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本刊專門開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欄目,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從經濟學、管理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角度,組織刊發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二部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本期組織的《論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實在性與評價標準真理性》一文,創新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聚焦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這個基本范疇,分析與批駁了文化遺產是觀念、臆造的產物;解析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客觀性的內涵;用馬克思“勞動二重性”的價值觀分析文化遺產作為勞動產品“物”的一般勞動凝結,作為創造的“杰作”體現的是復雜勞動中人類的“智慧凝結”;界定了“突出普遍價值”屬于表征價值的特性與內涵;用馬克思的哲學觀剖析了文化遺產評價標準的真理性。文章希望從哲學與科學兩個角度辨析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客觀性與評價標準的真理性,為世界遺產科學研究與價值評價提供客觀性的前提與理論的科學依據。
本期組織的《中國雙遺產文化與自然的融合及其精神文化功能》一文,從歷史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的角度系統詮釋了我國的文化與自然雙遺產體現出的顯著的文化與自然相融合的特點,認為源于我國自然條件的豐富多樣性和歷史文化的久遠連續性,“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人格化的自然審美為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哲學基礎,使雙遺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特殊的精神文化功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思想的載體、精神的家園、文明的史詩,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生態倫理和文化智慧,也為人地關系和諧提供了實踐智慧。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雙遺產應作為美麗中國的窗口、和諧發展的典范、文化自信的載體、文明互鑒的使者,擔負起新的時代功能。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探討雙遺產的中國智慧和時代使命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
吳巧紅
《旅游學刊》副主編/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