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佳,王 晶
(遼寧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1]明確提出,要把發展教育擺在首位,加快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學校治理的一體化,倡導一系列教育質量提升的思想,旨在推動我國教育事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隨著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高校相繼進行在線課程建設,在線教學模式已然成為高校教學的新形態。云課堂是在教育云資源與教育大數據的承托下,運用云概念和云技術打破了學習空間限制、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幫助學習者實現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學習的在線課堂[2]。
然而,分析文獻發現高校云課堂線上教學質量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①教學管理中師生時空分離,課堂管理無序;②教學資源范圍狹窄,趨于片面化;③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單一化,缺乏交互性;④教學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
本文以國家教育相關政策作為引領,探索內涵式發展理念下高校云課堂教學質量評測要素,并提出針對性的提升路徑,依托高校云課堂展開實施。為促進教育理念轉向內涵式發展理念,對開展高校云課堂線上教學質量提升的研究具有關鍵性意義,是培養高質量人才必不可少的舉措。
內涵式發展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的關鍵理念,是以國家政策和制度為前提、高質量教學為核心、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為目標,創新教學理念,著力培養國家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一流創新型人才隊伍[3]。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蘊含對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思考。緊接著在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建設一流大學關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由此可知,高質量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高校要賦能內涵式發展教學理念與構建數字化教學服務體系。目前,內涵式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發展的核心要素是通過創新內部制度和優化教學體系結構,挖掘高校現有發展潛力,達到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培養人才等目標[4]。
伴隨著云課堂在高校教學中的大規模推廣與應用,針對上述內涵式發展理念,構建高校云課堂線上教學質量評測要素模型,如圖1所示。與此同時,根據國家教育相關政策(見表1),有針對性地從教學管理、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評價4個方面對高校云課堂教學質量評測要素的教育政策關鍵點進行整理與分析,監督和保障教學高質量實施。

Table 1 Key points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on evaluation elements of cloud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表1 有關云課堂教學質量評測要素的國家教育政策關鍵點

Fig.1 Elements o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cloud classroo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圖1 高校云課堂教學質量評測要素
為全面推進新常態下的教學管理,建設保障高校云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刻不容緩。教學管理是指具體化各類教學活動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增強賦有秩序功能的規章制度體系[5]。
目前,高校云課堂在線教學管理存在管理制度模糊、教師管理權弱化、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鑒于各類在線開放性專業課程在我國高校中普及,國家教育部聯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最新推出以高校、教師、學生及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為對象的在線教學管理相關政策。從國家對教學管理的相關政策中可知,在內涵式發展理念下,針對高校云課堂的教學管理應從學校管理出發深入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課程管理等方面,更新教學治理體系、提升符合現代化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治理能力。
教學資源聯通共享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推進高校協同創新的重要舉措,需要以數字化為引擎深入探索,構建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跨平臺交叉融合機制。如今,各高校要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推出創新建設舉措,整合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學生由淺表化學習到深層學習的轉變[6]。此外,教學資源要從以往固定化狀態轉變為動態化、并持續更新多樣化、廣泛化的云課堂教學資源,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推動學生智慧化。
高校教學內容不更新,核心素養理念難以落地。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對高校教學內容呈現形式進行創新與優化,突出高校內涵式發展理念新動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依托云課堂的線上教學內容必須置于綜合化、實踐性的改革情境中,增強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能力相融合的結構化設計。特別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設計并非削弱課程知識,而是以核心素養為著力點,復歸學生主體,跳出單一化的學科知識羅列。
教學評價是高校管理的一項關鍵性指標,是關系高校教育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是國家教育部門進行宏觀指導、革新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7]。高校云課堂線上教學評價應積極響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推動高校多元評價,改進教育教學評估、聚焦人才培養質量。通過不同評價主體參與,采取多種評價方法、從多種視角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實現評價共同體。
針對線上云課堂中師生時空分離、課堂管理無序的問題,結合線上授課的形式特點,加強高校云課堂教學管理包括以下路徑。
(1)高校自身應履行教學管理的主體責任,完善平臺管理機制。從平臺管理出發,應確保平臺的穩定性、教師信息、學生個人信息的保密性等。例如,師生在任何時間都能正常登錄云課堂平臺,制作、上傳、學習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從培養高質量人才視角出發,應加強云課堂平臺教學服務管理。例如,教師按照各高校人才培養計劃,構建教學組織到教學實施的具體方案,直至教學實施后的質量評測監管。
(2)師生時空分離,課堂管理無序的根本原因是主講教師在講授的同時無法兼顧每一位學生,無法一一解答每位學生的疑問。因此,應組建助教團隊,按照管理制度與人才培養計劃,聯合主講教師為學生提供教學全過程的管理與服務,執行教師管理權力與云課堂教學監督管理。例如,從課前簽到檢測、課中實時監測、課后總結評測進行分階段管理與服務,助教團隊在云課堂中輔助主講教師發布學習任務,進行答疑等活動,互相之間分工明確,有助于云課堂管理。
(3)強化課堂與學生管理。高校應制定云課堂在線學習規范與相關學習紀律手冊,培養學生的有序學習意識。從學生管理角度而言,為使其在云課堂學習過程具有規范性,手冊中應包含課前簽到、課中抽簽、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檢查、課堂學分的統計與公布等。通過簽到數據與學分制的積累分析學生課堂規范程度,以便于教師更好地實施管理;從課堂管理角度而言,教師及助教團隊應在課前進行詳細的課程安排規劃,包括課堂如何組織、如何實施教學、組織紀律等,確保課堂教學有序進行。
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教師可充分依托云課堂評估整理、分類推送教學資源,提升學生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不應局限于高校內部,應秉持開放性、共享性、導向型的原則,加強各高校間、教師間、學生間的合作共享[8]。在云課堂教學環境下,以國家各類網絡公共教育平臺為載體,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使命,從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準確篩選、深層次整合、推送教學資源,并融合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資源更新、推送服務。針對教學資源范圍狹窄,趨于片面化問題,本文從教師與學生角度提出解決路徑:
(1)教師層面。課前根據本節課學習主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國家各類網絡公共教育平臺中篩選與課堂知識相關的教學視頻、學習資料等,推送至平臺中與學生進行共享。然后,根據平臺中教學資源點擊率、教學資源觀看率等學生學習記錄,評估學生資源使用情況,并針對性地發布教學預警通知,督促學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課中,教師根據課前整合的教學資源進行授課,根據課堂學生學習情況開發新的生成性教學資源;課后,教師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記錄并不斷反思,進一步整理、更新教學資源。
(2)學生層面。課前,學生登錄云課堂平臺查閱教師推送資源,包括預習資料,微視頻,課件,知識點等。例如,教師發布的調查問卷、習題、課前預測題等,學生可通過云課堂平臺進行查看并完成。課中,學生通過在課前教學資源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或疑問,在云課堂中向主講教師或助教進行線上提問,跟隨教師教學步驟結合各類教學資源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課后,學生在國家各類網絡公共教育平臺與校內各類教學資源平臺中自主搜索、查閱相關教學資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高校應面向內涵式發展理念,落實減負提質的相關政策,從學科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本位,突破傳統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提出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呈現形態路徑,提高學習者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9]。
(1)理念層面。以國家教育政策要求、內涵式發展理念、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本位為支撐。例如,教師應吸取復合型教學內容觀,從學生個體發展、學生學習質量、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能力發展角度出發。
(2)實際層面。采用問題引領、任務驅動、主體討論、自主學習等方式提升交互性,多元化形態呈現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容彼此間的有機聚合、銜接。
針對教師忽視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的問題,應充分結合云課堂平臺學習數據,輔助開展教學評價,不斷提升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與前瞻性。本文提出多元化分類評價體系,將評價體系分為3類,通過實施多元化評價、分類精準評價,促進學生可持續全面發展。
(1)人機協同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逐漸成為教育評價改革的發展趨勢[10]。教師與學生利用云平臺的同伴互評功能開展同伴互評模式,進行人人評價、人機評價、組內互評等,改變了傳統評價方式,實現人機協同評價。此外,教師與助教團隊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和平臺學習數據,實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展與狀態,發布學習預警進行過程實時反饋評價。
(2)德育與能力相結合的評價。評價應注重學生個人能力、協同工作能力等方面,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教師在教學評價中應貫徹以德育人的思想。例如,教師與助教團隊通過學生在平臺中的自主學習數據、同伴討論數據及實踐操作數據結合學習日志、表現評分、筆試成績等測評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為驗證教學質量提升路徑的有效性,在2022年春季學期,以遼寧師范大學學習通云課堂平臺為例,對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實施為期16周的教學實踐,如圖2所示。

Fig.2 Teaching practice demonstration圖2 教學實踐展示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程是國家級精品資源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操作并重的課程,尤其在圖像處理、視頻處理、音頻處理等內容備受關注。本文從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課程內容中分別選取理論、實踐部分內容,進行教學質量提升路徑實施展示,如表2所示。

Table 2 Implementation case of cloud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表2 云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路徑實施案例
為準確驗證云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路徑的教學實施效果,設計了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問卷包括教學管理方式認可度、教學資源利用率、教學內容完成度、評價方式滿意度。將2021級遼寧師范大學學參加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課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涉及10個專業,具體反饋情況如表3所示。

Table 3 Feedback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cloud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表3 云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路徑的實施效果反饋情況(%)
在內涵式發展理念下,國家對高質量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對高校教育質量的標準也越來越高。本文從教學管理、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評價4個方面提出結合實際教學經驗的質量提升路徑。
實踐案例結果表明,云課堂線上教學質量有效提升了路徑的有效性,為高校學生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線上教育體系提供了保障,對改善當前高校云課堂教學質量的現存問題與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