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典 孫鴻雁

摘 要 農業不僅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而且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發展低碳農業對著力推動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黑龍江省在發展低碳農業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農業技術水平低、綠色金融政策支持不到位、宣傳普及不到位等問題。為推動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發展,在綜合分析歷年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總量及碳排放強度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提出加強低碳農業技術創新發展、加大農業金融支持力度、加強低碳農業理念培訓和宣傳等建議。
關鍵詞 低碳農業;農業經濟;碳中和;碳達峰;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3.22;X32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57
2021年11月1日,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辦公室印發《關于2021—2023年度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滾動實施方案》,為當地扎實開展減污降碳工作,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依據。2022年2月8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開《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2021年工作成果情況,表明當地低碳農業發展進程推進顯著。2022年3月5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重點提出,政府要牽頭加快落實“雙碳”目標,先立后破,穩步前行。
1 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1.1 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發展低碳農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通過使用畜牧業和養殖業的生產廢棄物進行生物質能源的轉化,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種養結合良性循環發展,能夠有效降低單位產量的碳排放指數,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生產的碳減排。發展低碳農業要求系統性完善低碳農業產業鏈的建設,實現先進科技物流體系的現代化,以減少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損耗,減少運輸成本,間接減少碳排放。黑龍江省有肥沃的黑土地,推進糧食主產區政策,建設高質量農田,實現秸稈還田,能夠有效增加耕地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增強草地和農田的固碳增匯能力[1]。
1.2 優化現代化農業布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發展低碳農業,有助于優化現代化農業布局,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在現有的農業模式上改革升級,形成高效綠色生產模式,提高全要素綠色生產導向機制生產率,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打造特色品牌化效應布局目標的實現進程,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2]。低碳農業能夠促進農業數字化發展,助力有關農產品加工制造類企業的物聯網化,實現管理轉型升級,真正實現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繁榮發展。低碳農業以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循環利用為前提,有利于加快“綠色生態”“可持續性”農業技術的應用。
2 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特征
2010 —2020 年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量如圖1所示。2010—2020年,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量整體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黑龍江省碳排放量由2010年的340.51萬t增加到2015年的398.54萬t,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原因。1)黑龍江省加大了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糧食種植面積持續上漲,導致化肥、農膜、農藥的使用量增加,碳排放量增加。2)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也導致了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量的增加。2016—2020年,黑龍江省碳排放總量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近幾年黑龍江省實施的農業污染防治措施發揮了作用,農業碳排量逐年減少。
從環比增長率來看,2010—2012年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增長幅度較大。由于“兩減免,三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民大面積開展機械化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升,碳排放量增速加快[3]。2013—2014年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增速緩慢,這是由于黑龍江省實施“兩大平原”現代化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深化農業供給側共享改革,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助力了綠色農業發展,對實現農業的碳減排起到了積極作用。2015—2020年
黑龍江省農業碳排放環比增長率減少,主要是為響應國家發展綠色農業的要求,黑龍江省積極落實推廣低碳農業生產,降低了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密度,高效使用先進機械化設備,減少碳排放[4]。
3 黑龍江省發展低碳農業的優勢
截至2022年,黑龍江省農業人口總數為1 191萬,
農業人口比例高達45.8%。黑龍江省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 040萬hm2,占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碳排放量,實現農業的綠色轉型、發展低碳農業成為必然[5]。黑龍江省耕地平坦,集中連片,有利于集約化生產經營、發展低碳農業。目前,黑龍江省還處于發展低碳農業的探索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黑龍江省節約能源條例》的出臺,為黑龍江省加快建設農村沼氣工程和廣泛利用生物質能源提供了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為黑龍江省進一步發展低碳農業提供了保障。由于耕地相對集中,黑龍江省大力推進農業規?;洜I生產,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的弊端,降低了平均生產成本,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為發展低碳農業奠定了基礎。
4 黑龍江省發展低碳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4.1 技術水平不高
技術水平是決定低碳農業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低碳技術創新水平較低,應用前景不容樂觀。黑龍江省第一產業比重較高,但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導致生產效率低,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影響了黑龍江省農產品結構的優化和產出率[6]。黑龍江省農業科技評價體系不夠健全,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和黑龍江省農業低碳技術水平的提高。黑龍江省地處邊陲,受氣候環境較差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影響,人才流失嚴重,加之農業科技人才的教育培養工作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導致農業技術高水平人才十分欠缺,進一步影響了黑龍江省農業低碳技術水平的提高。
4.2 綠色金融政策支持不到位
利用綠色金融工具是支持節能減排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措施,綠色金融工具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碳金融等。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信貸部門設立主要以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低碳農業發展提供部分資金來源,但可提供資金較少,并且設置了較高的貸款門檻,限制了農民對金融資本的使用。而低碳農業的快速發展對資金有著巨大的需求,現有的大多數金融產品和服務數量少,可提供的金額小,作用不大[7]。對于低碳農業的支持僅僅停留在政策表面,沒有落到實處,沒有充分發揮出所設立金融機構對于低碳農業的支撐作用,對低碳農業所提供的資金數量并不能滿足現狀。只有極個別金融機構開發了針對低碳農業的金融服務和產品。
4.3 農民普遍低碳意識薄弱
黑龍江省農業人口存在老齡化現象,他們習慣“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種植生產模式,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大量資源被浪費。受限于內外部條件,黑龍江省農民普遍低碳意識薄弱,對于低碳農業生產方式接受度不高。此外,農民普遍沒有意識到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很少關注相關政策,一直保持著“高污染、高排放”的農業生產習慣。
5 雙碳目標下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
5.1 加強低碳農業技術創新發展
為推動低碳農業發展、提高黑龍江省低碳農業技術水平,政府應加大投入,保證農業技術創新不斷層。例如,黑龍江省農業農村部門應加強與國內外農業部門的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經驗,加強技術引進,合理評估后制定低碳農業技術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標準,建立健全黑龍江省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黑龍江省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低碳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積極嘗試創建基金會等形式,確??蒲腥藛T相關資金充足;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并加強教育培訓工作,利用好內外部薪酬獎勵,引進并留住高端技術人才[8]。
5.2 加大農業金融支持力度
黑龍江省政府應明確低碳農業發展的優化路徑,加大農業金融支持力度,推動低碳農業發展。例如,出臺相關措施,給銀行提供更多擔保,確保銀行能降低農業貸款門檻,增加貸款金額,為農業碳減排活動提供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低碳農業發展要求,發行綠色證券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拓寬融資渠道;合理發行債券股票以增加對低碳農業相關產業的投資,通過融資方式加強對低碳農業產業金融方面的支持;促進保險公司為低碳農業項目分散風險、增強安全保障、聚集資金;通過低碳農業財政政策支持有關部門開發綠色清潔新能源技術,推動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發展[9]。
5.3 加強低碳農業理念培訓和宣傳
為加快低碳農業發展,農業農村部門應針對農民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培訓活動,增強其發展低碳農業的意識。就線下方式而言,農業部門可邀請有經驗的相關人員或專家等來農村傳授實踐經驗,提高農民和基層干部對相關政策的認知,強調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焚燒秸稈廢棄物等高碳排放行為的破壞性,以及落實低碳責任的必要性,積極引導農民參與低碳農業發展。此外,農業農村部門也可通過樹立典型等方式,由點到面地全方位宣傳普及低碳農業,形成農村低碳技術推廣新局面,創建以農民為主體的低碳農業新型體系。
參考文獻:
[1] 何可,張俊飚.實現“雙碳”目標需將農業納入碳交易市場[N].農民日報,2021-07-08(3).
[2] 王凌.低碳經濟下農業生產路徑創新需求及發展策略[J].農業經濟,2014(9):18-19.
[3] 丁圣.黑龍江省低碳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7):260.
[4] 佟哲,周友良.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現狀、挑戰及對策[J].價格月刊,2021(8):32-37.
[5] 程松濤.中國加速推進能源綠色轉型[J].生態經濟,2021,37(10):9-12.
[6] 胡鞍鋼.中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及主要途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3):1-15.
[7] 何艷秋,成雪瑩,王芳.技術擴散視角下農業碳排放區域溢出效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22(4):132-144.
[8] 胡川,韋院英,胡威.農業政策、技術創新與農業碳排放的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9):66-75.
[9] 黃賢金,張秀英,盧學鶴,等.面向碳中和的中國低碳國土開發利用[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2):
2995-300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