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斌
摘 要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各地區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開始積極應用因地制宜的節水手段。加強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研究,可為綠色農業生產和農業成本控制提供指導,對農業生產效率提升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起到積極作用。為提高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面積,提高當地的水資源利用率,保障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用水需求,簡要介紹了秦安縣農業節水灌溉現狀,并結合當地面臨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問題,從加大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和支持力度;提高水資源供給能力,擴展節水范圍;完善節水模式,提高節水效率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生產;節水灌溉;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中圖分類號:S274.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72
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節水灌溉技術可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業灌溉對水資源的影響得到有效降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是農業用水重點地區,目前相關農業灌溉工程將節水作為建設重點,各項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和節水灌溉技術均得到了推廣應用。水資源作為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資源,應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因此,本文以秦安縣相關農業灌溉節水技術應用為基礎,分析節水技術的具體推廣、應用措施,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秦安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1 秦安縣農業節水灌溉現狀
1)當前秦安縣有效灌溉面積7 333.33 hm2,保灌面積5 826.67 hm2,有73 708眼水窖,且秦安縣大部分農業灌溉區已開始采用節水新技術與新裝備,在果園、蔬菜種植中推廣了噴灌技術和微灌技術,引進了圓形噴灌機、平移式噴灌機、過濾裝置、滲管帶及滴管帶等,取得了較好的節水成效。例如秦安縣五營鄉臥牛坪流域的節水灌溉項目,涉及灌溉節水面積達379.00 hm2,鋪設上水管5.925 km、毛管727.440 km、滴管帶581.952 km,安裝滴頭145.488萬個,通過滴灌與噴灌技術的高效利用,以往的大水漫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年節水量達80萬m3。秦安縣通過改變落后的灌溉方式,在農業節水灌溉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在興國鎮廟咀村推行的滴灌工程對106.67 hm2農田進行灌溉,整體用水量只有20萬m3,每667 m2平均用水量僅125 m3,以往粗放型大水漫灌方式每667 m2
用水量達580 m3,節水效果明顯。2)此外,秦安縣在經濟發展中高度重視農業節水灌溉問題,近年來持續推進各種節水項目的招標和建設,將開源節流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例如秦安縣現代節水農業綜合改革示范項目是秦安縣推進農業有效節水灌溉的重要項目,該項目投資預算1.06億元,在劉坪鎮、興國葉堡和中山鎮4個鄉鎮29個村推行3 586.67 hm2的智能水肥一體化滴灌建設,完成秦安縣“水網”與“信息網”“服務網”的統籌建設,推進節水灌溉智能化和自動化[1]。
2 存在的問題
2.1 理念滯后,節水投入不足
當前秦安縣雖在農業節水灌溉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秦安縣受內外部因素影響,節水技術的推廣與使用還存在一定限制。1)水利工程建設中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秦安縣水利建設單位無法對工程內容和節水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監管。2)農業技術人員自身的職業素養和節水意識的不足,制約了秦安縣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和普及。3)秦安縣目前的節水工程基本上是以社會資金為主,以政府補貼為輔,但政府對節水工程項目的補貼極少,造成節水工程項目的建設經費大多依靠農戶和建設單位自行解決。但秦安縣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戶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撐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缺少專項資金的投入,當地缺少必要的基本技術和裝備,對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推廣和應用產生了限制。同時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均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秦安縣節水灌溉技術無論是在軟硬件上,還是在科研推廣上都相對滯后。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秦安縣雖將農業節水灌溉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但對先進灌溉技術與設施利用的認知不足,節水工程建設投入不足,節水宣傳不夠,節水工程涉及人員不能有效配合,有關技術人員缺乏專業素養,實際節水工程缺少健全管理制度,節水效果具有局限性。
2.2 節水技術應用范圍小
1)秦安縣部分地區的農戶沒有充分認識到節水灌溉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對節約用水的認識不足,導致節水技術不能在秦安縣進行大面積的應用與普及,不利于節水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2)集水是農業節水灌溉的重要方式,目前秦安縣集雨設施相對匱乏,難以滿足山區農田的大型灌溉需求,導致節水技術應用范圍受限。因此,在山區修建堤壩,打破秦安縣水窖的束縛,實現區域內的農業自足,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3)秦安縣人均灌溉水量為8 250 m3,當前秦安縣一些節水灌溉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推廣范圍都比較小,都是針對地區經濟作物將節水技術作為示范工程來做,沒有真正實現節水灌溉技術規模化以及普遍化的應用,對節水灌溉技術價值發揮和發展應用造成了限制[2]。4)秦安縣大部分農業節水設施建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多年運行和維護不到位,當前大部分農業節水設施已損壞,無法滿足灌溉用水需求,進而造成河流水源的極大浪費。現場調查結果表明,目前秦安縣由于農田水利設施缺少維護,能夠發揮的節水效果不理想,當地每公頃農田的灌溉用水超過了8 250 m3,水渠滲漏問題突出。一旦進入高溫時節水資源更會大量蒸發,水資源應用效率較差。
2.3 水資源補給不足,利用效率低下
1)秦安縣年均降水量不足500 mm,日照強烈導致地表蒸發量在1 000 mm以上。據統計,秦安縣全年降水總量約為810 m3,為當地徑流量提供了70%以上的補給,但降水分布嚴重不均,西北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降水差距超過100 mm。同時,當地山多川少,溝壑密布,河谷多呈葫蘆狀,水資源開發難度極大。秦安縣主要的水系為葫蘆河水系,其東西兩側地勢落差較大,導致水資源分布存在嚴重不均現象,地下水開采難度極大。2)秦安縣境內多分布著以果汁飲料、香醋和面條為主的農產品加工行業,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極高,造成當地水資源緊張,而且水資源供給失調問題也會影響當地的農業灌溉用水量。此外,秦安縣多個地區農業灌溉技術相對落后,農業灌溉中的科學技術應用程度無法滿足農業發展需要,水資源利用效率低。
3 強化農業節水灌溉的對策
3.1 加大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和支持力度
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是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表現,其推廣應用的前提是讓農民了解節水灌溉技術的意義與優勢,引導農民積極使用節水灌溉技術[3]。1)加強節水教育,提高農戶節約意識。深入農村組織農戶進行集體學習,安排相應的專家學者深入一線進行節水宣傳,普及節水知識,讓當地農戶清晰地認知到當前面臨的缺水問題及其不利影響,并充分了解節約用水的重要意義,使農戶樹立節約用水觀念,從而更好地推動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和普及。2)對秦安縣灌區的水源分布情況展開詳盡的調查研究,在一些水源較為缺乏或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村莊內重點推廣節約型灌溉技術,從而提升秦安縣水資源利用效率。3)健全節水補貼,采用節水獎勵機制,在合理調整水價和農業灌溉用水量的同時,向定額內用水的農戶發放農業補貼,提高農民使用節水灌溉技術的積極性。4)建立節水工程管護組織,對農民節水成效進行責任劃分,鼓勵管理人員對農民進行反復教育和節水宣傳。同時,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成立水資源專業管理隊伍,對秦安縣的水資源進行配置、保護和使用,以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5)提高秦安縣各部門和人員對先進技術的重視程度,樹立起正確的節水理念。優化現有節水工程管理機制,將工作重心放在實施方案、決策部署、工作計劃、審批、考核等方面,樹立明確的“紅色警示標尺”,對秦安縣的發展進行監督與評價,形成促進水產業發展的合力。例如秦安縣建設“2鎮4村”的農田節水灌溉項目,完成了葫蘆河地區1個泵站、5個大口井、7個高水位儲水井、2個井泵房、1個220 kW
的主水泵站的改造工作。在此基礎上,秦安縣按照水資源現狀,實施了水資源的自控調控,實現了年均節水28.99萬m3的節水增效總目標[4]。
3.2 提高水資源供給能力,擴展節水范圍
1)提高水資源供給能力,開發引水項目。針對秦安縣當前仍沿用的傳統型、粗放型農田灌溉技術,需在秦安縣的田間地頭進行水資源綜合利用模式的升級優化。將引水工作作為重要的農業灌溉節水優化舉措,要求當地政府積極打破“多頭管水”的局面,對地區內的水資源進行綜合調度,依據當地天然資源的特點,對引水線路進行科學規劃,力求與農戶和企業的實際生產需求相匹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的效用,緩解不同行業間的用水量沖突。秦安縣天然資源調研表明,當地以山地為主,川道一帶多為富水區,若利用引水項目將川道一帶多余的水分向矮地或高山遷移,將原有的灌區高度增加50 m,即可使原有的灌區面積增加1倍,從源頭上緩解當地農業水資源供給不均衡的問題。且開發引水項目,不僅能帶動農業發展,而且能降低發生山洪、山體崩塌等災害的可能性[5]。
2)加強對自然降水的采集與應用,同時減少水資源浪費,解決秦安縣部分山區難以修建引水設施的難題。雨水采集上實施“水窖”和“大堤壩”協同建設的策略,多利用水窖儲存自然水資源,并結合自然環境依山就勢修建小壩,通過集雨工程解決山區灌溉問題。集雨工程的建設可在保證現有水資源儲量不變化的前提下,將秦安縣耕地灌溉面積增加105.9萬hm2,對減輕秦安縣農業發展的經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3.3 完善節水模式,提高節水效率
1)為優化水資源配置,秦安縣相關單位需對部分不完善的農田建設項目進行改造與維修,減少水資源浪費,通過“開源”提升節水效率。同時采用規模化集體經營管理,整合農業灌溉地區的各項水利工程,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管理。例如可在農作物選種上根據節水標準和技術特點進行科學選擇,保證區域內農作物種植合理,并與節水要求相匹配;可將節水計劃總量在整體思考后分別劃給不同的項目工程,要求各項目工程在相應標準水源下完成指標。2)與“3S”技術相配合,不斷提升農田建設項目的信息化程度。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對秦安縣境內的主要河道、水利工程、灌區、水溝等標注詳細的地理信息;運用衛星圖像技術,對各集水區的水量、水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獲得各集水區水量、水位和水質的相關信息,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對集水區的水量和水位進行實時監控[6];利用遠程控制對農田進行自動化灌溉,同時對各種水利設施的運轉狀態展開遠程監視,防止因灌溉系統失靈產生損失。3)相關部門須高度關注農村節水工作,并將其列入政府的各項工作計劃中,為其提供充足的經費和政策扶持,推動農村節水型灌溉項目的建設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讓節水觀念成為秦安縣家家戶戶的共識。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節水灌溉意義和節水灌溉技術的基本論述,強調節水灌溉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對強化農業節水灌溉措施的具體闡述,表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及相關項目的建設發展需要農民的深刻認知、科學技術的提升創新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馮海軍,劉斌.全渠道控制系統在農業自動化節水灌溉系統中的設計與應用分析[J].南方農機,2023,54(7):74-76.
[2] 李燕萍.農田灌溉節水改造技術探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1):142-144.
[3] 周立山.淺析寧夏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2):
52-54.
[4] 鄭振浩,程闖闖.農田灌溉節水物聯監測技術研究與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9,25(10):75-79.
[5] 林逸杰.節水灌溉建設歷程與發展思考研究:評《節水灌溉新技術規劃與設計》[J].灌溉排水學報,2022,41(11):148.
[6] 張學虎.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實踐應用[J].黑龍江糧食,2022(10):63-6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