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瑛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科技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賦予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構建新型科研創新組織,助力科技發展,是中央企業踐行國家戰略、助力民族復興的使命。仍需要討論的是,打造世界級科技型卓越企業集團,標準應該是什么;尤其在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背景下,應該如何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
卓越科技型企業應該具備四個特點
什么樣的企業可以稱為科技型卓越企業,全球還沒有一個共識,理論上的概括也很少。相關研究主要是用案例分析方法,總結走在前沿的科技型卓越企業,諸如蘋果、西門子、特斯拉等企業的特點。總體上看,這類企業有四方面特點。
首先,這些企業掌握一定的資源,最核心的指標是它所掌握的科技創新資源,如科研投入的強度(RD投入占營收的比例要達到一定程度),所擁有人才的數量,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比如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的能力)等等,這是創新資源的輸入端。
二是創新活動“硬”的輸出,其標志性的成果,就是知識創造、知識產權的數量,特別是發明專利的數量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以及科研成果轉化率等等。
三是創新輸出“軟”的方面,就是企業的核心能力和影響力。你的技術產品是不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沒有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有沒有能力去牽頭或者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標準的制定,是不是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原創型技術,以及是否獲得全球認可的創新組織能力,包括具有系統集成的能力、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等等。
四是企業自身創新活動的效率。從研發績效的角度來講,即一定的研發產出和與之相應的研發支出的比較;研發活動的績效對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貢獻,對企業服務的對象、對產業鏈上下游整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正面影響,以及對提高企業市值的正向影響,等等。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不同于科研機構,它要帶動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投入產出的變化,要有一個符合整體技術發展趨勢的組織模式去落地。
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和新型科技創新中心
適應形勢的要求,我們的科研組織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在過去,科研、產業、金融和市場應用各方面,組織上是分開的,需要通過相關鼓勵政策形成產學研合作的機制,促進各個創新環節實現對接和聯合。
現在,我們通過組織模式的創新,形成多種混成的組織,就是把各方面要素實現集成。這種混成組織的成長,是適應技術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的。新一輪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導致經濟范式已經發生了突出變化。所有的創新要素通過交叉、混成、復合,促進技術進步與迭代。這應該是創新深層次的微觀源頭。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提出,要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高效組織體系,特別突出強調形成開放式的創新體系和新型的科技創新中心。
目前,我們在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都能看到組織形式和科研機制新的變化,努力構建新型科技創新中心。
第一個案例,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作為一個老所,正在煥發新的生機。他們在科研教學的同時,拆除圍墻,開放辦所,把產業化和創投作為兩個驅動輪。它構建了一個“研究機構+天使投資+孵化服務+科普科教”的軟環境,創辦了國家級的一站式硬科技創業投資孵化平臺——中科創星,專門從事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在這個平臺之上,管理著50億元以上的產業投資基金,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所以從某種意義講,這個光機所不僅是一個科研機構,它已經把科研的要素、產業的要素、金融的要素融合到一起。
第二個案例,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和政府資源做了進一步對接,實現了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一體設計和一體推進。它實行理事會管理機制,按不同領域,在研究所之外還設有外溢機構、產業育成基地,以及多只產業發展基金。從“知產”變“資產”,設立了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機制,搭建了科技成果向經濟轉化的新通道。該研究院科研投入規模不斷擴大,同時拓寬了知識產權的價值變現渠道,把利潤變現成股權、變現為其他方式,以實現它的價值。他們通過創新綜合體“沿途下蛋”,圍繞全產業鏈,從科研到轉化到產業上下游,系統性地推進孵化培育工作。例如腦科學創意中心,入駐企業已經有42家,其孵化的成果,也是和政府緊密結合,強化區域網絡功能,搭建一個雙創平臺。
第三個案例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它首創了“四不像”的創新體制,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機構。從概念驗證、中試的工程化到科技金融、孵化服務,把科技、人才、資金和載體都融合到整個研究院里。他們旗下有一家平臺——力合科創,已經累計孵化和服務企業3100多家,培育上市企業28家、專精特新企業60多家。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如通用汽車的中國科學研究院,成立時間比較早,最近也在不斷發生演化。它的領域是圍繞共性技術,先進電驅電控系統、電池材料、智能網聯汽車,旗下業務分支機構也有自己的科研單元。通用汽車專門在上海設立了這個中國科學研究院,通用、五菱、泛亞以及它在海外的其他項目,都是通過這個研究院賦能。從創新技術發明,到挖掘商業價值,到應用解決方案,三個步驟都包括在內。這個研究院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后續動作,如何實現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實現商業價值。
西門子醫療上海創新中心,是聯合張江集團打造的一個開放式的創新平臺。通過技術創新賦能、臨床驗證賦能、市場賦能、生態資源賦能、品牌賦能等等,形成一個平臺賦能-融資模式。它與企業、醫療機構、大學等等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深度合作關系,同時也做產業孵化、募資、投資等業務。其創新點在于,它是政企聯合的運營機制,是開放式的研究,聚焦一些重點技術,模擬真實的臨床環境,通過金融資源的注入,實現周期最短和最大程度的成果轉化。

一是科技創新貼近應用場景,與場景落地、市場需求的耦合關系更緊密,而不再是一站一站的突破。這種接近場景、接近產業的方式,使得成功率提高、迭代的速度更快、試錯成本更低、成果轉化效率更高。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連接相應的資本要素,通過社會資本和產業力量提前介入,強化了市場引導,實現由技術導向向市場導向的轉變。技術跟產業和經濟結合的通道更加順暢,投入產出比、研發成果的社會價值就更高。
三是這種組織機制更為靈活。通常科研機構遇到的難點是科研人員的激勵問題,激勵如果不到位,就會影響創新績效。而它的組織機構通過股權的方式,用“揭榜掛帥”“賽馬制”,長效激勵機制都可以實現。在成果分配更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加充分地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
四是突破了自身組織能力和團隊的限制,很好地整合利用外部資源,包括外部的科研力量,使創新的效率快速提高。
新型科技創新體系應該是什么
首先要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以市場化為導向,建設新型科技創新中心。應該圍繞三類技術——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整合全球的創新資源,聯通資本紐帶和政府資源,促進優勢產業與科研機構融通,提高創新資源使用效率,打造企業/集團科技驅動發展的戰略力量。
創新的方向,可以集中在智能制造、新材料、能碳優化等領域,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的前沿方向。
一是共性技術。它介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在多個領域或未來可能被廣泛采用的技術,具有通用性、關聯性和系統性的特點。
二是前沿技術。這是高技術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它已經不只是作為科研機構的主攻方向,大型企業在面臨未來生死存亡的問題時,也需要關注前沿技術的問題。
三是關鍵核心技術。這是基于國家間競爭的視角提出的概念。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改變,國內企業尤其是央企理應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所以,央企在創新自身的科技研發組織的時候,要關注這三類方向。
實施的路徑,首先要推進“產學研用”融合。利用市場機制,一手連接國家實驗室、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另外一手要連接垂直產業,通過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實現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和耦合。央企要發揮主導地位,當好“出題人”,也要做好合作項目的管理者。
二是做到技術融合。要順應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融合發展的大趨勢,關注應用場景,聚焦國際創新資源項目的凝練機制,實現前沿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結合、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相互促進。
三是要發揮資本紐帶的作用。這是破解科技創新體系中,科技要素和資本要素被組織邊界隔離的難點。只有打通這兩者的隔閡,實現前沿技術和市場需求、應用場景的提前對接,才能夠探索出前沿技術實現戰略性突破的可行路徑。
人才培養更是毋庸置疑的。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注重培養兼具科學家思維、工程師思維和企業家思維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發揮新型組織的作用,吸收全球創新的資源和人才。
未來的央企不能再囿于從中央研究院一級級地在每一個業務單元都設分院這樣的傳統組織格局。應該順應技術發展趨勢,努力更新優化自己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一個產業創新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特點是集產業融通、創新協同、成果轉化、賦能拓展、資本支持、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功能混成的組織。
(編輯 尚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