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
[摘 ? ?要]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基于此,學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視兒童的勞動教育,教師在勞動教育中應重視學生實踐,引導學生在“做”中形成勞動的基本技能,在“做”中鑄就勞動審美品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示范區的勞動教育實踐的具體做法是:各個學校在校園開辟“種植區”,品嘗勞動成果的甘甜之美,重點選取了農耕文化中的“農具發展歷程”作為兒童研究農耕文化的一個小小切入點,體驗科技創造的智慧之美,將勞動領域的偉大人物作為兒童勞動教育主題學習的一個研究項目,組織中高年級學生開展主題學習研究,感受造福人類的精神之美。
[關鍵詞]勞動教育;教學做合一 ;勞動技能;勞動審美品格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他認為,“做”是兒童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手段,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要培養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形成勞動的一些基本技能,鑄就勞動的審美品格,那么動手“做”起來絕對是關鍵的第一步。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示范區的學校都地處鄉村,鄉村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便于學校勞動教育開展。通州灣示范區將兒童勞動教育定位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要求各校積極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和研究,期望兒童在勞動實踐中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進而鑄就和豐盈兒童勞動審美品格的形成。
一、在“做”中掌握勞動基本技能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的,只有這樣才能靠自己的雙手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勤勞能干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勤勞的品質需要從小培養。詩人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筆者認為,要“詩意的棲居”,其首要前提必然是“充滿勞績”,因為只有勞動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在發展的智力的同時,應該接受職業和勞動教育。所以,強調兒童的勞動教育應該是伴隨著兒童成長全過程的,也是伴隨著學科教育同時進行的,它和學科教育并不是剝離的,而是“并駕齊驅”、相輔相成的。小學階段,引導兒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便是勞動教育最顯性的目標和追求。
(一)勞動技能應在反復操練中習得
教育的目標體系包括三個主要部分——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勞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顯而易見是屬于動作技能領域,是和科學文化等認知領域掌握知識的途徑、方法是不一樣的。勞動技能的掌握需要親身實踐、不斷操練,需要動手去“做”,這樣才能形成肌肉和運動的記憶,久而久之,掌握勞動技能。勞動技能的掌握和習得,同樣還要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以及相伴生的肌肉骨骼的發育程度,不能“拔苗助長”。筆者所在的區域,幾所學校的教師們結合兒童的年段特征,研究制定了各年段學生應掌握的勞動技能及相應的目標達成要求。比如,一年級要求孩子會洗紅領巾、系鞋帶、掃地、倒垃圾、整理衣物等。將各個年齡段兒童應掌握的勞動技能分學期按梯度形成一個能力體系,讓教師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合理安排好每一個學期勞動教育的具體教學內容及相應教學目標,既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又不增加兒童額外的負擔。提倡將一個勞動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分散到幾個課時的學習和幾個周次的練習中,期望兒童通過反復操練習得、鞏固生活技能。比如,一年級教師在教兒童掌握“系鞋帶”這個生活技能的時候,先教學生如何將鞋帶穿入鞋幫上的“小孔”,隨后教學生如何將鞋帶交叉穿入小孔,等這些技能掌握透徹了,教師們才開始教系鞋帶的多種方法,并要求孩子們在家訓練自己系鞋帶的本領。在一次次反復操練中,兒童就會產生運動記憶,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系鞋帶這項技能。
(二)勞動技能可在競賽評比中鞏固
為促進兒童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好地訓練和形成勞動技能,組織競賽和評比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通過競賽,孩子們能找到別人的長處,看到自身的差距,從而意識到自己該努力的方向,對于勞動技能的鞏固和掌握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區域內各學校結合五一勞動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生活技能教育專題月活動”,以開展勞動技能訓練活動及相關的競賽為主。低年級開展疊衣服、系鞋帶比賽,中年級學生剝蠶豆、包餃子比賽,高年級開展釘紐扣比賽、廚藝大賽等。為了讓更多孩子參與勞動技能的訓練和評比中來,還要求各個學校結合課后延時服務,廣泛開展基于兒童勞動技能培養的學校社團活動,比如,組建“手工社團”“烹飪社團”“縫紉社團”等。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比賽中來,要求全校上下人人都要參與活動,班班都要組織評比。在小組評比、班級初評的基礎上擇優參加校級比賽,形成全校上下人人都參與勞動實踐和勞動技能評比的局面,你爭我趕的比賽氛圍將勞動技能的訓練推向高潮。
“聽過的,過眼煙云;做過的,刻骨銘心。”孩子們不管學什么技能,光聽光看是沒有用的,只有親身參與,親自實踐,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是兒童學習過程中永恒的基調。勞動教育亦是如此,兒童的勞動技能正是在一次次“做”中逐漸掌握和形成。
二、在“做”中鑄就勞動審美品格
兒童良好品格的培養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勞動審美品格的培養,正是期望通過勞動教育這個途徑,引導兒童發現和欣賞勞動創造帶來的美,得到美的熏陶,進而產生通過勞動來創造美的意識,形成創造美的才干。“美,無處不在。”勞動創造帶來的美呈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師者就要努力為孩子展現這種勞動之“美”,讓這種美深入童心,走進兒童靈魂深處,與兒童產生共鳴。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結合鄉村學校的地方特色,自主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并通過課程實施,鑄就和豐盈兒童的勞動審美品格。
(一)校園種植實踐——勞動成果的甘甜之美
實踐是教育的真諦,它是將書本的理論知識變身為實際操作能力的必要通道,是兒童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徑。鄉村學校的孩子,雖長在曠野里卻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田園的種植生活,很難親身體驗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蘊。為了讓兒童對勞動領域的生產種植有更為直觀、真切的感受,要求各個學校都要想盡辦法在校園開辟一個兒童“種植區”,供孩子們進行種植實踐活動。區域內的學校紛紛展開實踐,“童耕園”“習耕園”“墾牧園”等種植區域的打造充滿了兒童味、生活味,不僅給兒童創造了親近泥土、親近自然的機會,而且通過勞動場域內物型文化的打造讓勞動教育的理念靈動起來,生活化起來,根植在孩子們心中。要讓孩子們深信“春有百花秋有月”這樣美妙的生活是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締造的。孩子們在種植園里種百花、種糧食、種藥草,當一粒粒種子被一雙雙小手種入泥土時,有一種叫做“希望”的東西就在孩子們心底萌芽、生長。孩子們會記掛它們發芽了沒,長葉了沒,開花了沒?還會關注它們是否需要施肥,是否需要澆水。這些植物儼然成為孩子們校園里的“寵物”,享受著孩子們關注的小眼神和無微不至的呵護。日復一日地精心呵護,終會迎來豐收的那一天。當一朵朵嬌艷的花兒迎風招展,一顆顆飽滿的果實在泥土中跳躍,一棵棵藥草靜默生長的時候,孩子們便迎來最快樂的時光:他們在微風中賞花,在食堂品嘗新鮮花生的美味,在種植區辨認各種草藥,享受著勞動帶來的芬芳,品嘗著勞動成果的甘甜,那感覺無與倫比。那是勞動的芬芳,實踐的芬芳,更是收獲的芬芳。
有一所學校在種植區開展“百草園探秘”項目化學習活動,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教育效果。他們精心設計了項目化學習的整個流程,讓兒童的學習“有章可循”:選定一種適合在本地區種植的中草藥——上網收集該中草藥的生長習性、培護知識,形成初步感知—播種草藥種子—靜待發芽—精心培植—堅持觀察與記錄—收獲草藥—形成項目化研究小報告—班級微信公眾號推送。這個項目化研究需要進行一個周期,初次進行時宜選擇生長周期并不太長的中草藥進行種植。兒童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要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進行,因為合作更容易發現問題,生發出智慧的想法。項目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都配有小組成員自行設計的觀察記錄表及觀察日志等項目研究階段記錄材料。小組實踐活動中,強調集體性、參與性、協作性,要求每一個兒童都要參與其中,并且要服從小組的統一安排。教師要將兒童的參與情況作為小組學習成果考核的重要條件。在種植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會遇到蟲害、除草、干旱、整枝等植物生長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他們會調動已有的認知,通過查閱資料、請教他人、借助專業知識來解決問題。兒童參與種植的全過程,在親身實踐中不知不覺間已獲得了改變世界的力量,獲得了勞動創造的成就感,更是在創造性的勞動中收獲了勞動的神圣感。
(二)農耕文化研究——科技創造的智慧之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從“男耕女織”的傳統勞作到現代化高科技農業,農耕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燦爛星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農耕文化的范圍很廣,涉及農業耕作的方方面面。為使小學生能體會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通州灣示范區重點選取了農耕文化中的“農具發展歷程”作為兒童研究農耕文化的一個小小切入點,希望兒童能在一個小切入口中照見“農耕文化”的大天地,激發他們繼續深入探究的欲望。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自然都見過現在農民在田間地頭常用的一些農具,但是這些農具學名叫什么?它有什么樣的作用?它又是從哪個農具逐漸演變而來的?對于這些問題,很多孩子是一無所知的。為了讓孩子們進一步體會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之美,通州灣示范區內組織高年級學生開展以“農具的前世今生”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研究。教師們聚在一起討論、設計該項目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孩子們分成小組合作完成主題調查和項目化學習研究。為了獲取更為翔實有效的研究資料、數據,孩子們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采訪問談等多種調查研究方式,深入資料館、農家的田間地頭,只為掌握更多農具知識,這些知識是他們在學校里的書本上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有些學習小組索性就以一個農具為切入點,展開深入研究,剖析出它的“前世今生”。深入的追問、調查、研究、思考,孩子們的思維逐漸深入和細膩、研究成果也逐漸豐碩。在主體性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孩子們透過一個個農耕工具的演變歷程發現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美在一個個簡單的農具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也深刻認識到勞動創造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美。
(三)勞動人物研究——造福人類的精神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的最高要求,就是要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起勞動人民對待勞動的態度。……如果孩子們體驗不到勞動的美,要培養他熱愛勞動,那是不可能的。”
從遠古時代一直到現代社會,中華民族在農業、工業等各個勞動領域涌現出了許多為人類造福的偉大人物。遠古時期神農氏伏羲,教授人民農耕技術,遍嘗百草;現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良水稻,大幅提高水稻產量,造福人民……這些偉大人物的身上,定然凝聚著不凡的精神力量,他們為了人類的幸福生活,孜孜不倦地實驗、研究,為造福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
通州灣示范區將勞動領域的偉大人物作為兒童勞動教育主題學習的一個研究項目,組織中高年級學生開展主題學習研究。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選定一個勞動人物展開研究,運用文獻搜集、調查研究等方法開展主題性學習,并且結合研究項目和研究進展進行簡單的研究結果匯報交流。隨著研究和討論的一步步深入,孩子們對勞動領域的偉大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為民造福、堅持不懈等精神力量讓孩子們深深折服。六年級有一個學習小組將他們的研究人物定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們搜集了很多關于袁隆平的研究資料,重點關注袁爺爺在研究“雜交水稻”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當時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隨著對人物研究的逐步深入,孩子們掌握的資料越來越豐富、全面,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也越來越豐滿和立體,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被袁隆平爺爺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不懈的奮斗深深折服。這些偉大的人物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正是這個時代孩子們最應該學習、崇拜的品質。這樣的主題學習,讓孩子們不再沉迷于對影視明星的崇拜中,而是對科技型、技術型人才傾注了更多仰慕的目光,這才是教育人更希望看到的教育之光。勞動人物主題研究,讓兒童深入一個個偉大的人物,觸摸到一顆顆偉大的靈魂,感受靈魂深處偉大的精神力量,那便是造福人類的精神之美。
勞動教育,讓兒童在“做”中“嗅”到勞動的芬芳,感受到勞動帶來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形成勞動技能時的愉悅,是品嘗勞動成果時的甜美,是勞動過程中的互幫互助,更是在感受偉大的勞動力量時的深深震撼。勞動教育,不僅幫助兒童學會必要的勞動技能,培養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更是在實踐中鑄就和豐盈了兒童的勞動審美品格,立德樹人,意義無限。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64—66.
[2]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05—309.
[3]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62—367.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