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銅山 崔金
摘 要:讓糧農的收益得到保障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目前我國種糧農民收益不夠理想,面臨種糧成本持續增加、糧食增產增收的難度加大、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種糧補貼機制不夠完善等一些問題。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就要健全種糧利益補貼機制、合理糧價形成機制、種糧成本分擔機制、種糧收入保障機制、種糧風險防控機制、糧食加工轉化機制。
關鍵詞: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內涵;問題;途徑
農民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讓農民種糧的收益得到保障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只有種糧農民的收益得到保障,才能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夯實糧食安全供給基礎。
一、種糧農民收益保障的內涵和目的
(一)種糧農民收益保障的內涵
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是指使種糧農民所應得的利益得到切實支持、保護、保證的制度和功能體系。種糧農民收益保障貫穿糧食產業發展始終,只有從糧食種子購買到糧食產品銷售,從“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對農民種糧收益進行保障,才能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利用政策效應為農民種糧保駕護航,引導農民種足糧、種好糧。
(二)實施種糧農民收益保障的目的
實施種糧農民收益保障的直接目的,是為了保障種糧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糧食是脆弱行業,糧農是弱勢群體,糧農在農業生產中往往受到市場與自然風險的雙重影響,保障種糧農民收益事關整個農業行業的未來和社會的和諧安定。保障種糧農民收益是持續推動農民共同富裕、逐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穩住農業基本盤、提高農民社會地位的關鍵。
實施種糧農民收益保障的間接目的,是為了從根源上鞏固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糧食是國家的重要物資之一,種糧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可以增強他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種糧意愿和種糧投入,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率和質量,促進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確保國家糧食供給安全。
二、我國種糧農民收益現狀及保障中面臨的問題
(一)種糧農民收益的現狀
一是我國種糧農民收益不夠理想。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糧食作物種植收入平均水平為每畝2308元,同比增長6.5%。其中,小麥、稻谷、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收入水平略有不同,但總體上相對穩定。《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顯示,中國農作物收益普遍較低。其中,大豆最低,稻谷和小麥收益相對較高。調查數據顯示,在不考慮作物補貼以及自家勞動力和土地機會成本的情況下,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畝均收益分別為517.8元、742.9元、437.0元、105.9元。按照土地流轉市場價格計算,將自家土地成本考慮在內,上述4種農作物的畝均收益分別為51.6元、438.8元、69.6元、-71.6元,這意味著種糧農戶連續多年“倒貼式”參與農業生產。而同期我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8931元,非農收入和其他經濟作物種植是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二是農民與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偏大。從絕對數看,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283元,同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33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差29150元;從相對數來看,城鄉可支配收入仍有差距,2017年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每年還減小不了1個百分點,兼顧考慮絕對數來看,其實差距還在逐漸拉大。
(二)種糧農民收益保障中面臨的問題
一是種糧成本持續增加。種糧成本除土地租金、勞動力價格上升外,化肥、農藥以及農機使用的費用也在不斷上漲。國內種糧生產成本上漲速度快于糧價上漲幅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糧收益,降低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是種糧收益有所降低。在我國,務農的收入遠遠低于非農產業和務工的收入,種植糧食作物的收入遠遠低于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針對糧食種植的激勵措施,但是糧食產業依然屬于低收入產業。2013年至2021年,我國種糧收入和其他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收入占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從41.73%下降到34.68%;同期來自種植業的收入占比從22.91%下降至17.10%,低于農民總收入的1/5。
三是糧食增產增收的難度加大。我國土地細碎化導致種糧增產增收困難,農耕機械化普及困難導致種糧經營成本也在相應提高。同時,種糧農民老齡化情況嚴重,知識水平較低,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對新知識接受能力有限,嚴重影響到糧食產業現代化發展。而糧食種植收入低,社會地位較低,更難吸引年輕人的加入。
四是自然災害影響較為嚴重。我國的農業保險并沒有廣泛推廣,即使是小麥、水稻、玉米等口糧,其投保面積也沒有達到種植面積的50%。因此,一些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依然是“靠天吃飯”的狀態,在面臨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時,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較低。
五是種糧補貼機制仍不夠完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是當前直接補給種糧農民的主要補貼政策,但目前仍存在力度小、不全面等問題。這兩項補貼標準雖然逐年上升,但由于種糧成本增加,而且補貼范圍沒有對所有糧食種植耕地進行全覆蓋,一些利用流轉土地從事糧食生產的種糧者并沒有得到有效補貼。
六是農民經濟地位有待提高。土地權益是農民最根本的權益,其增益是農民整體權益躍升的重要基礎。但土地財產權卻仍未有效實現,農民缺乏有利的經濟地位和良好的經濟機會。在中國,農民不只是一種職業,更是社會身份的指代,也是當前農民社會權益的一個短板。
三、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的健全途徑
(一)健全種糧利益補貼機制
種糧利益補貼機制,是指為保障糧食生產經營者的利益,通過給予糧食生產經營者直接或間接的經濟補貼,補償糧食生產經營者利益損失的各種動能、制度、方法等的總和。
健全種糧利益補貼機制,旨在保障種糧農民利益,提高種糧農民種糧生產積極性,調動種糧農民增加糧食生產規模的主動性,達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
健全種糧利益補貼機制,一要制定合理的補貼標準并適時動態調整,統籌考慮種糧農民的機會成本、農資成本、風險因素等,確保補貼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要明確補貼對象,重點關照某些特定群體,如種糧大戶和以糧食生產為主業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提高補貼的精準度和有效性;三要采取多樣的補貼方式,在經濟上通過直接支付、抵扣、返還等方式確保補貼的及時性和便捷性,在非經濟上采用提供技術指導、拓寬銷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進一步增加農民收益。
(二)健全合理糧價形成機制
合理糧價形成機制,是指在糧食價格形成過程中,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生產成本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調節農產品價格合理生成和合情變動的各種動能、制度、方法等的總和。
健全合理糧價形成機制,旨在通過設定合理的糧價和糧食價格調節,調控糧食生產和糧食供應,穩定糧食市場,防止價格波動帶來的供應不穩定,保證種糧農民收益,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平衡農民的利益和國家的糧食安全。
健全合理糧價形成機制,一要綜合考慮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和我國糧食生產及市場需求情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得糧食最低收購價根據實際需要和市場形勢進行變動;二要在市場需求和供給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透明的糧價政策,同時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和糧食市場的穩定運行,提高國產糧食在糧食市場中的競爭力;三要鼓勵企業參與到糧食生產、收儲和加工等環節,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促進糧價的穩定。
(三)健全種糧成本分擔機制
種糧成本分擔機制,是指在糧食生產經營過程中,政府、企業和農民按照一定比例分擔糧食生產成本的各種動能、制度、方法等的總和。
健全種糧成本分擔機制,旨在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提高種糧農民收益和糧食產業經濟效益,在減輕種糧農民生產投入壓力的同時也鼓勵各方共同參與糧食生產經營,解決糧農因投入成本過高而不愿意擴大糧食生產甚至不愿意進行糧食生產的問題。
健全種糧成本分擔機制,一要完善分擔政策,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合理地將成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擔給各個機構和組織;二要推進分擔機制的長期運行,將成本分擔作為一項長期穩定的制度規定;三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和評價體系,對分擔過程進行監管和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和改進。
(四)健全種糧收入保障機制
種糧收入保障機制,是指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護手段,保障農民的種糧收入不低于社會平均利潤的各種動能、制度、方法等的總和。
健全種糧收入保障機制,旨在通過國家政策措施和市場調節來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將種糧農民的收入控制在社會平均利潤以上,保護種糧農民的經濟利益,增強其對種糧產業的投入和積極性,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種糧產業中。
健全種糧收入保障機制,一要提高種糧農民的社會待遇,如給予種糧農民相應的城鎮居民待遇,比如醫療保險、退休金等,加大種糧農民的社會保障力度;二要提升種糧農民的職業地位,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到種糧隊伍中;三要加強政企合作,給予種糧企業和種糧大戶更加優厚的待遇,吸引社會上更多資金投入到種糧產業中,形成良性循環。
(五)健全種糧風險防控機制
種糧風險防控機制,是指在種植糧食的生產環節中,為了防范、控制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多重風險對種糧農民可能造成的損失,所采取和涉及的各種動能、制度、方法等的總和。
健全種糧風險防控機制,旨在通過建立完善的政府防控體系和農業保險體系,防止可能出現的各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種糧農民造成損失,或者將這種損失控制在一個較小的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從而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
健全種糧風險防控機制,一要由政府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使農業保險的運行有合理和完善的法律依據,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監管制度;二要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加保險類型,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及時推出滿足種糧農民需求的保險項目;三要加強農業保險的保障力度,提高理賠效率,增強種糧農民對農業保險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提升種糧農民風險承擔能力,減小收益水平的波動。
(六)健全糧食加工轉化機制
糧食加工轉化機制,是指在糧食產業鏈中,將糧食精深加工和轉化作為增加糧食附加值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提高糧農收益的各種動能、制度、方法等的總和。
健全糧食加工轉化機制,旨在通過加快糧食產業鏈的發展,促成種、產、銷全產業鏈融合,為醫藥工業、飲料工業、化妝品工業、汽車工業、畜牧業的發展開發更多特色糧食產品,增加糧食附加值,增強競爭力,提高種糧農民收入。
健全糧食加工轉化機制,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在糧食主產區投資興業,加強糧食生產和加工轉化的銜接;二要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糧食加工轉化產業中,推動糧食加工業的升級改造,以提高產品品質、附加值和競爭力,從而為糧農增加收入提供更多的機會;三要鼓勵引導糧食精深加工轉化企業與糧食生產企業進行合作,發展新型糧食經營模式,形成新的糧食全產業鏈合作模式,從而推動糧食加工轉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和平.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調動維護糧食安全的“兩個積極性”[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76(06):15-19.
[2]高鳴,王穎.農業補貼政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改革方向[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5):14-26.
[3]解安,侯啟緣.以“農民權益”為核心的農村政策演變的內在邏輯與啟示[J].理論與改革,2021,241(05):129-139+156.
[4]賀璇.中國農村地權沖突的類型比較與治理路徑選擇[J].江漢學術,2019,38(05):5-13.
[5]蔣和平,堯玨,蔣黎.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J].經濟學家,2020,253(01):110-118.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