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娜
摘 要 耕地與糧食生產息息相關,更與國家糧食安全息息相關。貴州省多山地、丘陵,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土壤易退化,導致投入的勞動力較多但糧食產量不高。再加上城鎮化建設利用,貴州省耕地破碎化問題日益嚴峻。為了促進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對貴州省耕地破碎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發展茶葉種植模式、懸鉤子屬植物種植模式、藍莓種植模式、花椒+金銀花種植模式及枇杷種植模式等高效利用耕地的建議。
關鍵詞 耕地破碎;高效利用;山區;特色農業;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3.2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42
貴州省山地及丘陵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2.5%,境內巖溶地貌廣泛發育,喀斯特石漠化現象明顯,破碎化格局顯著,導致貴州省山區傳統農業發展質量不高,農民獲得的經濟效益較低[1-3]。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下,貴州省山區的耕地破碎化程度更加嚴重,不僅使得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逐漸降低,更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3]。
貴州省的傳統農業不具備較高的競爭力,耕地破碎化導致大量土地資源被浪費[4]。現有的研究大多是關于耕地破碎化的成因、影響因素和現有空間布局,而對于耕地破碎后,如何保護耕地、進一步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和提高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較少。筆者將根據貴州省耕地破碎化的現狀,提出可推廣的農業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為鄉村經濟振興提供理論支撐。
1 貴州省耕地破碎化現狀
貴州省石漠化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8.44%,并且隨著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石漠化面積還有不斷增加的可能[5]??λ固鼗鶐r為碳酸鹽巖,該巖石在成土過程中極易被雨水淋溶并流失,因此成土速度極為緩慢,土壤的土層也較薄[6]。在自然條件下,耕地由于喀斯特具有多相多層復雜界面體系而分布不均。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加快了耕地破碎化速度。城鎮化建設導致許多田地被轉成工業用地,2000—2018年,貴州省耕地面積減少25.26萬hm2,嚴重加劇了山區的耕地破碎化,耕地一般破碎程度和高破碎程度合計占耕地總面積的51%以上[1]。在耕地破碎化加劇的同時,耕地與耕地之間增加的田坎面積也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
此外,貴州省是我國的礦產資源大省之一,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礦業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7]。在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的過程中,原有的部分耕地消失,現有的耕地被嚴重破壞,耕地地塊呈“螺螄”狀破碎分布,極大地影響了耕地的完整性,造成了耕地資源的大量浪費[8]。
2 耕地破碎化背景下可推廣的產業模式
針對貴州省耕地破碎化現狀,急需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但目前仍面臨以下困境。1)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土地的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劇,導致耕地與耕地之間田坎面積增多,進一步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時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4]。2)貴州省山區多喀斯特地貌,屬于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在很多高度石漠化地區,難以種植合適的經濟作物,并且隨著水土流失現象的加劇,巖石裸露率越來越高。在考慮治理耕地破碎化的同時,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如此才能實現“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由于貴州省以山地、丘陵的喀斯特地貌為主,發展傳統農業與平原省份相比不占優勢,只有發展喀斯特地區特色產業,才能夠達到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目的。在考慮改良方案時,只有兼顧耕地破碎化與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才能尋找出可推廣的產業模式。
2.1 茶葉種植模式
茶葉是貴州省的重要產業之一,貴州省茶園面積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產值451.2億元,出口額高達1億美元,尤其是在清明節前,茶園會臨時雇傭村民采茶,促進農民增收[9]。茶葉產業不僅使茶農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也為村民提供了臨時的就業崗位,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茶葉的推廣種植有助于打破耕地破碎化,因為茶農會租用大量連片土地實現園區規?;a。這樣的集中租用方式能夠將一些破碎化的土地整合在一起,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在整合的過程中,田間的零散坑塘、溝渠又被統一平整,推動了耕地集中連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2 懸鉤子屬植物種植模式
懸鉤子屬(Rubus L.)植物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區的優勢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懸鉤子屬植物種類較多,其中貴州省約有100種,野生種常生長在田間地頭。由于許多懸鉤子屬植物能長出可食用的美味果實,即便是生長在田坎間,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也不會將其去除。
懸鉤子屬植物可供挖掘的經濟價值較大,如大烏泡(Rubus pluribracteatus)是常見的可人工培育的中藥材,該類植物果實中含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被認為具有抗腫瘤、抗衰老的功效[10]。同時,懸鉤子屬植物果實的保健效果較好,開發成保健食品附加值較高。
在貴州省高山地區可以考慮種植懸鉤子屬植物,其對土壤要求不嚴,因此可以將其種植在山上土層瘠薄難以種植農作物的地方,也可將其種植在田坎邊上,梯田與梯田之間的高差剛好適合種植該類小灌木,枝條在田埂邊自然垂下,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度,又可對田坎邊的土壤進行覆蓋,保護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此外,由于懸鉤子屬植物適應貴州省石漠化地區的自然環境,所以無須消耗太多人力、物力對其進行養護,可減少農村勞動力的投入??偟膩碚f,懸鉤子屬植物種植是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
2.3 藍莓種植模式
藍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擁有“世界水果之王”“黃金漿果”的稱號,富含多種維生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天然活性物質,被認為具有抗衰老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多重功效[11]。再加上其品相、口感好,市場上藍莓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藍莓適宜種植在酸性土壤且有機質含量高的環境中,貴州省有超過50%以上的土壤環境是偏酸性的,因此比較適宜藍莓的生長。例如,黔東南州在引種試驗成功后,積極實施大規模栽種,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藍莓種植區,生產、加工和銷售藍莓的產值較高,藍莓產業逐漸成為促進貴州省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大
助力[12]。
與茶葉種植模式類似,種植藍莓不僅能夠提高當地村民的經濟效益,還能在種植過程中提高破碎化耕地的利用率。此外,藍莓對種植技術和養護水平要求不高,耐寒、耐旱能力較強,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由于其是寡營養植物,較少施肥、澆水,也能夠實現低投入、高產出[13]。
2.4 花椒+金銀花種植模式
在喀斯特高原峽谷地區,往往呈現出基巖裸露率高、植被覆蓋率低且耕地低產的狀態。在這些地方,自然條件的天然劣勢導致農民經濟收入低,需要種植具有水土保持能力的經濟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和金銀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是兩種經濟價值高且保存時間長的經濟作物,金銀花和花椒曬干后可以儲存很久,所以農民不必急于收獲、售賣,只需將其保存良好,待市場價較為合適時再售賣。
金銀花和花椒樹可種植在石山上,灌木和小喬木的搭配可較好地覆蓋住裸露的地面,增強當地土壤抗侵蝕的能力[14]。因為金銀花和花椒樹均能生長在較為艱苦的環境,且金銀花能夠貼地面蔓延,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不僅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還起到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目的。
2.5 枇杷種植模式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是我國南方特有的果樹,也是石漠化地區的生態果樹[15]。枇杷不僅在貴州省興義市和貴州省開陽縣形成了可推廣的果樹產業,甚至在石漠化面積占86%的關嶺縣形成了
產業[16-17]。
枇杷產業現已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五星枇杷產量高、效益好,能夠較好地適應貴州省的氣候條件;同時枇杷還是修復喀斯特生態系統的先鋒樹種,能夠生長在石漠化較嚴重的地區,可將其種植在基巖裸露率高的地方,以固定土壤、保持水土。
3 結語
筆者文中提出的5種特色農業模式,均已在貴州省不同地區推廣。例如,茶葉已在貴州省各地區形成一定種植規模,懸鉤子屬植物主要在貴州省黔西南州得到推廣種植,藍莓主要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得到推廣種植,花椒+金銀花主要在貴州省貞豐縣和關嶺縣得到推廣種植,枇杷主要在貴州省關嶺縣、興義市和開陽縣得到推廣種植。這不僅促進了貴州省農村經濟發展,還解決了以下2個問題。1)規?;洜I需要統一租用土地,因此能夠實現土地資源的整合,有效利用耕地的田坎部分,降低耕地破碎化程度。2)懸鉤子屬植物、金銀花、花椒和枇杷都是能夠有效保持水土、增強土壤抗侵蝕能力的喀斯特山區先鋒植物。種植這些植物不僅能對耕地的田坎部分進行利用,還能夠提高耕地的經濟收益、保持水土和養護耕地,有效實現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二合一。
在上述5種模式實際推廣的過程中,還需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維持問題,大面積種植單一的物種易出現大范圍的病蟲害,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并降低村民的經濟收入。因此,筆者建議在實際操作中,搭配栽植多種類經濟作物。例如,在土地較為肥沃的地方種植藍莓、茶樹、枇杷;在土地十分貧瘠、基巖裸露率高的地區,優先種植具有水土保持能力的經濟作物,如懸鉤子屬植物、金銀花、花椒等,既增加生物多樣性,又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李云路,崔文剛,陸清平,等.山區耕地破碎化時空演化分析:以貴州省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301-309.
[2] 何鑫,鐘九生,林雙雙,等.西南喀斯特地區耕地破碎化與石漠化空間格局及耦合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4(6):160-170.
[3] 劉志遠,劉屬靈,邵景安.渝西方山丘陵區耕地破碎化的特征及動因分析:以潼南區柏梓鎮水頭社區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2,61(22):42-45.
[4] 李建林,陳瑜琦,江清霞,等.中國耕地破碎化的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06(6):21-23.
[5] 符裕紅,張代杰,項蛟,等.喀斯特不同地下生境剖面植物根系拓撲結構特征[J].生態環境學報,2022,31(5):865-874.
[6] 吳華麗,代小燕.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生境特征與植被恢復的植物選擇探討[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4(4):39-42.
[7] 邊申武.貴州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問題分析[J].低碳世界,2015(5):132-133.
[8] 劉愿理,廖和平,巫芯宇,等.西南喀斯特地區耕地破碎與貧困的空間耦合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1(1):10-20.
[9] 王志,蔡滔,范仕勝,等.貴州茶葉出口的戰略分析[J].農技服務,2021,38(4):138-141.
[10] 左經會,林長松,向紅,等.六盤水市懸鉤子屬植物資源考察及開發利用[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24(5):47-54.
[11] 任艷玲,周杰,王濤,等.貴州藍莓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6):172-175.
[12] 肖明靜.黔東南州藍莓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建議[J].貴州林業科技,2019,47(1):54-57.
[13] 余丹鳳.兔眼藍莓豐產優質栽培技術探討[J].東南園藝,2021,9(6):61-64.
[14] 劉志,楊瑞,裴儀岱.喀斯特高原峽谷區頂壇花椒與金銀花林地土壤抗侵蝕特征[J].土壤學報,2019,56(2):466-474.
[15] 卜?;?關嶺縣斷橋鎮五星枇杷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2,16(5):154-156.
[16] 李婧,李順會,范倩,等.興義大五星枇杷年景氣候特征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4):22-25.
[17] 趙艷.不同枇杷品種在貴州南江峽谷的品質與產量比較[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12):28-2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