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仁
近日看到一則報道:一位高齡老太太推著突發疾病的老伴到某醫院就診,但是醫院要求網絡掛號,不搞臨床掛號。老太太又推著丈夫來到醫生診室,可診室也要掃碼排隊才能就診,不接收既沒有掛號又不掃碼的病人。老太太不會用智能手機,急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后在醫院領導的協調下,才解決了就診問題。
聽了這件事,筆者很心痛。為什么現代網絡的運用,卻成了老人就醫的“絆腳石”?
應該說,網絡的發展和運用,促進了經濟發展、民生幸福,是我國邁進現代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以廣泛運用的網絡掛號而言,給很多病人就醫減少了程序,帶來了實在的方便。
但是,我們的社會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熟練運用網絡,特別是老年人。他們年齡大,用網難度大,有人至今還在用“老年機”。不少即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也只會打電話、發微信,其他一竅不通。因此,在推廣網絡運用時,要考慮到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
老年人就醫更普遍,是網絡掛號情境下的弱勢群體。他們可能突發疾病,可能子女一時不在身邊,可能急需救治。這時要他們網絡掛號,就給他們出了難題。人民醫院,應該“民有所難,我有所辦”,不給患者添困難。因此,醫院全部使用網絡掛號的現象,必須改革,比如可以為超過一定年齡的老年患者設立特殊就醫通道,不讓他們因網絡掛號受阻。
用仁心和科技共建醫院,就會既強化醫院的現代化建設,又讓不同的患者群體都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這,不僅是老年人所盼,也是廣大群眾所盼。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