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昌玉
摘 要 油茶是我國獨有的營養豐富且經濟、社會效益高的國寶級特色資源。為加快當地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多年來油茶種植栽培實踐及大量學術研究,立足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水文條件,從育苗、嫁接、移栽、撫育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油茶種植技術要點。
關鍵詞 油茶;種植技術;豐產;貴州省黔東南州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02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東南州)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和先進的栽培技術,為杉木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在杉木被砍伐出售前,黔東南州的居民只能依靠其他的經濟作物來維持日常生活,而油茶由于種植方便、生長速度快且具備極高的經濟價值,自然而然成為人們的第一選擇。林產品貿易的興盛,使油茶經清水江,遍及大江南北。在清朝,清水江一帶就已有大規模人工栽種的油茶,油茶的外銷是黔東南州一大經濟來源,油茶種植的效益與苗族、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關。油茶不僅具備經濟功能,還在黔東南州人民的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研究油茶種植技術要點,推動油茶種植業的進一步發展,對促進黔東南州的社會經濟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1 黔東南州油茶種植概述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也被稱為茶子樹、茶油樹和白花茶,是一種山茶科山茶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型喬木。中國是油茶的原產地,也是唯一大規模種植油茶的國家,除此之外,只有日本及東南亞等地有少量種植。油茶主要分布于秦嶺南部,向南延伸到海南島,主要集中在湖南省、江西省和浙江省等地,但在海拔2 000 m以下的云南省和貴州省山區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黔東南州的油茶樹齡絕大部分在40年以上[1]。油茶四季常青,適宜海拔800 m以下的丘陵山區,耐干旱、耐光照和耐酸性土壤,是一種優質的荒山綠化和保護土壤的植物。《中國藥典》指出,茶油具有明目烏發、清熱利濕、殺蟲解毒、降血壓、提高免疫力和防止腦卒中等功效,同時對抗紫外線、防止曬斑和避免曬傷有一定作用。茶油還被1995年版的《中國藥典》列為藥用油脂。
黔東南州的天然環境特殊,生物資源豐富,是發展油茶產業的最佳區域。黔東南州油茶的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尤其是近年來,油茶種植量大增,并得到大規模推廣。
2 黔東南州自然地理環境
黔東南州境內東西寬220 km,南北長240 km,位于云貴高原與湘桂丘陵的交界處,以低山丘陵盆地為主,地勢低平,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終年雨量充足,年降水量大約為1 221 mm,年平均相對濕度超過80%,年平均氣溫為16 ℃,無霜期為270~300 d[2]。
大部分地區海拔500~1 000 m,秋冬季節通常多霧。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山地草甸土等。黔東南州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2018年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7.67%,被譽為“森林之州”,還是國家28個重點集體林區之一。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氣候的多樣性,造就了黔東南州的物種多樣性。黔東南州是省內和國內生物種類最多的區域之一,為大規模進行油茶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
3 黔東南州優良油茶品種
油茶產量性狀的遺傳率較低,并且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是在品質和抗性方面卻具有較高的遺傳率,因此在育種時,應將品質性狀、抗病蟲和抗脅迫的能力作為首要的指標。在關注品質和抗逆性時,兼顧產量。黔東南州因其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氣候,生物類型多種多樣,尤其是具有豐富的油茶種類。
3.1 龍額野山茶
龍額野山茶屬于普通油茶,是當地品種,不易受病蟲害的影響,梭狀果實,果實呈桃狀或兩端尖狀,果皮大部分為紅色,種子油黑色。經過測定,油酸含量在87%~93%。近年來,湖南省、江西省和浙江省等地的廠家都到黔東南州大量收購茶籽。
3.2 大寶油茶
大寶油茶屬于小果油茶中適應黔東南州冬季溫濕、夏季涼爽多霧、降雨均勻、風不大和光照不強的一種地理小種,擁有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特征,果實小、皮薄,出籽率、出仁率和種仁含油率都很高,而且還有較高的油酸含量。根據檢測,其中一些果實中還含有角鯊烯。通常種植在陰坡和杉木林緣處,其對陰暗弱光環境較為適應。大寶油茶是一個受農民歡迎的新品種,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可以致力于打造“大寶茶油”品牌。缺點是種子小,采摘和挑選的時間較長,但種仁含油率、出籽率和抗逆能力均較高,足以彌補這個缺點。
3.3 葡萄油茶
葡萄油茶是普通油茶中的寒露籽類型。葡萄油茶的特點是果實成串,經常會有3個或以上的果簇在一起,一個果枝上一般會結4~5個果,但也有特殊的會結更多,其與大寶油茶混合種植的情況較多。在成串或成簇的果實枝條上,通常在果實成熟的當年就可以長出新梢,新梢在當年的6月上旬和中旬就可以分化出花芽,果實和花朵連年不落,實現豐產和穩產,但這種情況在其他油茶上卻很少見,屬于葡萄油茶獨有的特點。葡萄油茶的生產潛力很大,即使是在粗放經營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產量下降的情況。
4 黔東南州油茶種植技術要點
4.1 育苗
種植農戶一般培育油茶實生苗用作砧木,以繁育出優質的嫁接苗,通常在大棚內將實生苗培養到50 cm左右,就可以進行嫁接了。在5月,當油茶枝條不再伸展,腋芽開始膨脹,嫩枝變成棕紅色的時候,采收插條,長4~5 cm,留一葉一芽,然后進行扦插,苗床要保持潮濕,用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噴灑,以促進愈合生根,提高成活率。
4.2 嫁接
選擇一年生優良母樹樹冠中、上部外緣分支,在長滿了芽的樹枝上進行采集。把還沒有長出葉子的幼苗作為砧木,在幼苗接芽的下部切一道口子,長度大約是1.2 cm,接著把插條放進去,把有芽的一側和苗砧的一側對齊,再用一層鋁箔包裹,隨著幼苗生長,鋁箔會自行脫落。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嫁接的時候,要避免新的葉柄被折斷,并且要保證幼苗的水分充足,在接穗15 d后,要及時將萌芽除掉。
4.3 移栽
種植株行距一般為2.0 m×2.0 m,每667 m2種植150株左右。基于油茶生長速度慢的特性,掛果一般需3~4年,盛果期一般在第7~8年,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套種,能夠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基于此,通常套種一年生的豆科作物,也能套種中草藥。
4.4 撫育
4.4.1 幼林撫育
一年應開展2~3次撫育工作,第1次是在5—6月,
第2次是在8—9月,在冬天應當配合肥料的施用進行深翻。前3年要把花蕾摘下來,以加速樹冠形成。油茶幼林期以營養生長為主,除了冬季施用底肥之外,在葉芽萌發前,最好追施適量化肥,以氮肥為主,并輔以磷鉀肥。定植當年的6—7月,在樹苗重新生長之后,要適當地施一些薄肥,在離樹冠30 cm的位置上,給每株施用肥料25 g,注意防止肥害。在第2年的3月,在嫩芽發芽之前,每株施用0.1~0.5 kg的速效氮肥。在每年的12月上旬,每株施用5~10 kg的雜肥或糞肥作為過冬肥,隨著樹木年齡的增加,逐步增加其用量。在幼林高50~60 cm的時候,在冬天進行打頂、定干和修剪,修剪成天然的圓形。要防止因對樹木造成過大的損傷或剪除過多的葉片而延遲結果。在完成造林工作的第1~2年要進行補植。因撫育管理得當,加之黔東南州良好的天氣條件,油茶樹能夠實現快速成長,一年抽梢3、4次,通常3、4年即可開花、結果,可短于預計結果時間。
4.4.2 成林撫育
在3月,應給成林油茶施用氮、磷、鉀合理比例的速效復混肥。為了確保春枝條和果實的健康生長,每株施用1~2 kg;在夏天,春梢停止生長后,應該多施用一些磷肥,以盡快地促進花芽分化、結出更多的果實及8月之后進行的油脂轉化。為了讓果樹恢復正常生長,應在冬天采摘后施用土雜肥。每年都要進行適當的修剪,修剪掉過密枝、交叉枝、重疊枝和細弱病枝,以保持通風、透光。在修剪時要注意營養枝、繁殖枝的比例。
4.5 病害防治
4.5.1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會導致果實開裂、果實和葉片大量脫落、枝條枯死及樹干潰瘍等情況,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整個植株干枯死亡,對樹體的生長和茶果的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3]。油茶在剛感染炭疽病時,果實、枝葉上會出現一些紅色的斑點,之后會慢慢地發展為淺棕色的病斑,并呈現出一種不規則的輪紋,到了后期,在病斑上會有一些黑色的小點。一般情況下,油茶炭疽病多發生在高溫高濕的5—8月,在8—9月,成林中可以看到大量掉落的果實和樹葉,樹木嫁接換冠的時候,還可以在樹干上看到病斑。在生產中,應重視培育抗病性品種,要求優良品種果實的自然感病率在3%以內。同時,還要結合營林及撫育措施減少病源,促進油茶生長,增強抵抗力。在幼苗期,春、夏季要定時噴灑1%波爾多液,防止病害的發生,另外,在發病初期可以使用50%的多菌靈和其他的內吸性殺菌劑來控制病害的進一步蔓延與擴散。
4.5.2 油茶軟腐病
油茶軟腐病主要發生在果實、葉子、芽和梢上,會導致大量的樹葉掉落、芽和梢死亡。受軟腐病影響的油茶常是一大片,如果遇到連陰多雨的天氣,其蔓延速度會加快。油茶軟腐病的發生跟周圍的溫度、濕度有著密切聯系,病菌的主要傳播方式就是風雨[4]。一般情況下,3—6月及10—12月為軟腐病的發病高峰期。在南方對于油茶幼苗期,則整年都有可能發生,導致幼苗落葉后大面積死亡。在油茶幼苗上,油茶軟腐病造成的后果最為嚴重。通過營林管理和提高通風透光等方法,能達到預防的目的[5]。可以用1%波爾多液防治,也可以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防治。
4.5.3 油茶根腐病
油茶根腐病主要對1年生油茶幼苗有重大影響,先發生在幼苗的根頸部,病害部位起初呈棕色,隨后出現白色的絨毛(菌索),受害幼苗一般根部腐爛,葉子枯萎死亡。油茶根腐病主要發生于4—5月及
9—10月,嚴重的病株在7—8月死亡。病原菌適合在pH值為4的土壤中生存,尤其是在土壤的黏性較強、排水較差的情況下,其主要從傷口或幼嫩的表皮進行侵染。感染油茶根腐病后,應盡量將較重的病株除去,并用熟石灰混合泥土進行覆蓋,或者用50%退菌特、50%多菌靈等對根莖部進行噴灑。
4.6 蟲害防治
對于不同的害蟲,可以用不同的化學藥品防治。例如,對于鱗翅目和鞘翅目的食葉害蟲,可以在其2~3齡
的時候,用90%敵百蟲、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對于刺吸式害蟲,如蚜蟲、瓢蟲等,可使用40%樂果乳油防治;對于鉆蛀性的害蟲,如茶梢蛾、茶蛀梗蟲,應在成蟲高峰期、卵初次孵化或幼蟲遷移蛀梢盛期,噴施具有強滲透力和內吸力的殺蟲劑,如40%樂果乳油。需要注意的是,在連續幾年使用同一種化學農藥之后,要對其進行更換,以實現有效控制油茶蟲害。
5 結語
黔東南州是油茶的主要來源地,在數百年的歷史中,油茶的栽培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因此,黔東南州農戶應當掌握與當地地理環境等條件相適應的油茶種植方法,運用科學的育苗技術、嫁接技術、栽植技術、撫育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實現油茶的豐產、優質。
參考文獻:
[1] 李瑞軍,吳曉麗,李芳念.黔東南州油茶分布特點及栽培區劃[J].貴州林業科技,2016,44(1):28-34.
[2] 周德才.黔東南州藍莓灰霉病危害狀況及防治技術[J].綠色科技,2018(23):86-87.
[3] 周德才,趙云.黔東南州油茶炭疽病危害狀況及防治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9(23):205-207.
[4] 白慧,張超,鄧學軍,等.黔東南藍莓花期灰莓病重度發生年氣象條件分析[J].中低緯山地氣象,2022,46(3):96-101.
[5] 梁美菊,李振東.黔東南楓香造林密度與撫育措施試驗初報[J].綠色科技,2022,24(19):119-122.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