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欠欠 郭潤萌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客觀上要求鄉村治理不斷創新方式、提升現代化水平。數字技術的運用能夠提升鄉村治理主體的協同性、鄉村治理過程決策的科學性、鄉村治理問題應對的有效性,既能為提升鄉村治理科學性、時效性等提供科技支撐,也能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新的方法路徑。
關鍵詞:鄉村治理;數字技術;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和農村人口流動加快,農村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轉型,客觀上要求基層治理方式及體制盡快變革。中辦、國辦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將數字鄉村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對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新時代新征程,要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推進鄉村治理的基礎支撐作用,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更好促進鄉村善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村民的主體意識淡薄
2022年我國農民工總量近3億人,伴隨著大量農民外出務工,農村人口呈現出流動性和變動性的發展趨勢。由于大量村民在農閑季長期外出務工,對村內的發展較少關心,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鄉村治理,更多的決策權掌握在基層干部手中。當前,鄉村治理強調多元主體協調治理,村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應該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而當前狀況對鄉村治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部分地方決策缺乏科學依據
在傳統的鄉村治理決策中,主要是由上級部門或者基層干部決策,在監管上,仍存在著上級部門對基層工作的監管力度不夠大。我國農村屬于“熟人社會”,礙于情面,村民選舉出的黨組織帶頭人可能并不具備相應的能力素質,這就導致部分村黨組織帶頭人素質能力不適應鄉村治理新要求,再加上一些黨支部書記運用數字技術能力不足,習慣于以“經驗”為主、靠“面子”辦事,這樣的決策缺乏科學的依據,長此以往難以滿足鄉村治理各項事務的要求。
(三)部分地方治理時效性不足
基層干部身處農村改革發展第一線,是黨和國家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窗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但是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部分基層干部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上級黨委政府安排的各種行政事務中,缺乏村務治理主動意識,缺乏對村務的提前預判和事前控制。加之傳統管理方式強調各司其職,上下級以及不同部門會建設各自的信息系統,并將其視為獨有資源,每個部門就成為一個“信息孤島”,部門與部門之間易形成信息壁壘,信息的獨占與封鎖不利于科學決策,再加上鄉村公共服務不到位,很難享受到和城市一樣便捷的數字化服務,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受到限制。
二、數字技術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國家層面,《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3年鄉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的目標;在地方實踐中,大數據賦能鄉村治理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地推進鄉村治理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再加上大數據、云計算和社會網絡等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日益成熟,為我們提供了大數據應用于鄉村治理的新思路。
(一)數字賦能鄉村治理主體的協同性
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行為限制,在整合組織、宣傳、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醫療、體育、農業、水利、環境保護等部門的公共數據資源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能夠打破數據和體制的壁壘,形成一核多元的鄉村治理格局。數據的鏈接與融合,形成了大數據資源的共享,在此基礎上能夠不斷縮小黨委政府與其他各類主體之間的信息差和能力差,促進各個鄉村治理主體之間的地位更趨平等,合作更趨順暢。
(二)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決策的科學性
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是評價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標準。數字技術能快速、高效地收集各方面分散的全樣本數據,如基層民主、農村教育、養老保障、醫療保障、民政事務、人口流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危機治理、環境監測、扶貧開發以及社會治安等,通過對全樣本數據進行快速高效的分析預測,挖掘數據及背后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探明鄉村公共事務發展背后的客觀規律,為鄉村治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加快實現鄉村治理決策從依靠經驗向注重數據應用的現代化轉型。
(三)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決策效能
大數據技術能夠在海量資源的基礎上快速分析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具有預測功能,可發現數據變化映射出的社會事實趨向,幫助鄉村治理從被動的事后應對轉變到主動的事前防控和事中處置,實現鄉村治理的關口前移以及動態管理。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著鄉村治理向開放式、協同性、精準性和前瞻性的數字治理模式轉型。數字治理是對傳統鄉村治理體系的重構。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AI人工智能、AR虛擬現實等先進科技應用于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將日益智能化,數字治理將成為鄉村治理體系的生力軍。
鄉村治理數字化突破了時空限制,以較低的成本縮短了溝通距離,為鄉村信息公開、民意表達、民生保障、防災減災等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各主體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效平臺。
三、數字賦能鄉村治理應考慮的重點
(一)鄉村治理數字化要充分考慮農村地區基礎條件
雖然農村信息化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是一些農村仍處于“數字盲區”中,部分地區4G網絡信號較差,5G部署滯后,偏遠地區尤其山區移動網絡信號不佳等問題仍有發生,目前的網絡條件仍難以滿足上網課等數字服務需求。再加上一些農民信息意識較為薄弱,沒有熟練掌握網絡購物、旅行預訂、網上支付及互聯網理財等技能。數字化實踐必須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推行,在缺少數字化基本條件的地區,不能盲目推進數字化實踐,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適合本地區特點的鄉村治理方式。已經具備基本條件、開展了鄉村治理數字化實踐的地區,也要充分考慮到少數使用手機和互聯網不熟悉的老年人需要,不能把這部分人群排除在鄉村治理之外,形成新的“數字歧視”。
(二)鄉村治理數字化的關鍵在用
數字化治理從治理能力的維度,強調數字技術對治理的優化。但數字技術真正發揮作用,離不開治理體系的支撐與保障。數字技術只是一個治理工具,能否真正發揮其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很大程度取決于治理主體的能力高低。如有的部門建立了政務公眾平臺,卻只建不管,使之淪為“僵尸平臺”,群眾有求無應;有的單位利用App、工作群的便利性,注重工作“留痕”,卻不注重實效,助長了“曬照”當落實、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還有的地區部門業務應用條塊化、政務服務分割化“信息孤島”問題突出,存在治理主體間“數據壁壘”現象,一些數據處于“休眠”狀態;一些基層平臺缺乏以用戶為中心的人性化設計,系統交互性不強、傳送效率不高,缺乏精細化的數據和精準化的決策方案支持鄉村治理。這樣的數字化治理達不到機制設計預期目標,浪費干部和群眾的時間和精力,增加各級的負擔,是形式主義的表現。
(三)鄉村治理數字化要注意數據安全和治理風險問題
盡管數字技術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撐,但伴隨鄉村治理各領域數字化的深入推進,信息系統越來越復雜,農業農村數據的關聯性、交叉性持續強化,數據風險的復雜性也隨之提高,這種變化使得數字化治理面臨嚴峻的挑戰。比如,基于信息技術的社會高度互聯為個體提供了不在場行動可能,原有的屬地治理方式不再有效。由于缺乏數據應用及風險防控的立法與監管,數據安全、隱私保護、責任認定等制度規范仍不夠健全,涉及數據的大規模采集、傳輸和計算,容易發生因數據濫用而造成重大社會安全問題,由此可能衍生新的治理風險。要堅持技術應用與制度保障并重,適時制定與修訂有關法規,規范有關行為、明確各方責任義務,減少社會風險、化解社會矛盾,平臺企業要通過改進技術工具進一步降低風險,加強自身規范自律,踐行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技術參與治理的社會認可度。
四、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路徑
(一)始終以農民發展為中心,加強協同共治能力建設
從數字情境場域來看,一是夯實鄉村數字治理的硬件設施基礎,加快光纖和5G網絡的同步建設,提升移動通信技術服務質量。二是構建鄉村數字治理的軟件信息基礎,實施數字入戶工程,建立惠農、涉農的信息一體化平臺,幫助農民了解農業農村發展的最新進展。同時,及時建立學習小組,因地制宜,確立適合本村發展的“一村一式”發展路線,從而通過重視發展成果的利益聯結,擴展農民主體的“共同在場”廣度和“協同共治”深度。
(二)加強農民數字技能培訓,提升農民數字素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與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在鄉村數字治理中此任務更是緊迫而又艱巨。對于農村居民而言,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等群體,數字素養并不會隨著擁有互聯網權限或設備而自主獲得。這需要相關部門從頂層設計上重視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建立系統化的數字素養培養體系,助力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的增權賦能工程。從數字思維上來看,要讓農民意識到數字技術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和效益轉化能力,鼓勵農民主動接納數字技術,將數字技術應用于自身與公共事業發展上;從數字技能上來看,要對農民開展數字化設備基本操作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培訓,提高數字識別能力和風險研判能力,共同構筑健康安全的鄉村數字空間;從數字人才來看,相關部門可開展數字人才下鄉工程,以選拔或志愿的形式為鄉村數字治理配備相應數字人才。同時,鄉村行政機構應該不斷加強數字戰略思維,挖掘鄉村內部的數字“領頭雁”人才,提升數字賦能鄉村治理的“天花板”高度。
(三)激活數字主體力量,構建“有溫度的”治理體系
鄉村社會根植濃厚的歷史文化傳統,數字賦能鄉村治理不能脫離傳統社會的治理主體而獨立發展,強制性地改變鄉村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能形成穩定社會秩序的。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技術形式,其本質是由代碼搭建的信息流。但是,不同鄉村的社會基礎不同,它包含著血緣地緣、家庭組織、信任關愛等復雜的人類情感,應發揮情感聯結的作用來黏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數字治理體系需要整合數字技術的統一性和鄉村治理的多樣性,充分激活數字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幫助、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學習和合作,及時發現農民的訴求與需要,合理調整硬性指標的績效方式,適度轉向考察鄉村生活細節來評價治理成果??梢酝ㄟ^“共同在場”“協同共治”與“公共精神”的有機聯結,借用信息互換和資源整合,有效推進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公共事務,為實現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數字鄉村建設奠定內生主體基礎。
參考文獻:
[1]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2(03):124-134+207.
[2]丁志剛,王杰杰.中國鄉村治理70年:歷史演進與邏輯理路[J].中國農村觀察,2019(04):18-34.
[3]秦暉.傳統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
[4]仇葉.富人治村的類型與基層民主實踐機制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7(01):52-66+142.
[5]付偉.家庭本位與村莊治理的底層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1(04):27-38+155.
[6]周飛舟.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邁向“家國一體”的國家與農民關系[J].社會學研究,2021,36(06):1-22+226.
[7]鐘偉軍.技術增負:信息化工具為什么讓基層干部壓力重重?——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電子政務,2021(10):116-124.
[8]張喜紅.論痕跡主義的治理之道[J].社會科學戰線,2021(06):217-223.
[9]謝治菊,許文朔.扶貧責任異化:職責同構下的層層加碼與消解[J].山東社會科學,2020(01):74-81+90.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