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測
今年全國兩會,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提出要精減中央國家機關人員編制。會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收回的編制主要用于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這體現了精兵簡政的優良傳統。
“精兵簡政”最早出自《南史·陳暄傳》:“徐陵為吏部尚書,精簡人物”,其含義比較單一。后來,毛澤東同志根據開明紳士李鼎銘先生的建議,對其內容及含義進行了拓展,認為這是要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等五大目的。
之后,精兵簡政的概念就流行開來。前些年,不少單位還把它作為“工作抓手”、“首要任務”,高喊要“刺刀見紅”、“壯士斷腕”。那么,效果如何呢?
2008年6月,筆者所在的重慶市某局“空降”了一位局長。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就是精兵簡政,結果是該局新增副廳級干部18名、處級干部1224名、科級干部4800余名,增長率均在60%以上。所轄分局上行下效,其中一個分局機關以前只有8個部門、共75人。精兵簡政不到兩年,該分局機關非但沒減掉一兵一卒,反而多出了60余人,部門是以前的3倍,全分局人員突破了4位數!有個部門由原來的8人增加到248人,是原先的31倍。然而,該分局管轄面積沒有擴大,工作任務和工作量也沒有增加。這是精兵簡政,還是增編擴容?
這樣的精兵簡政,首先,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就說那個分局吧,辦公費、車馬費、招待費不算,僅薪資一項,國家財政每年就要比原來多支付上億元。其次,滋生懶惰、人浮于事等現象。該分局除了公職人員之外,還有四五百文職人員,原來一個人干的活兒,改成五六人去干。一位“五把手”說:“我想干事,但輪不到我動手,就被別人干完了。”還有基層人員對人事部門埋怨道:“你們別再送人來了好不好?我們都沒事干,他們來干啥?”公職人員無所事事,反正工作任務來了,有文職頂著。有些公職人員,連最基本的簡報也不會擬寫。
這樣的精兵簡政,一些地方、單位為何還樂此不疲呢?原來,這里面有“油水”可撈。一方面,通過欺上瞞下創造政績,為官員個人仕途鋪路搭橋。另一方面,還可謀取私利,精簡掉那些“不聽話的”,重新安排那些阿諛奉迎、拉關系送禮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就表示,吃財政飯的人多了之后,至少會給黨和國家帶來三大害處:政府財政負擔過重,文牘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加劇,反腐倡廉難度增加。
精兵簡政,不能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應落實在行動上。衡量標準很簡單——機構、人員減少了,工作效率、質量提高了。否則,就成了空話、假話、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