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策,劉 鵬,魏 萌
(1.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教務處;2.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1-2],是學生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的重要戰場,也是任課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4]和開展教書育人核心工作的關鍵渠道。課堂教學是教學環境與工具、教學態度與姿態、教學方法與模式、內容更新與思政等涉及到多方面內容的有機綜合,具有一定的復雜關聯度,因此如何在寶貴的教學計劃學時內開展好課堂教學,是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質量課堂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期望和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嫻熟掌握并與時俱進地更新授課內容,還要能夠結合實際創新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具備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本能力,同時將思政教育有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工具和自身良好教姿教態的配合下,綜合構建出一堂堂“精彩一課”。
良好的課堂教學對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教學與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對任課教師基本功考察的主要方面。教師過不了課堂關,就過不了教學關,為人才培養帶來重大隱患。就其基本形式而言,課堂教學是在實體教室內由任課教師為主面向全體授課學生開展的一種現場教學活動,也是高校教學的最為基本的表現式樣。
近年來,雖然高校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承擔課堂育人與育才的主要內容還是在提質創優中保持著基本的構成,圖1給出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構成。可以看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課堂教學依舊離不開教學工具的合理使用,任課教師要有良好的教態教姿,進行必要的內容編排甚至是重構,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載體,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變革作用,牢牢掌握課堂教學中人才培養的主動權,培養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Fig.1 Basic composi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圖1 課堂教學基本構成
教態教姿是教師上課的禮儀修養范疇,是教師課堂教學中非知識傳授層面的內容,是可被直接觀察的教師課堂表現。教師的一舉一動都直接看在學生眼中,甚至包括教師的儀表神態和教學態度,這些為學生對教師的綜合印象帶來最為直接的感受,也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有一定影響。教師精神飽滿、聲音清晰響亮,能夠掌握住學生的聽課狀態,適應語言講授的需要,在講臺或屏幕(幕布)范圍內有走有停,手臂配合著進行必要的動作展示,使得肢體語言與授課語言形成默契的融合,便會將學生的吸引力聚集在知識講授和學習的良好教學活動主線上來。教師要切忌長時間站在一個位置、保持一個姿勢,這樣會使得課堂缺少生氣,沉悶乏味,學生很容易會覺得無趣無聊,時間一長就會漸漸喪失聽課和學習的勁頭,繼而對教學質量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教學工具的合理運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依托電腦(臺式機/筆記本)與網絡開展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下,要充分發揮教學工具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功效,例如可以使用手機或激光翻頁筆操控電腦。鼓勵教師使用非常實用的教鞭配合教學,可以在講臺上走動,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用教鞭在黑板或幕布上指點重要內容。自制教具也是不錯的選擇,因其往往是有針對性的教學配套工具,對教師要求較高。
手寫板書配合言語講授是許多數理類課程教學的常用方法,是較為傳統的教學形式,對于教師講授經典理論知識和引導學生學習一直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師采用電腦播放PPT的多媒體教學形式。以下討論在這兩種教學形式基礎上的課堂教學方法。
3.1.1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較為容易掌握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運用著,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對授課內容要有較好的掌握,進而緊密聯系實際,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授知識,清晰直觀而又深入淺出地揭示原理、內涵和本質,講清楚重難點和關鍵點。啟發式教學不是照本宣科講授、不是機械式呆板式講授、不是沒有感情敷衍式講授,而是情景再現式、身臨其境式、引人入勝式、繪聲繪色式、活靈活現式、生動逼真式講授,是講述精彩故事、評書式講授,吸引人聽講,引人入勝,是把自己當成學生,從而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理解知識。啟發式教學的重點是要在語言上下功夫,語言一定要易懂、形象、生動、深刻,有感染力,引導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產生創新思維。
啟發式教學是基本化、日常化的教學方法,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課堂上就及時理解知識、消化知識,深刻認識到知識的內涵,點燃創新火花,促進創新思維養成,教師有意識地運用好對于教學效果提升益處很大。
3.1.2 案例式教學
教師運用恰當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能夠直觀易懂地向學生講述清楚授課內容,學生能夠更加直接和深刻地學好和領會授課內容,從而引發深入思考,激發創新意識,啟發創新思維。教師要認真準備對教學內容具有明顯幫助理解作用的教學案例,要進行精心收集、整理,甚至是再創新。案例素材可以來自于科研活動、網絡收集、學科進展、科技前沿等方面,但更為理想的案例是來自于教師自身的科研工作,因為教師能夠將案例與授課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準確直白地進行闡釋,也更具有說服力和成效。從這個角度來說,任課教師要開展必要的科研,這能夠為教學改革帶來幫助。以計算機組成原理、嵌入式系統原理和物聯網系統等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將科研團隊設計開發的嵌入式主機板、專用計算機系統和物聯網系統等案例帶到課堂中,這些案例與授課內容是緊密相關的,是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較好范例,可為教學效果與學習成效的提升帶來最為直接的幫助。
如果教師的科學研究、工程實踐等科研活動能夠與所講授的課程相聯系起來,形成相輔相成的促進作用,就能夠為有深度、有水平、有溫度的課堂教學增加更大的吸引力、活力和魅力。
課堂教學在方法和形式上的主要不足是教師全學時式的講授,缺乏必要的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缺失。參與式教學可以有多種形式,對于小班化教學更加容易開展,比如通過設定合適的問題,開展分組式討論(組內和組間的討論)以及師生課堂討論等。相較于傳統課堂上教師點名和提問方式,利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輔助工具可以開展實體課堂上的大班參與式教學,也是一種較為基本的課堂教學信息化形式。學生利用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作為參與課堂教學的基本工具,不僅發揮了電子設備的助學作用,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課堂對電子設備的不當使用。此外,也鼓勵學進行并行式參與式教學,教師一邊講解,一邊指導學生進行練習,生生間和師生間就某個問題、技術與方法進行高效討論,形成邊講邊練+連學帶練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帶來直接幫助。
課堂教學往往是傳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術方法要領,主要特征和不足就是互動性和實踐性的不足。互動式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來進行開展,在本質上是一種比較深入的參與式教學,包括基本和深入的形式,比如分組式教學、研討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容易做到的是分組式和研討式教學,課前規劃安排好分組與研討的內容,課堂上學生分組或登臺進行討論交流,這是改變教師單聲道課堂教學的基本舉措。探究式教學往往需要設定合適的探究內容,在教師啟發下由學生主體發現學習內容中的知識,但由于執行起來難度較大等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以發揮效果。
高階的、深層次的互動式教學更加強調教師的組織、互動的深入,翻轉課堂教學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其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成為教學或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前登錄MOOC平臺開展以自學為主的學習,可以實現對課程知識的提前學習,為參與實體課堂中的翻轉課堂教學創造了前提條件,為促進學生進行學習探索、知識構建、獨立求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帶來重要幫助,這也是符合學習和成長規律的。
翻轉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翻轉[5],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各種互動[6-8]。從學生的講解與展示、交流與討論、研討與辯論,到教師的分析與點評、答疑與總結,除了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必須要有之外,翻轉課堂并沒有一定之規,完全可以由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進行規劃,并經過執行后進行改進和迭代提升。
大比例學時的翻轉課堂教學是鼓勵的方向,但由于會增加學生負擔,以及翻轉難度急劇上升等因素影響,在專業課教學中開展得并不普遍和深入。此外,翻轉課堂也是一種教學上的留白做法,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時間大大變少了,往往只是給出必要的分析解釋和提示啟發,更多的內容則留給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和探索求知。
總體而言,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式教學,能夠深化對教學內容的思考,便于掌握內涵和構建知識體系,激發創新意識,帶來對原理性和知識的內容的進一步啟發,促進深入掌握傳統課堂單一講授以外的內容,提高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辨能力。
課堂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授課內容,還直接與教學方法等要素緊密相關。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特色,不一而足。表1選取了典型教學方法進行比較,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選擇和創造出適合自身所需的教學方法。

Table 1 Typical teaching method comparison表1 典型教學方法比較
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具有較強的理念相通性,這里統一標記為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此外,還有頭腦風暴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自主學習法等,這里不再討論。上述教學方法中很多具有一定的交叉度或重合性,在有的場合甚至混合在一起,難以割裂開。教學有法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選取一種或多種教學方法混合使用并加以創新,最終找到適合課堂教學需要的具體開展方式,唯如此才能發揮出良好效果。因此,鼓勵和提倡教師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深入開展個性化教學。
教學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對任課教師的信息化網絡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適用于高校課堂教學的平臺、系統、工具和軟件尚未對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帶來明顯重構、顛覆,但發展趨勢較為明顯。按照應用的難易程度、應用覆蓋面及可及性,可分為以下4類。
教師課堂教學的電子文稿等材料是學生學習和復習的主要內容,將其共享到網絡上,進而開辟出課程教學共享空間,是當前非常容易做到的常規化網絡教學形式。例如,建立課程郵箱、課程QQ群、課程微信群,建立與每個班級的學習委員交流群,還有利用校園私有網絡空間或云存儲等,這些都可以構建出課外學習網絡課堂。建立課程教學共享空間可以實現生生和師生課下進行交流互動的多重目的,包括通知發布(發布學習要求與作業、提示信息,組織學生進行翻轉課堂準備等)、資源共享(上傳課堂教學PPT用于預習和復習、習題集、網頁與視頻學習資源等)、交流討論、答疑釋惑等。這種基礎性課外學習網絡課堂便于學生獲取到課程教學資源,使得教師與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進行信息溝通,能夠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非常有益的幫助。
利用智慧教學輔助工具(小程序)開展智慧課堂參與式教學,例如雨課堂、云班課、微助教、慕課堂、學習通、智慧樹翻轉教學空間和課堂派等,是近年來課堂教學信息化的一種常見形式,具有使用簡易方便靈活和效果及時直接有效等優點,受到教師的歡迎。課堂教學輔助工具不僅能夠即時地實現教師與全體學生的互動,例如習題測驗、彈幕投稿、隨機點名等,還便于教師隨時掌握當前知識點的教學成效,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此外,將課堂測驗成績作為課程總成績的一部分,點名缺課也作為一種考核,在此情況下,課堂教學輔助工具的運用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不來不學的問題,驅動學生到教師進行認真聽課學習,發揮出技術勸學的目的。
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內網絡學習平臺,將校園教學打造成以課堂教學為核心,并且貫通課前、課中與課后的全過程教學與學習空間,例如BlackBoard教學平臺系統等。這類系統能夠支撐教師構建從課前備課、發布學習材料、答疑,到課上教學,再到課下學生復習總結的全過程線上教學流程,是信息化教學上較為高階的形式,相應地對任課教師提出了高階能力要求。這種形式帶有一定程度的機制創新,但要將創新轉變為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效還需要教師充分做好整體教學設計,準備好各階段教學內容,并能夠進行科學的組織與管理。
近年來,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高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9-12]。混合式教學是指課前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線上教學,線下實體課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基于MOOC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混合式教學的主流,利用MOOC資源構建線上課堂教學環境(主要由MOOC平臺完成);課前組織學生登錄MOOC平臺進行學習,課上利用慕課堂、雨課堂等教學輔助工具開展參與式教學,并著重開展翻轉課堂這類互動式教學;課后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深化。這種混合式教學能夠為學生帶來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掌握網絡在線學習技術,特別是翻轉課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思辨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混合式教學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完全在線教學和完全線下教學的不足,成為當前網絡資源和在線開放課程在高校的主要應用形式,是高校教師應該掌握的教學技術和教學能力。
課堂教學信息化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重要能力。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自身的特征優勢不僅會提高資源的共享性,還會提升教學與學習的效率與效果,推動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等不斷得到創新與優化,正在成為高校教學與人才培養的時代主題。適合課堂信息化教學的舉措需要逐步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探索與提升,找到適合自身需要的解決方案。表2對課堂教學信息化舉措進行了比較。

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measures in classroom teaching表2 課堂教學信息化舉措比較
以上舉措并非是孤立和互相排斥的,往往可以搭配使用,發揮出綜合疊加使用、個性化使用和創新性使用的強大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進行組合使用。例如,任課教師利用MOOC平臺上的國家線上一流課程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適合自身使用的同步或異步SPOC,每周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課前登錄進行自學、群學,在實體課堂開展針對性教學;采用雨課堂等進行課堂測試等互動式教學,著重講授重難點、學科前沿與科研進展,還可以組織各類測試、研討式或翻轉式課堂教學,綜合形成有特色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
高校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源自于學科與專業發展、技術與產業進步等方面帶來的創新,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性人才,因此面向行業產業、圍繞科技發展融入學科專業新知識是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主要方面,并應該由此對課堂教學帶來變革。以計算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學為例,華為國產處理器、操作系統、深度學習等開源框架等(鯤鵬處理器、昇騰AI處理器、泰山服務器、鴻蒙操作系統、云平臺資源、開發工具環境等)是更新課堂教學內容的優秀資源,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
我國科技與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課程建設帶來了豐厚的優質資源。濃厚的行業氛圍和對專業對口人才的迫切需要為教學進行針對性改革帶來了一定推動力。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加速課程內容重構,有意識地開展面向產業、行業發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重要使命,要不斷提升適應時代發展的課堂教學本領。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教師是主導者和組織者,需有意識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發揮本門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作用,從而與思政課程的育人同向同行,達到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目的。專業課教師立足課堂教學主渠道,做好課程思政教學,首先要深入挖掘課程蘊藏的思政育人元素,進而找到融入課堂教學中授課內容的結合點,最后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思政育人教學。
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要求教師能把握好大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將與課程緊密相關和對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內容提煉出來。教師應提前設計好開展思政育人的知識點,做到二者結合的自然性、合理性。在課堂教學中可運用講授式、啟發式、案例式、問題導向式、參與或互動式等方法融入育人元素。創新教學設計,通過恰當的場景揭示出知識中蘊藏的思想政治上的人生哲理、價值引領、家國情懷和中華優秀文化等,使得思政育人元素在學生的心田發生化學反應,從而起到育人作用。
將課程思政育人放在課堂教學的核心位置是任課教師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大學人民教師的神圣使命。教師將育人元素與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深度融合,帶來有溫度的課堂教學,使新時代學子如沐春風,感受到教師教學的溫暖與關愛,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向上的信念理想、精神價值、人生態度和價值追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是任課教師一直要思索和實踐的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本文對從教態教姿、教學工具、教學方法、信息化教學、面向產業進步與科技發展更新教學內容,以及課設思政方面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分析。要做好課堂教學,教學設計和教學準備是前提,只有制定好教學上的執行方案,任課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正常發揮,甚至是超常發揮和應對突發情況。打好課堂教學基本功,從而奠定好邁向高階教學、卓越教學的牢固基礎,這應該成為高校教師教學生涯的重要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