來,我們期待各個藝術機構可以彼此學習,共同推動文化的傳播,拓展公眾的視野,挖掘藝術的潛力。
(四)藏品活化,重構展覽場域和系統
展覽的轉化是考驗,展覽需要在研究的基礎上強化、提取、濃縮,形成史論相結合的材料與角度,同時拎出展覽觀點、框架,形成清晰的理論邏輯脈絡,將理論邏輯轉化為場域感知和整個展覽體系中的形態類型,統合協調空間場域氛圍和活動事件的時序關聯(人——創作者、理解轉化的策劃人、參觀者或閱讀者;作品——線上虛擬與線下原境;在展示或活動中的時間、空間、人物、作品的全盤考量、合理分配)。
展覽從本質上說是人類內在欲望的一種外化呈現,是一種放大與強化,是空間場域中各種力量的糾結與碰撞,現代展覽的本質就是不斷挑戰,在矛盾與碰撞中釋放張力,在展覽空間的營造上,在展示空間的構建上,將人與展覽內容一體化,是將人與展示內容結合的最佳意境。
藏品研究是作為藏品管理的一部分來開展的,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美術館在管理藏品中不斷地完善藏品構成和信息,深化對藏品的研究,這需要學術研究精神。任何對于藏品信息的闡釋和豐富都是一種研究活動。藏品管理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藏品工作的效率,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學術性,為藏品研究提供新的資料和條件。
美術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以展促藏”,即通過舉辦高質量、高規格的展覽,發掘好作品再入藏,這是美術館收藏佳品的主要途徑。在得到征集的作品之后,我們也要好好地想一想,怎么做到既讓藏品有好的歸屬,又方便保管和研究,真正實現藏品活化。

作者簡介
邱新培,男,漢族,上海人,文博初級,本科,研究方向為美術藏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