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智慧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

2023-07-17 18:57:11黃婕張錨唐夕人胡小勇
數字教育 2023年3期

黃婕 張錨 唐夕人 胡小勇

摘 要:新文科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旨在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推動學科交叉互融,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教育技術學文理兼具、教技融合,是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發展的學科,在新文科建設中需立足學科交叉點,主動求變。混合式教學是課程提質增效、創新嬗變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智慧環境為全面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支撐。鑒于此,在分析相關研究背景和趨勢的基礎上,提出智慧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專業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整體設計:堅守育人價值,促進全面發展;立足技術賦能,提升教學效果;創新教學內容,彰顯“金課”理念;運用多維策略,優化教學流程;設計高階任務,開展多元評價。同時,以“教育傳播學”課程為例進行建設實踐,以期為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智慧環境的教育技術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智慧環境;教育技術學;混合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69(2023)03-0071-08

引言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設對于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加快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宣言》同時強調,要進一步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專業交叉融合發展,融入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1]。教育技術學文理兼具、教技融合,是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發展的學科。新文科的豐富內涵和改革理念為教育技術學課程建設提供新指引:立足學科交叉點,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專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學為教育技術學發展帶來新機遇。智慧學習環境也為混合式教學提供新動能。依托智慧學習環境,混合式教學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教學的優勢,促進課程要素有效融合,實現教學的智能化和個性化,順應了新文科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要求。由此可見,面向高校新文科改革的理念要求,基于智慧環境開展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對于新文科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培養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背景與趨勢

(一)時代之趨:文科建設求新適變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國際交流步伐加快,文化沖突和融合并存。文科教育作為當代青年樹立文化自信,增加新型文科人才供給的主陣地,其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競爭力和文化繁榮程度的重要標志。面向科技革命、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時代需要,文科教育必須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當前,國內學界積極探索新文科的內涵本質、改革理念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以新的學科范式、新的技術支撐、新的評價機制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文科建設指明發展路徑。新文科是傳統文科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目的在于打破學科壁壘,以廣博的學術視角、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深厚的學術積累為基礎,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2]。借助新技術和新手段,發現和揭示新問題,開拓文科發展新視野,開辟新領域,彰顯新文科的科學性[3]。變革傳統評價機制,優化顯性指標,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學以致用,突出素養與能力等動態化隱性指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搭建多樣化學習平臺,明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優化培養模式,探索符合一流學科建設目標的培養途徑[4]。在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教育技術學如何守正創新,更好地回應新文科對學科建設的要求,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

(二)數字轉型:混合式教學常態應用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創新路徑[5]。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已進入數字轉型的重要時期。混合式教學對傳統教學模式重塑和再造,在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它不僅發揮線下教學臨場感強、反饋及時的特點,而且具備線上教學智能化和個性化的優勢。實踐探索表明,在智能技術賦能下,混合式教學創新教學理念、聚焦學生需求、尊重學習發生本質,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和滿意度[6-7]。該模式將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的技術工具相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新多元評價方式,促進人才培養,提升教育品質[8-9]。目前,高校教師使用混合式教學所占比例已經從34.8%提升至84.2%[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強調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建成教育強國。混合式教學是教育強國目標建設進程中的應然之舉,注重培養學生利用新技術和新理念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習方式發生轉變,最大限度地提升數字情境下的學習效率,以適應數字轉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助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11]。

(三)智能升級:混合式教學創新發展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旨在把握新發展階段,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加快教育融合創新發展進程,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智能技術發展更新,為智慧學習環境的全面升級打下基石。智慧學習環境融合先進的智能技術,以物理環境、網絡環境及各種智慧平臺終端為支撐,能夠有效感知學習環境,識別學習者特征,智能推薦資源和工具,支持線上線下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12-13]。智慧學習環境的創新應用,能夠有效推動教學模式的發展,破除混合式教學的障礙,賦能雙向交織、無縫聯通的教學新樣態。《2022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指出,高等教育需更關注技術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變革作用,以重塑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的高等教育生態[14]。當前,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需利用智能技術進一步推進線上線下教學的緊密融合,促進教學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發展,力爭再上新臺階。

綜上所述,新文科始于提升綜合國力、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文科新人等時代需要,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發展實現守正創新。課程提質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抓手,混合式教學以其優勢將成為改革提質的重要途徑和載體。目前關于混合式教學,學者們已開展了多樣化的實踐探究,但仍有一些關鍵問題亟待解決與探明:(1)如何將信息化手段融入教育技術學專業文科課程建設,高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素養?(2)如何有效解決混合式教學“線上和線下難銜接”的問題?(3)如何結合新文科理念科學設計課業任務,提高混合式教學效果?因此,本研究將面向新文科改革的理念要求,基于智慧環境開展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

二、智慧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專業混合式教學的整體設計

課程作為教學體系的基本單元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落腳點。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雙萬計劃”,重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15]。由此,追求卓越、力爭一流成為教育技術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依托智慧學習環境,發揮學科優勢創新混合式教學,是打破課程建設藩籬、促進適應時代發展的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見圖1)。

(一)堅守育人價值,促進全面發展

教育的目的始終是培養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混合式教學改變傳統過分強調靜態知識量增長的課程模式,將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和素養發展相結合,是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16]。

教育技術學在開展混合式教學中應堅守育人價值,堅持立德樹人,讓專業各門課程都筑牢課堂主陣地,耕好育人責任田。培養學生系統掌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具備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設計能力、組織能力與教學研究能力,能夠緊跟時代前沿和學科發展動態,深刻理解學科的本質精神與內涵價值。同時,具備高階思維、跨學科學習、溝通協作、創新實踐、終身學習等關鍵能力,具有家國情懷、人文底蘊、責任擔當、數字素養、科學精神等品格素養,發展成為符合時代精神和社會需要的德育優良、專業勝任、全面發展的學科人才[17]。

(二)立足技術賦能,提升教學效果

《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解決好教與學模式創新的問題。技術為教育帶來嶄新的發展驅動力,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真實的學習體驗、智慧學習支持等,以此催化教學變革、提升教學效果。

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智能學習終端的應用有助于促進學習主動性和連貫性,拓寬學習通道,支持學生在線拓展、提升與實踐,實現泛在無縫學習。學生可以利用自適應學習系統動態、準確地自我評估,充分挖掘學習潛力,促進個性化發展。在教師教學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創建新資源,設計新活動,實現線上線下學習任務銜接[18]。同時,通過智慧教學平臺動態跟蹤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水平,根據數據反饋科學調整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活動,并對學生合理“增負”,制定符合其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學習路徑,實現線上線下的全過程群體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支持的有機融合。在師生交互方面,發揮智慧教學平臺互動交流實時、答疑指導及時等優勢,將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融合一體,促進師生、生生的協作參與、互學互鑒、集思廣益、智慧流轉。

(三)創新教學內容,彰顯“金課”理念

“兩性一度”是高校課程建設的核心標準。教育技術學課程建設需遵循這一標準,對學生有效“增負”,適當提升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著力建設成具備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

在高階性上,緊跟學科發展和行業發展前沿,將高端科研成果與課程教學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學科新興技術、科學研究等前沿性成果。在創新性上,人文社會科學和新技術的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教育技術學應從人才培養定位出發,注重文理交叉,落實學科“大概念”,突出學科核心問題,強調知識聯結,反映教育科學和技術科學間的知識滲透流動[19]。在挑戰度上,增加研究性和綜合性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綜合知識能力。此外,還需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20]。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尋找融合交匯點,使顯性思政教育與隱性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形成育人合力,在混合式教學中真正踐行教書育人理念。

(四)運用多維策略,優化教學流程

混合式教學實現教學內容由教材延伸至多樣化資源,教學空間由課堂延伸至智慧平臺,充分創設無縫學習環境,發揮學生主體性。在智慧環境下,教師需運用多樣化教學策略方法,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度,引導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同時,注重線上線下教學的延續性和關聯度,促進兩者有效銜接,實現混合式教學一體化。

在課前自學環節,依托智慧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微課視頻、任務學習單等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開放的探究式任務,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21]。在課中釋疑環節,教師以課前學情反饋的重點問題為指引,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根據內容采取案例式、項目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合作討論、互動提問、課中測驗、投票互評等教學活動,并在過程中及時給予反饋評價。鼓勵學生依據平臺反饋查漏補缺,從中歸納總結,挖掘最大學習潛力,促進知識內化。在課后提升環節,教師通過線上交流和線下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拓展任務,幫助學生總結與提升,產出學習成果。組織開展學習研討活動,為學生參加課外科研實踐活動做準備,助力其全面提升理論水平、創新精神與應用能力。

(五)設計高階任務,開展多元評價

混合式教學應注重以高階任務為驅動,以成果產出為導向,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多樣化學習成果,如課程項目、研究報告、解決方案、教學設計等。同時,遵循能力為本、學生為本等理念,提供引導型、資源型、反饋型等學習支架(見表1),輔助學生完成任務。

為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可充分利用教育大數據,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過程性與總結性相結合的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評價[22]。在線上智慧平臺中,利用多維數據驅動形成學生在線學習過程的學習報告,依托報告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在線下智慧課堂中,對學生交流互動、成果展示、課堂互評等情況進行數據獲取,生成學生數字畫像,開展多元立體評價,以實現集體教學的個性化,形成科學的教學決策。此外,適當提高過程性評價所占的比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度,建立多層次評價機制并開展持續性跟蹤改進,以提高課程目標完成度。

三、“教育傳播學”課程案例

“教育傳播學”是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也是國家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核心課程。如何圍繞課程教學的突出問題,把教育傳播理論、作品案例、技術工具、實踐應用等要素融為一體,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是“教育傳播學”課程面臨的教學改革難題。本研究將以廣東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教育傳播學”為例,具體介紹課程改革措施并總結改革成效。

(一)改革措施

1.以教學目標為綱,設計OBE導向的混合式課程質量保障模型

“教育傳播學”依托智慧環境開展教學,以教學目標為綱,采用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導向,融入“兩性一度”要求,構建“三位一體”(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創新素養)培養目標為引領的混合式課程質量保障模型(見圖2)。在理論知識層面,融合基礎化、綜合化、前沿化的教育傳播內容,幫助學生系統掌握課程知識;在實踐應用層面,基于項目、競賽、任務等培養學生解決教育傳播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在創新素養層面,通過個性、創新、高階的創新訓練,培育學生融合知能的創新素養。同時,設計混合立體的課程內容資源、六維創新教學策略體系和四層次進階式課業任務評價機制,運用多元評價方式持續改進。建設課程協同服務團隊,提升混合式教學效果。

2.技術賦能,創設支撐混合式教學的多樣化智慧教學環境

虛實結合的智慧學習環境為混合式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基礎條件。本課程于中國大學MOOC、慕課堂等平臺和智能學習工具上開展線上學習,于智慧教室中組織線下教學。課前,智慧教學平臺支持優質資源和檢測習題的推送,幫助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生成學情報告,為教師后繼以學定教打下基礎。課中,智能終端和學習工具支持多樣化教學活動,拓寬師生、生生交流合作的空間和方式;全過程精準學情分析,賦能教師組織合理有效的混合教學和學習評價。課后,智慧教學平臺提供學習數據反饋,支持教師定向推送題目,分層設計課后任務。智慧終端支持學生在線拓展提升,拓寬合作途徑,促進其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3.提升課程內容含金量,多渠道拓展內容深廣度

為落實“兩性一度”建設要求,“教育傳播學”融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信息化進程中教育傳播理論發展與實踐應用研究”等高水平科研成果作為資源,自編《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研究》高水平教材;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設立體優質的課程資源,包括微課視頻、學習指南、難點釋疑課件、配套教材、精讀文獻等輔助資源數百項;構建出“彈性預設—自主學習—生成資源—展示交流—評價反思”的生成性資源開發應用模式,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動態生成新資源。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課程中,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教育傳播思政案例,提升學生思政素養和綜合能力。

4.線上線下融合,構建混合式教學多維創新策略方法

基于混合式教學特點,構建信息技術手段與“教育傳播學”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問題導學、微課自學、學案助學、小組互學、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輔學、評價促學”六維度混合學習策略[23],促進線上線下教學深度融合。課前自學階段主要采用微課自學和學案助學,為學生提供在線微課資源、練習題、討論主題等;課中釋疑階段主要采用問題導學、BYOD輔學和小組互學,通過線上投票討論互動、思政案例融入、新興技術體驗等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深層思考和學習;課后提升階段主要采用小組互學法和評價促學法,幫助學生有效拓展知識應用和問題解決能力。

5.面向新文科理念下人才培養要求,設計課業任務測評機制

面向新發展理念,參照布魯姆認知層級,設計“課堂活動—課程項目—課外科研—創新競賽”四層次進階式課業任務。課堂活動通過“教師引領+學生協作”“微課輔學+課堂深化”“理論講座+案例研討”等混合學習活動實現深度學習。課程項目包含主題微課制作、專題案例分析和線下展示交流等。同時,將課堂學習延伸至課外實踐,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研,參與專業競賽,完成創造性挑戰任務。綜合課業任務,課程成績通過線上線下雙途徑進行直接考核,分別由課堂表現、在線討論、在線測驗、在線互評、在線期末考核、線下專題展示以及期末考試構成。學生能力發展采用間接考核的形式,開展過程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見表2)。

6.改革教學團隊協同機制,提升混合教學服務能力

本課程借助專業深厚底蘊和教育技術學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教科研平臺優勢,發揮“傳、幫、帶”作用,強化混合式學習服務管理。第一,調整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改善教師隊伍的學歷、年齡、專業背景以及職稱等方面的結構。第二,科研教學相長,團隊近年發表多篇CSSCI教研論文,為課程教學提供學術指導。第三,建立學生助教引入、管理、培育的制度,組建“教師+本碩博助教+學生志愿者”團隊,助力開展混合學習活動,提供立體學習服務。

(二)改革成效

“教育傳播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具備科學性和先進性,歷年來課程質量評估優良,均超過90分。建成首批校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8)、廣東省本科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2021)等。教研成果收獲頗豐,獲國家和省、校各級各類教學科研項目11項,出版2部論著教材,發表論文24篇,獲獎勵8項。課程推廣范圍大,負責人在全國教育技術學專業院長(系主任)聯席會、全國混合教學研修研討會及10余所高校作混合課程建設與教學經驗分享,并通過抗疫公益講座推廣課程經驗,受眾超40萬人次。此外,陜西理工大學等全國8所高校使用“教育傳播學”MOOC開設SPOC,廣受好評。選課學生產出大量優秀作品,獲國家級、省級、校級等31項成果。

四、結語

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創新,是加快推動教學數字轉型、智能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面向新文科改革的理念要求,在智慧環境下創新教學模式,對教育技術學混合式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優化教學效果,以更好實現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傳播學”課程混合教學的實踐表明,混合式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創新素養等方面發展,對推進課程高質量建設、實現專業內涵式發展具有積極價值。未來,本團隊將基于教學改革經驗,堅持新文科建設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原則,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持續優化教學模式,進一步打造更具中國特色、專業特點、符合學生發展的混合式課程建設路徑,致力于提高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OL].(2020-11-03)[2022-11-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馮果.新理念與法學教育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32-36.

[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6):52-59.

[4]寧琦.社會需求與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2):13-17.

[5]楊宗凱.教育數字化戰略重塑新時代高等教育[N].中國教育報,2022-09-01(7).

[6]CHEN X, BRESLOW L, DEBOER J.Analyzing productive learning behaviors for students using immediate corrective feedback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8,117:59-74.

[7]劉威童,汪瀟瀟.混合式教學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107-113.

[8]趙濤.智慧技術支持下混合式學習模式建構與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9):137-142.

[9]譚偉,顧小清.面向開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指標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2):126-130.

[10]教育部.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與應用有關工作情況[EB/OL].(2022-08-03)[2022-11-12].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24/sfcl/202203/t20220329_611591.html.

[11]World Economic Forum.Schools of the future 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R].Switzerand:World Economic Forum, 2013,144:110-112.

[12]黃榮懷,楊俊鋒,胡永斌.從數字學習環境到智慧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的變革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13]MACLEOD J, YANG H H, ZHU S, et al. Understanding studentspreferences towards the smart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8,122:80-91.

[14]KATHE P,MARK M,JAMIE R, et al.2022 EDUCAUSE horizon report: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EB/OL].(2022-04-18)[2022-11-12].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22/4/2022-educause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edition.

[15]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2022-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16]楊宗凱.以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歷史擔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5-11,35.

[17]任友群,顧小清.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之問與答[J].教育研究,2019,40(1):141-152.

[18]HRAP T, THOMPSON R, FEIN A. Desig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to support a rapid shift to digita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69(1):35-38.

[19]李志河,劉杜娟,王強,等.教育技術學學科“大概念”蘊意、路徑及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2):24-36.

[2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1]馮曉英,曹潔婷,黃洛穎.“互聯網+”時代混合式學習設計的方法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20(8):25-32,54.

[22]楊曉宏,鄭新,田春雨.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目標與建設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9):104-111.

[23]胡小勇,伍文臣,饒敏.面向私播課的混合學習設計與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8):70-77.

(責任編輯 李強 王策)

Research on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mart Environment: Take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Huang Jie Zhang Mao Tang Xiren Hu Xiaoyong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631

2. 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63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t aims to integrat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e teaching models and methods,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cultivate liberal arts talents in the new er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combines arts and science and integrates of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is an urgent subject to be develop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seek changes and bas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Blend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carrier of curriculum improvement, efficiency, innovation and evolution. Smart environment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view of thi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re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smart environment: Stick to the value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novate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highlight the concept of “Golden Courses”; Use multidimensional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high-level tasks and carry out multiple evaluation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construction practi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smart environ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bstract: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Smart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精品视频福利|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www精品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www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igao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青青草91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激情乱人伦|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女人18毛片久久|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91无码网站|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性69交片免费看|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狠狠色综合网| 综合五月天网|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免费在线观看av| 欧美精品成人|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日本黄色a视频| 熟女视频91|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成人第一页| 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91小视频在线| 五月激情综合网| 99er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91啦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