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睿
隨著業財融合的推進推廣,財務管控已逐步延伸到企業經濟業務的各個環節。以業財融合為抓手實現管理合力,挖掘管理潛力,進一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本文以財務部門融入經濟業務的全過程合同管理,闡述合同全過程財務管理的必要性,分析當前合同全過程財務管理的現狀,探索合同全過程財務管理的方向和路徑。通過分析研究,旨在為財務人員更好地參與合同管理的各個流程,促進財務對合同管理的服務與支持,加強財務對合同管理的管理與協同,助力企業合規經營管理。
一、財務融入全過程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經濟活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各行各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建筑施工企業為了生存,在承接工程項目過程中,也出現了競相壓低標價、降低付款標準、墊資施工等情況,部分企業甚至出現先施工之后再簽訂合同,這些都會導致應收款項居高不下,對企業現金流和效益造成影響。實施合同全過程財務管理已成為企業實現價值創造、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
(一)現金流影響。在投標、合同評審環節,財務部門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審核,其中就包含現金流因素,審核與財務相關的資信條款,如大額現金投標保證金、計量收付款比例、履約保證金等;合同履行階段,財務部門是最早的收款信息接觸部門,要根據當月的收款測算差異分析,及時向商務部門及相關領導進行反饋,共同調查分析履約方拖欠款項的真實原因,以便采取相應的催收方式,從而將 “兩金”中“應收款項”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二)成本效益。在合同生效之后,財務部門要密切關注合同執行情況的各個方面,參與審核合同履行的每筆分包成本計量、材料成本出入庫以及資產的購置、處置等;要關注成本列支滯后、成本波動異常以及完工收尾項目成本。強化過程中的成本預算管理、預警分析,把控項目的整體效益情況。
(三)風險管控。風險無處不在,合同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風險,需要進行有效識別、分析、預警和應對。在合同評審階段,財務部門可以通過在合同前期查驗合同主體資質、信用、履約能力;在合同簽訂中明確結算方式、支付比例、涉稅事項、定價方法、發票、違約責任與其他風險控制要求;在合同履約中加強賬務手續的完善,憑證資料的合法合規控制;在工程收尾階段,要關注完工項目風險等;提升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和風險監控能力等,將風險控制在企業風險容忍度范圍內。
二、財務融入全過程合同管理的現狀分析
(一)在投標及合同評審階段,招標資信制度執行不力。在投標階段,部分項目業主計量支付比例偏低或存在墊資風險,財務部門在評審時對于異常情況未能提出針對性的意見或建議;部分與供應商的合同條款中,沒有約定履約保證金、質保金或是民工工資保證金等,財務審核流于形式。
(二)在稅務籌劃方面,有效策劃力度有限
稅務人員平時多忙于事務性工作,較深的相關業務融入還有待提升:部分合同的稅務條款如提供發票類型、提供發票時間等要求不明晰;對投資、股權并購等新興業務學習不夠,合同稅務風險把控能力不足;對項目施工工藝流程的了解不夠,稅務籌劃分析力度有限,對項目部的服務指導及稅務價值創造方面有待提升。
(三)在成本管控方面,財務監督指導不夠
業務部門在開展業務活動時,一般更多地關注工程工期的推進進度、業務的短期業績,對成本預算指標完成情況關注得相對少了。疫情期間,企業為了生存,對一些支付比例明顯較低、預計利潤率偏低的項目也參與招投標,導致部分項目存在先天性的虧損、“兩金”過高,或是現金流不順。財務部門對施工成本與資金投入匹配度關注不夠,對項目的財務指標預算執行關注不夠,未能將業務指標與財務指標有效結合。
三、財務融入全過程合同管理的路徑
隨著業財融合的推廣以及業務系統與財務云系統的融合對接,財務人員除掌握自身的財會專業知識外,更應盡快轉變思路,主動融入業務,學習并了解業務部門的規章制度,掌握合同法務方面的知識,強化合同管理的全過程財務管理。
(一)強化調研分析,落實標前資信條款審查
在投標階段,財務部門要加強與市場開發部門的溝通交流,調研分析合同方的財務狀況、信用情況,對納稅人身份信息進行審查;在辦理投標保函或投標保證金時,要審查設定的保證金條款,對于需要繳納大額現金保證金以及業主支付比例低于70%的項目,財務部門要給出專業建議,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以減少資金不良項目中標,規避資金鏈斷裂風險。
(二)強化合同評審,落實風險預測
在合同評審階段,財務部門要協同商務部門做好相關風險預測的工作,對可能存在的風險認真分析,深入調查研究,共同制訂應對方案。要仔細審核業主各項結算條款,比如,一些業主以合同中沒有規定結算時間而拖欠資金,或者在結算過程中故意設定諸多障礙等,這些都不利于合同履約管理;要審核合同條款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如條款中不能出現違反稅法的約定,從而保證合同的合理性,讓其更好地保障合同簽訂雙方的利益。在參與供應商的合同評審時,要關注履約保證金的繳納、計量支付比例(一般不超過建設單位的計量支付比例)、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的約定等;要利用企業的信用融資能力,約定支付條款,包括支付周期、支付時間、支付比例、支付方式,約定延期支付款項,確保企業日常營運資金充足。
(三)強化合同履約,落實合同條款執行
在合同履約階段,財務部門應嚴格按合同簽訂內容落實好履約對象收付款金額的準確性、收付款時間的及時性等工作。要及時關注建設單位的計量收款履約情況,對于合同清單內的已完工項目,關注是否按約定進行結算、收款,督促已完工程量盡快形成真實的債權,以防“已完工未結算”的“存貨”越積越多;對于合同外完成的工程量,關注是否及時進行合同變更或簽訂補充協議。要關注與供應商的合同執行,防范“超合同計量”“超債務支付”。
(四)強化稅務籌劃,實現從辦稅型向管控型的轉變
在完成日常稅務工作的同時,稅務人員要融入合同管理,強化合同稅務管理的事前策劃和風險管控。要根據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規范各類合同評審的稅務條款,防范稅務風險;要強化投資業務、股權并購及內部交易等新興業務合同管理知識的學習,針對不同的業務類型,開展專項業務稅收籌劃,提供稅務籌劃方案;要借助于自動化、智能化的稅務管理模式,在辨別發票真偽、進項認證抵扣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稅務合規管理;要借助智能化手段強化稅務事前風險管理,通過穿透至項目層面的稅務風險管控,按項目進行未申報預警、未轉出預警、滯納金及罰款預警等實時預警,使得不繳稅、多繳稅、少繳稅、虛假發票等稅務日常風險得到深入管控;要借助大數據開展深度稅務分析,發現稅務合規管理短板,提供針對性的解決建議;要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好合同的變更及稅務處理,進一步提升稅務價值創造。
(五)強化業務系統與財務云系統的對接
在業財融合背景下,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推廣應用,業務與財務云系統也得到了有機融合。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部分業務系統中沒有關聯制度審核風險點,有些業務系統中甚至沒有加入財務人員的審批流程;有些業務系統沒有按分級授權審批權限制度落實相關分級領導審批;超合同計量、合同變更等也沒有在業務系統中進行控制。要強化稅務系統與各業務系統的對接,包括與財務云系統、資金系統、商務系統、物資系統、人資系統等系統之間的緊密對接,真正打破資源孤島和信息孤島,各個功能模塊之間、系統之間互通有無、緊密相連,實現信息資源的相互共享,進一步加速業財資稅的深度融合。財務部門在使用過程中要定期進行風險排查,按崗位職責參與經濟業務的全流程審批,真正實現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真正實現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的無縫對接,為企業進行大數據的決策分析提供保障。
(六)強化人才培養,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在業財融合的背景下,對企業財務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強化與商務部門的溝通協作,將財務指標與業務指標進行有機融合;部門內部要實行上下雙向溝通機制,提升運行質效;要通曉業務部門的規章制度;要熟悉各業務系統的操作,熟悉各業務部門的風險防范要點;要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如民法典、合同法、票據法等,提升法律意識;要熟悉企業的發展戰略、業務流程、績效評價的過程;要在融入業務的全過程中,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守正創新能力,從而實現財務的價值創造。
四、結 語
由此可見,合同管理貫穿于企業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作為企業的財會部門,要加快推進業財融合,主動融入合同管理的各環節,在合同的評審、履約和變更索賠等各流程中強化合規審核,實施合同全過程的財務管理,以更嚴要求、更高標準,推進企業嚴肅財經紀律、依法合規經營,全面提升財務戰略支撐、決策支持、價值創造、風險管控能力,為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合規管理強化年”各項目標任務提供強有力的專業和能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