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蓮
對于疾病,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分靠治,七分靠養。”這不是說求醫問藥不重要,而是說生活調養能幫助藥物等治療手段發揮更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以“抗住”藥物的不良反應。心力衰竭便是非常典型的,需要患者及家屬高度重視“七分養”,才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疾病。
心力衰竭會導致左右心室出現功能性障礙,常見的癥狀包括呼吸困難、咳痰、運動量耐受程度降低等。這種疾病目前無法根治,且病情容易出現反復。患者除遵醫囑治療外,必須改變飲食習慣、進行康復訓練、調適心理狀態,以延緩病情進展的速度,減輕癥狀,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養”在飲食
合理飲食對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復很重要。患者的飲食原則是低鹽、限制水分攝入、低脂、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營養。
1.限鹽:患者每日的食鹽攝入量不可超過2克,應避免食用醬菜、腌肉、火腿等高鹽食品。
2.限水:盡量限制水分攝入,患者每日的水分攝入量需要根據汗液和尿液排泄狀況來進行調整,應“量出為入”,不可以飲用濃茶、咖啡、汽水等飲料。應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補水。
4.保證蛋白質攝入、控制脂肪攝入:患者應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較少脂肪的食材,如脫脂牛奶、瘦肉、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可能難以消化,家屬不妨將食材進行精細加工,如做成雞蛋羹、肉餡兒食用,減少患者的胃腸道負擔。
5.主食適量攝入:患者每日的主食攝入量應控制在150~300克,應粗細搭配,避免便秘。
6.少食多餐:患者進食應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得太飽,更不要暴飲暴食,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加重病情。
“養”在運動
適當運動對于心力衰竭患者來說十分重要,不僅有助于預防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褥瘡、靜脈血栓,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心力貯備(指心輸出量隨機體代謝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貯備和心率貯備),改善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發生感染的可能性。
1.運動應控制心率水平:患者可選擇舒緩的有氧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運動以不感覺疲憊為宜。患者在運動期間的心率增加不應超過20次/分鐘。比如患者什么都不做時的心率為75次/分鐘,運動心率應控制在95次/分鐘以內。
2.控制運動時間、循序漸進:患者可以從低運動強度、較短的運動時長開始,循序漸進地緩慢增加自己的運動時間和強度。患者剛開始進行運動,可以每日上下午各進行一次,每次時長控制在2~4分鐘。如運動后沒有感覺不適,可逐漸將運動時長增加至10分鐘。
3.使用相關設備進行心率監控:患者可以購買智能運動手環、運動手表、心率帶、心率臂帶等設備幫助自己做好心率監控。
“養”在居家環境
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
1.控制溫度:冬季室溫應控制在20℃左右,夏季室溫應控制在28℃左右。
2.保持室內潔凈:家屬應注意打掃室內衛生,每日進行兩次通風,每次通風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如果天氣過涼,可以適當減少通風時間。通風時注意給患者保暖,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到患者。
“養”在遵醫囑用藥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很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必須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少患者用藥復雜,可能一次需要服用超過10種藥物。家屬應做好提醒和監督工作。患者擅自停藥,自行更改用藥時間、服藥劑量,自行更換藥物,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家屬可以使用手機的提醒功能,提醒患者服藥時間、用藥種類、用藥劑量。
“養”在病情監測
醫生會告知具體復查的時間,家屬一定要提醒患者定期進行復查。當醫生要求進行較為復雜的檢查項目時,家屬要充分配合,安撫患者不要心急。平時家屬應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體重、水腫、食量、尿量、睡眠質量等情況,最好進行文字記錄,以幫助醫生了解病情,完善治療。
“養”在充分休息
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休息,睡眠要充足。適當進行運動,每次運動的時間不要太長,也不要參與劇烈運動,否則會加重病情。
“養”在心理調適
心力衰竭不能根治,五年生存率比較低,需要長期治療,且病情會反復發作。疾病的以上特點勢必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甚至是打擊。家屬除了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關心外,更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要表達對患者的支持和鼓勵,有時間的時候多陪患者出去走走。同時,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他們安排一些“任務”,讓他們分擔家務勞動,感覺自己被需要;在規劃一些問題的時候和患者商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患者起到心理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