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達
我們對私有資本這個問題,做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私人資本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我國城鎮就業緩慢增長。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大企業,包括國有企業,以及股份制企業、合資及外商獨資企業,這幾年一直在增加投資,但他們對就業崗位增加的貢獻基本上持平,每年有增有減,沒有大幅度增加。由于很多大企業要投資于高科技研發,搞智能化技術等等,所以相對而言,他們的資本有機構成提升很多,但是對就業的貢獻不大。
我國現在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據我們計算,農村大概有1億左右的勞動年齡人口,他們的收入還是停滯在那幾畝地上,按照我國農村人均耕地的情況,很難通過農業耕作實質性地提高收入,解除貧困。我們的研究認為,要想實現共同富裕,一定要讓1億農村勞動人口中的大部分,獲得工商業就業崗位。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民營企業每增加一個就業崗位,需要60萬元投資;一個剛進場的個體戶,平均需要7萬-8萬元的投資。相比之下,其他所有制領域的企業,雖然每年投資都在增長,但是就業崗位基本上沒有什么增加,有些企業即使招聘一些新人,也只是與新退休人員對沖。
所以,我們認為,要想實現共同富裕,民營資本是必要的條件之一。沒有民營資本,沒有個體戶的投資增長,農村將近1個億的勞動年齡人口,就獲得不了工商業就業崗位,僅靠目前農村勞動人口的土地資源不可能也很難致富。因此,要想實現共同富裕,民營經濟包括個體戶的發展是一個必要條件,我們必須從長期的視野來做出判斷。
第二,按照國家制定的計劃指標,到2035年,我國人均收入將會從2020年的32000元提高到64000元;到2050年人均收入可能還會翻一番,達到128000元。按照經濟規律,收入越高,用于消費的比例會相對較低,這樣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將會有更多的人把消費之外的錢用來投資,可能是直接投資,比如說辦企業或者買股票;還可能是間接投資,把錢存到銀行,銀行再把錢借給投資者。因此,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私人資本的數量會急劇增長。
我們認為,不能把私人資本和共同富裕對立起來,私人資本的發展也是共同富裕的一個必然結果。我們要正面來看這樣一種發展格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私人資本的經濟性質是很特殊的,它與我們的公有資本和外資相比有很多特點。概括起來,既有進步性又有發展阻力,必須全面、準確地判斷。
所謂進步性,首先,隨著社會的需求日益復雜多樣,不同地區、不同收入水平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別。而私人資本會按照市場的要求去投資生產,彌補國家計劃不可能覆蓋的地方。第二,私人企業越來越多地投資于科技研發,一些民營企業的研發成果對國家的貢獻很大。私人資本能夠敏銳地感知市場需求趨勢,并做出投資判斷,這是一種進步性的表現。第三,民營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大約80%的工商就業崗位是私人資本提供的。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地肯定私人資本的進步性。
私人資本存在的問題
私人資本也存在與共同富裕目標相悖的問題。一是客觀上確實存在勞資矛盾,有些私人企業對于資本和勞動者間的分配問題,存在一定的偏向,過多地傾向于資本;對工人的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社會保障的落實等方面,還有很多需要調整的問題。這些傾向,是把本來應該由企業承擔的成本轉嫁給職工,轉嫁給社會。
二是反壟斷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很容易形成追求壟斷性地位的目標,有一些企業確實存在這種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運作,有關部門也處理過幾個企業。這一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還要給予足夠的關注。
最后,我們不能忽視有些私人資本表現出最惡劣的一種倒退性,就是以資本收買權力。這些年來,已經處理了很多這樣的私人資本,他們通過權錢交易,以求獲得額外的國有資產或者有關的紅利,這種現象現在也沒有根除。
所以,談到私人資本,它既有和共同富裕相一致的進步性,又有和共同富裕相悖的倒退性,這兩種特性都會長期存在。
中央反復強調,我們既要鼓勵和支持,又要引導私人資本。所謂引導,主要就是防止私人資本向倒退性方向發展,而要鼓勵支持他們向進步性發展。我們對它的特點要有一個全面的判斷。我們必須形成一整套鼓勵支持和引導私人資本的制度環境,通過這樣的制度環境,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的形成和逐漸完善,這樣實現共同富裕就會加快速度,而且讓我們的居民和企業家都能夠分享改革發展的紅利。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