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兆軍
2023年1月10日早晨,一位光榮在黨68年的老人在南通市通州區中醫院溘然長逝,享年94歲。午后,通州區委、區人大有關領導同志和老人親屬,懷著崇敬和不舍的心情,噙著淚水目送老人家的遺體被送往南通大學醫學院,用于醫學科研與教育。這位老人,就是原南通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翁培康。
1991年4月,到齡退休的翁培康本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但他卻認為,不忘初心、永不言退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幫助廣大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仍是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按照縣委的安排,他擔任了縣老區開發促進會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理事長,甘當助力老區建設、扶貧開發的志愿者。
上任不久,翁培康就帶領駐會同志學習泰州經驗,推動基層將發展銀杏種植作為“綠色銀行工程”來實施。仲秋時節,人們常常看到一群老人頭戴草帽、手持竹竿,在縣城通海路旁收獲銀杏果,領頭的就是翁培康。翁培康還帶著家人,在老家的自留地里種滿了銀杏樹苗。他們把采集的銀杏良種和培植的樹苗分送到村組,給村民種植。
在翁培康的大力呼吁下,南通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帶領鄉鎮干部和老促會負責人,到邳州、東臺、如皋等先行地區學習取經,全面推廣銀杏種植。不久,縣銀杏協會成立,翁培康擔任會長。1997年1月,通州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決議,將銀杏立為“市樹”。銀杏種植在通州城鄉興起了熱潮,截止到2006年,通州共種植165.4萬株銀杏,成為農民增收的富民產業。
2006年8月,翁培康帶領老促會的同志到7個經濟薄弱村進行典型調查,撰寫了題為《加大幫扶力度,激活內生動力》的調查報告,報告有現狀概括、原因剖析、對策建議,市委主要領導閱后作了批示,隨后推出了一系列幫扶行動。市委市政府下發專門文件,召開專題會議,建立扶貧基金,四套班子領導每人聯系一個經濟薄弱村,組織30個有實力的企業結對經濟薄弱村,在資金、就業、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幫扶。過了一段時間,翁培康又帶領駐會的同志進村入戶,了解幫扶實效,并將跟蹤調研的情況報告市委市政府,有力地推動了幫扶工作,改變了經濟薄弱村的面貌。翁培康在老促會工作期間,組織老促會的同志圍繞扶貧攻堅、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課題,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對策建議,先后撰寫了100多篇、共30多萬字的調研材料,為各級黨委政府提供了決策參考。
翁培康在老促會工作長達 16年之久,多次受到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的表彰獎勵。他情系革命老區,不顧年邁體弱,夙興夜寐,櫛風沐雨,幫助經濟薄弱村和貧困戶養三黃雞、養波爾山羊,推廣稻田養殖技術,興辦高效設施農業,助力老區群眾擺脫貧困、創業致富,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在他的幫助下,有4000多戶貧困家庭脫貧,近300名貧困家庭學生得以繼續學業,有了一技之長,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時隔多年,受過翁培康扶助的群眾還在經常念叨他的恩惠。
捐獻遺體,為祖國的醫療事業作出貢獻,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重生”,是翁培康的夙愿。2012年6月,翁培康在簽訂遺體捐贈公證書時對工作人員說,他年輕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醫生,今生未能如愿,希望去世后能為醫學研究作貢獻。區公證處被他的事跡所感動,無償為他辦理了公證手續。2014年2月,他又提交了《無償捐獻遺體志愿申請書》。2019年5月,年屆90的翁培康親筆寫下遺囑,交給6個子女:“你們大部分是共產黨員,一定要遵紀守法,做一個合格公民、合格黨員,并教育好后代。我死后不搞俗套,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不收人情,立即報告我的領導單位和紅十字會,把我的遺體送到捐獻接收單位(南通醫學院)。”
翁培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使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在無數通州人心中豎起了豐碑。今天,當你在通州走過一片片銀杏林,看到銀杏樹的枝葉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那就是翁培康老人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