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梅
摘 要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森林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近年來,森林環境脆弱化逐漸加劇,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刻不容緩。以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探討了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理念,對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的防治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簡要總結,為提高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保障當地森林資源安全,針對人工林樹種單一化、次級病蟲害擴張現象明顯、病蟲害預防預警建設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加強人工混交林種植、強化檢疫防治、加強對次生病蟲害的預防治理、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等策略。
關鍵詞 森林病蟲害;防治;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33
隨著生態保護理念的不斷深入,大眾的森林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病蟲害預防治理是森林保護的重要環節。新時期,須探索如何創新森林保護形式,構建特色化、多樣化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堅持綜合防治理念、預防為主理念、綠色防治理念,以真正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
1 森林病蟲害防治理念
森林病蟲害會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危害,使林木的生長發育和森林生態系統平衡受到嚴重沖擊。因此,采取切實可行的病蟲害防治措施預防森林病蟲害發生,是森林高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1]。
1.1 落實綜合防治理念及綠色防治理念
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強調的是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多種方法,相互協作,形成病蟲害防治綜合體系[2-3]。例如,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洮河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大量的松毛蟲,為防治松毛蟲,洮河自然保護區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鳥類、赤眼蜂等松毛蟲的天敵控制松毛蟲數量,同時采用化學防治法,使用農藥噴灑,殺死害蟲。綜合防治理念的落實可有效提高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且減少森林環境污染[4]。
森林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強調采用環保、安全、可持續的防治方法,在有效控制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同時,減少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避免影響森林生態平衡[5-7]。例如,洮河自然保護區采用生物防治法防治松材線蟲病,即使用花絨寄甲蟲控制松材線蟲的數量。森林病蟲害綠色防治理念的實施可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8]。
1.2 堅持預防為主理念
森林病蟲害預防治理強調在病蟲害發生前通過采取前置化預防措施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即前置化加強森林管理,保持林木的健康生長狀態,降低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加強監測,及時發現病蟲為害跡象,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病蟲害發展;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森林病蟲害的認識和防治意識。森林病蟲害預防為主理念的實施可減少防治成本,降低防治難度[5]。
2 洮河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2.1 洮河自然保護區概況
洮河自然保護區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縣、合作縣、臨潭縣、迭部縣、碌曲縣和合作市等5個縣(市),總面積2 087 759.00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09 762.00 hm2,森林面積100 660.50 hm2,灌木林面積93 456.66 hm2,森林覆蓋率達45%。森林資源豐富,共有高等植物1 300種,隸屬110科410屬,其中蕨類植物17種,苔蘚植物39種,種子植物1 244種。
2.2 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1)明確病蟲害防治的責任分配。2016年,洮河自然保護區成立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小組,明確主要負責人對保護區內的病蟲害防治具有主體責任。
2)摸清病蟲害底數。洮河自然保護區于2018年成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信息調查小組,由3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收集分析歷年森林病蟲害發生時間、發生區域、病蟲害種類等信息,并通過數據篩選,確定了洮河自然保護區內以松毛蟲、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為主的害蟲種類。此外,森林病蟲害信息調查小組通過調查還確認了在洮河自然保護區5個片區內有連片式松樹脂潰瘍病,涉及森林面積807 hm2。
3)成立防治作業小隊。2019年12月,洮河自然保護區在前期調查的基礎上,成立專門的病蟲害防治作業小隊12支,分別對轄區監測的12個重點區域進行包片治理。
4)洮河自然保護區依托積累的調查數據,構建了森林病蟲害地理特征分布數據庫,將多發、易發、季節性出現或周期性出現的美國白蛾、桑天牛、光肩星天牛等害蟲的活動區域、活動軌跡全部納入數據庫,進行精準防治。通過數據庫指導,目前洮河自然保護區內已構建69種病蟲害監測樣本區域,能隨時對區域內的病蟲害發生狀況進行預判,并依托數據庫對未來的病蟲害發展趨勢進行測度和提前防治。
通過這些措施,洮河自然保護區構建了一套全面的病蟲害防治體系,為該地區的病蟲害防治奠定了良好基礎。通過系統評估,2021年洮河自然保護區內的病蟲害觀測密度較2018年下降8.90%。但由于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復雜性較強、涉及內容較多的保護性工作,在具體落實病蟲害防治措施時,會遇到各種尚未解決的問題,這也使得洮河自然保護區的病蟲害防治面臨著持續挑戰。
3 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3.1 人工林樹種單一化
洮河自然保護區在林業規劃設計中設計了外圍人工混交林保護區域,但在實際落地執行中,存在人工林種間混交嚴重不足的問題。目前,林區人工林以純林為主,松樹、白樺、柏木、杉木、柳樹等單一化樹種被成片栽植,混交林十分匱乏。洮河自然保護區外圍試驗區內,有11個種植點只種植了白樺,總面積達5 670 hm2;7個種植點只種植了松樹,種植面積達7 800 hm2。人工林純林營造雖實現了快速造林的目的,但人工林純林缺乏生態多樣性,生態鏈未得到完全建立,生態系統脆弱性明顯,這導致人工林內的病蟲害問題愈加嚴重,加之缺少生態鏈的限制,病蟲害活躍度較高,為害程度較深。僅2021年,洮河自然保護區受病蟲害影響的人工林面積就達到1 800 hm2。
2022年,洮河自然保護區內人工白樺林發生松毛蟲感染,松毛蟲密度達到了2 700只·hm-2,同時有600 hm2的松樹林遭到松毛蟲的大面積啃食。
3.2 次生病蟲害擴張現象明顯
2018年以前,洮河自然保護區的主要蟲害為美國白蛾、松毛蟲及日本松干蚧等。2018年以后,隨著洮河自然保護區外圍的旅游開發,大量游客進入,加劇了人工林純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導致許多外來病蟲害在洮河自然保護區內呈現出明顯的擴張趨勢。2021年調查發現,松材線蟲已在洮河自然保護區40%以上的區域內被發現,黑絨金龜蔓延至洮河自然保護區50%以上的區域。外來蟲害的逐步蔓延對洮河自然保護區森林的安全保護造成了巨大壓力。據統計,目前洮河自然保護區內的主要蟲害有松毛蟲、美國白蛾、桑天牛、日本松干蚧等,病害主要有赤枯病,這些病蟲害嚴重危害了洮河自然保護區林木資源的健康生長,甚至部分病蟲害已逐步入侵洮河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層,危及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健康生長。
3.3 病蟲害監測預警建設不足
洮河自然保護區在病蟲害預防治理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整體監測預警水平及技術仍處于探索和初步應用階段,尚未做到病蟲害預防治理前置性風險預警,也無法利用以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為核心的新型技術信息進行林區病蟲害的動態化監測預警[9]。例如,由于缺少對GIS的應用,在病蟲害預防治理時無法精準地確定病蟲害的發生區域及發展趨勢,無法對特定片區病蟲害的發生進行前置化監測預警,導致防治不及時,病蟲害出現擴散現象。
4 優化對策
4.1 加強人工混交林種植
加強人工混交林種植,建立多元混種生態鏈條,將松樹、泡桐、刺槐、榆樹等按照1∶1∶3∶3的比例進行混交,在洮河自然保護區外圍片區種植,從而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林木群落結構,構建多元化的森林生態鏈,抑制病蟲害大規模蔓延。
4.2 強化檢疫防治
針對外來人員增多帶來的病蟲害防治困難,應加強檢疫防治。對入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進行嚴格檢疫,防止病蟲害傳入;加強對外來人員的監管,如對攜帶的行李進行檢疫,防止病蟲害傳播。同時,洮河自然保護區須加強對外來人員的宣傳教育,提高其對病蟲害防治的認識和意識,減少病蟲害傳播的風險。
4.3 次生病蟲害的預防治理
近年來,洮河自然保護區蝗蟲、黑絨金龜、松材線蟲、赤枯病等次生病蟲害頻發,以往用來防治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方法已無法有效抑制這些新生的次生病蟲害。為此,須在做好原有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化學防治方法,對次生病蟲害進行針對性防治。例如,可采用100 g·mL-1的70%喹硫磷油
1 000倍液噴施防治松材線蟲,可采用25%馬拉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75%辛硫磷1 000倍液噴施防治黑絨金龜,可采用75%馬拉硫磷油劑+2.5%溴氰菊酯油劑2 000倍液噴施防治蝗蟲,可噴施克均寶(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赤枯病。此外,可采用生物防治法進行病蟲害防治,如可用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和印楝素等生物制劑防治蝗蟲,也可利用蝗蟲吸捕機常規噴霧或無人機超低容量噴霧防治蝗蟲。
4.4 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建設
洮河自然保護區應積極構建立體化的監測預警體系,將GPS、GIS、遙感(Remote Sensing,RS)等信息化技術納入病蟲害防控體系,開發和利用病蟲害自動監測系統、遠程信號捕捉系統、GIS等病蟲害監測防控網絡體系。通過數據采集,構建病蟲害數據庫,利用光譜儀、遙感儀等進行病蟲害分布區域的定位、密度數據的采集、三維信息的動態捕捉。通過信息化系統的全面鋪設,架構病蟲害防治網絡,對病蟲害的發病趨勢、未來走勢、分布區域和殺滅方法等進行全面的預警監測和分析確定。
5 結語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對森林病蟲害防治要堅持多元協同防治,只有通過綜合手段,采取多元方法,才能使森林病蟲害防治得到有效保障,才能保障森林健康生長,使森林資源得到高質量保護,維護森林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盧修亮,邱立新,高亮,等.我國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機制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21(1):44-49.
[2] 張慧春,朱正陽,鄭加強,等.面向林業病蟲害防治的生物農藥噴施系統[J].林業科學,2018,54(10):116-124.
[3] 黨英僑,王小藝,楊忠岐.天敵昆蟲在我國林業害蟲生物防治上的研究進展[J].環境昆蟲學報,2018,40(2):242-255.
[4] 董振輝,徐鈺,崔東陽,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統中趨勢預測功能的研發與應用[J].中國森林病蟲,2017,36(5):9-12.
[5] 劉程.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渠道護林帶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
2021.
[6] 鮮玉梅.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1,50(6):136-137.
[7] 李培榮.林業工程規劃設計與森林病蟲害防治[J].現代園藝,2019(4):224-225.
[8] 封立芳.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及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5(22):25.
[9] 隋憲暉.林業工程樹木養護管理技術探究[J].現代園藝,2018(4):19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