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

摘 要:非遺短視頻作為一種較有特色的品類,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粉絲。傳統竹編正在抓住這一難得的風口,借助短視頻平臺提升影響力。文章對短視頻和傳統竹編作了調研,發現竹編技藝的現狀不容樂觀。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竹編短視頻與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意義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四強訓練模式”,包括強化專業印象的訓練、強化敘事設計的訓練、強化藝術感染力的訓練、強化互動設計訓練。本次研究,希望對傳統竹編短視頻及藝術設計的專業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竹編;短視頻;非遺
竹編是我國一項歷史非常悠久的傳統工藝,曾經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然而,隨著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竹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些特殊工藝甚至一度瀕臨消失。慶幸的是,有關部門對這一傳統工藝非常重視,于2008年將竹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竹編開啟了新的發展道路。
短視頻內容的豐富性、用戶的普及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以抖音平臺為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短視頻正成為抖音用戶喜愛的傳統文化類別之一。將傳統竹編短視頻與藝術設計的專業教育進行融合,或許是竹編傳承的一種新途徑,也是提升學科內涵的一種新方法。
一、短視頻概況
(一)短視頻
2013年中國互聯網進入4G時代,短視頻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新浪微博推出了“秒拍”功能,騰訊開發了“微視”社交軟件,短視頻以強大的畫面、語音、文字等功能,成為網絡用戶的新寵。2016年抖音APP出現之后,中國的短視頻市場呈現出爆發式發展的態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止到2018年12月,手機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5.9億,占手機網民的72.2%[1]。上述統計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關注短視頻,除了將它作為信息的獲取途徑之一,也將短視頻作為一種泛娛樂方式,甚至出現了短視頻社交、直播賣貨等新形式。
(二)非遺短視頻
短視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2018年,政府加大了對于短視頻的監管力度,工信部、公安部等多個部門開展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凈網”行動。各大短視頻平臺全面整改,大力發展與主流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非遺短視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大眾所熟知的。以抖音為例,該平臺于2019年組建非遺文化運營團隊,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創作者服務中心”等,從技術與內容兩個方面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隨后,以傳統陶瓷燒造、篆刻、竹編等為代表的非遺短視頻在抖音平臺逐漸走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再次回歸到大眾的視野。2020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下,各大短視頻平臺陸續推出“非遺市集”等直播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始通過短視頻獲得可觀的收入。
1. 非遺短視頻的分類
第一種是工藝紀實類,占比較高。這一類非遺短視頻的拍攝風格與紀錄片類似,它主要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具體的制作過程。紀實類的內容一般較為豐富,它通常包括前期準備、選材、加工、關鍵工藝、修飾、成品等主要過程,重點在于非遺技藝的全過程展示。從用戶的評價來看,紀實類非遺短視頻是較受歡迎的,特別是一些特殊技藝、絕活等。在短視頻流行之前,大多數人對于非遺技藝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程度,對于工藝的具體過程是不清楚的。非遺短視頻出現之后,普通人才得以詳細了解非遺技藝的核心,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魅力的部分。
第二種是作品展示類,占比較低。這一類非遺短視頻與制作工藝無關,主要展示最后的成品。展示類非遺短視頻通常會選擇品質較好的成品,通過唯美的畫面、精心處理的文案、配音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加深受眾的印象。此類非遺短視頻類似于廣告片,即通過拍攝者的藝術處理,吸引受眾的注意,一方面起到宣傳非遺產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為后期的直播賣貨、電商銷售、常規銷售等做鋪墊。
2. 非遺短視頻的數字化
“互聯網+”興起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探索數字化。短視頻以其特有的優勢助力非遺數字化,并加快了這一進程。我國的非遺文化一度屬于科學研究的范疇,與大眾的日常生活較為疏遠。此外,由于產業轉型升級、繼承人斷層等原因,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展緩慢。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2]非遺短視頻的發展,不僅有利于非遺文化的活態化傳承,而且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除了政策層面之外,還需要不斷更新理念。這些年的非遺保護工作確立了一個重要理念:見人見物見生活[3]。這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俯下身段,緊密聯系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短視頻的流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融入生活。非遺短視頻從創作、發布到反饋的整個流程,都在不斷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化進程。以可視化、可交互的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弘揚,是非遺短視頻的初衷之一。
3. 短視頻+教育
短視頻自2016年火爆全網之后,各大平臺開始推出教育內容,并表現出內容精煉化、通俗化、個性化的特征。從各大平臺提供的教育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科普等領域,對于傳統教育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補充。特別是由于硬件、軟件等的進步,短視頻平臺進一步優化了數字課堂的體驗感、參與感,高校師生對于短視頻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根據互聯網市場調研行業先鋒——艾瑞咨詢2020年提供的行業報告:“短視頻未來將成為教育的標配,從‘短視頻+教育階段進入到‘教育+短視頻階段。”[4]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應用研究、微課堂等也在教育部的組織下順利開展,越來越多的在線教育平臺開始提供微課錄制功能,教育+短視頻開始進入快車道。
“短視頻+”對高等教育最為明顯的改變在于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結合。其中技術類課程可以將短視頻作為有益的補充,例如一些重點、難點,用常規的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內容,借助短視頻的可視化、精細化,可以改善教學效果。另外,對于一些非技術類課程,除了可以借助短視頻豐富教學資料之外,還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提供的直播方式,進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有可能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加生動,也更加靈活。
二、傳統竹編概況
竹編是我國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它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編織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竹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籃、筐、簍等器具,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竹器。成書于西周時期的《詩經》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詩句提到了竹編,如捕魚的簍等。春秋時期,竹編技藝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如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竹席殘片,席片寬2毫米,厚0.1毫米[5]。到了漢代,竹編技藝瑧于成熟,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竹席,其編織工藝已經十分精巧。
新中國成立后,竹編在民間仍頗為盛行,竹制器具、工藝品等隨處可見。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竹編行業開始萎縮,一些竹編技藝甚至瀕臨消失。面對包括竹編在內的傳統工藝的失落,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有助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手工勞動的創造力,發現手工勞動的創造性價值,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進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傳統街區和村落活力。”[6]2018年以“青神竹編、道明竹編、渠縣劉氏竹編、瑞昌竹編”為代表的竹編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由此,竹編再一次迸發出新的生機。
(一)竹編手藝人
竹編制品的質量優劣與手藝人的技藝直接相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篾匠的地位較高。新中國成立初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農村地區都會在農閑時將篾匠請到家里,直接在房前屋后砍伐竹材,然后將它制作成各種生產、生活器具。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如今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已經很難見到篾匠的身影了。只有極少數年紀較大的篾匠,仍在堅守對傳統竹編的熱愛,他們會利用業余時間制作各種生產、生活器具,出售給專門的商販。從竹編手藝人的情況來看,非常不理想。這些手藝人普遍年紀較大,且后繼無人。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靠著嫻熟的竹編技藝走鄉串戶,廣為鄉人熟知。可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外出打工潮的興起,農村地區的年輕人大多進城務工了,極少有人會對竹編這種費時費力的手藝感興趣。
相關部門加大對傳統工藝的保護之后,竹編手藝人的境況有所改善,甚至少數身懷絕技的手藝人還將竹編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如四川青神的竹編,多年前就在國內享有盛譽。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張德明,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將傳統竹編與現代工藝相結合,推出了瓷胎竹編、精裱竹編藝術品等,產品遠銷國內外。
盡管竹編行業在相關部門的關注下,手藝人的生活、工作境況得到了改變,但類似張德明的例子畢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竹編手藝人的情況不容樂觀。期待相關部門對竹編這一傳統技藝繼續加大扶持力度,竹編手藝人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竹編制品的使用情況
竹編制品有它的優勢,如自然、環保等;但也有劣勢,如制作工藝復雜、易發生蟲蛀等。作為生產、生活用具,目前只有農村地區還在少量使用。如籃、簍、籮筐、篩等,只占日常用具的極少部分。從這些竹編器具的情況來看,大多工藝簡單,制作較為粗糙,價格低廉。盡管如此,上述竹編器具的用戶大多為老年人,可能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有一些念舊或者是習慣使然吧。
城市居民使用竹編的數量更少,且大多集中于一些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的水果籃、花籃等生活器具。另有少量對竹編有特別興趣的家庭,會購買一些價格較高的竹編工藝品。如青神竹編針對高端用戶開發的瓷胎竹編,甚至還有被稱為青神一絕的竹編畫。
(三)竹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
將竹編導入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是一種大膽的革新,它一方面有利于傳統工藝的傳承,另一方面則有利于藝術設計的專業發展。如傳統竹編中的一些紋樣,可以建立相應的視覺數據庫。根據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特點,可以在圖案基礎、構成基礎等課程模塊中,從視覺數據庫中選取一些典型的竹編紋樣,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圖案提取、打散、重構等練習。這種做法一方面增強了課程設計的實踐性,另一方面對于引導學生從傳統工藝中吸收有益養分、提升設計水平是很有幫助的。例如浙江的一些高校,將浙江東陽傳統竹編融入產品設計課程,通過構建藝匠兼修的教學內容、協同型的教學方式、打造校企共育的教學平臺等,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交互式教學模式。這一方式,最終“調動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提升了設計教學的社會服務能力”[7]。
“竹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是一種有益的探索,也是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的一種大膽創新。其他地區的高等院校,完全可以借助當地的竹編資源,甚至組建以“竹編藝人+專業教師”為主的教學團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形成有區域特色的教學模式。此外,各地的高校還可以進行一些拓展,如嘗試剪紙+藝術設計教育、木雕+藝術設計教育、刺繡+藝術設計教育等。
三、非遺教育與藝術設計融合的可行性及意義
(一)可行性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的聯合,始于2002年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推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8]。這是高校首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形態導入高等教育,意義重大。高校集中了最寶貴的教育資源、最好的科研平臺、最優秀的人才等,它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我國高等教育中,藝術設計專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性特別強,它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實踐能力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為一些實踐性很強的技藝,與藝術設計的專業特點相當吻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導入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非常有幫助。其次,藝術設計專業與民間工藝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起源于1980年代的工藝美術專業,在創建之初就把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工藝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各個地方的民間工藝,如竹編、景泰藍、蘇繡等,只是由于前些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藝術設計對于它們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如今,隨著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將它導入藝術設計的專業教育,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意義
1. 將非遺教育導入課堂,有利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內涵提升。近些年,政府越來越重視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高等教育由量變到質變的時代正在臨近。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后,藝術設計類專業可以說是遍地開花,有很多高校新開,或者增設了相關專業。就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的情況來看,其內涵建設剛剛開始,未來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如果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導入課程教學,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內涵提升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將非遺教育導入課堂,有利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思政建設。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靈魂,“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9]始終是高等教育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當前,各地高校正在開展思政教育改革,除了“大思政”之外,專業課程中的“小思政”正在建設之中。將傳統竹編導入藝術設計的專業課程中,是一種極好的思政教育,它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傳統工藝的尊重,切實增強文化自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工藝,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心目中獲得足夠的尊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設計自信、文化自信。自包豪斯創立現代設計教育以來,國外的設計發展迅速,我國的設計水平相對落后,甚至有人提出了將中國設計教育全盤西化的想法。事實上,上述看法缺乏連續的歷史觀,是一種偏見。我國的傳統設計根深葉茂,唐三彩、瓷器、明代家具等曾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并被世界各國爭相效仿。或許是緣于“船大難調頭”等原因,目前中國設計只是暫時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罷了。當然,中國設計要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還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將竹編工藝導入藝術設計教育,將它與現代設計結合或許是提升中國設計水平的途徑之一。這一融合,可以讓學生逐步建立設計自信,并上升到文化自信。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導入是一項較有特色的具體措施,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它可以真正將文化自信植入學生的內心深處。
四、竹編短視頻與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具體措施
傳統竹編短視頻是一種非常新穎的形式,也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它與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融合是完全可能的,具體措施可以歸納為“四強訓練模式”。
(一)強化專業印象的訓練
傳統竹編最吸引人、最有魅力之處在于它精湛的技藝,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專業印象。因此,傳統竹編短視頻的設計,第一要務便是傳達它的專業性。特別是一些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往往身懷絕技,通過短視頻可以展示他們的精湛技藝,給粉絲以高度的專業感。這也是傳統竹編短視頻與其他短視頻最大的區別所在,也是受眾最為關注的。不管是竹編愛好者,還是普通的短視頻用戶,都可以從精心制作的竹編短視頻中獲得專業知識,從而增加對竹編技藝、竹編傳承人的尊重。任何一種技藝,要想獲得人們的尊重,首先應當樹立專業形象,這也是傳統竹編短視頻設計的重要策略。
課程設計中,要加強竹編專業知識的講解。如竹編的材料、編織工藝、修飾等專業性知識,在課程設計中應當做到全覆蓋。只有對竹編的相關專業知識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后,學生在設計短視頻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給人以非常專業的印象。如青神縣融媒體中心官方賬號“青神融媒”推出的青神竹編代表性傳承人陳云華的系列短視頻,展示了從取竹、晾曬、破竹到編織的整個過程,手法嫻熟,專業性強。陳云華掌握了青神竹編的核心技藝,特別是能將竹子破成若干與頭發相當的細竹絲,其技藝堪稱一絕。在上述系列短視頻中,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從取竹、晾曬、破竹到編織的整個過程,其操作手法非常嫻熟,粉絲被青神竹編的專業性徹底折服了(圖1)。
(二)強化敘事設計的訓練
從某種意義上說,短視頻就是一種微型的電影,它的敘事手法應當是藝術性的,完全可以借用電影敘事法,即單敘事與多敘事。不論是單敘事、雙敘事還是多敘事,都由內容敘事和表現敘事共同構成,內容敘事的最高目標即為達到表現效果,而所有的表現敘事則需要在內容敘事中完成[10]。也就是說,電影敘事的關鍵在于內容敘事,傳統竹編短視頻也不例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竹編短視頻中,采用單敘事法拍攝的較多,至于多敘事的拍攝手法則較為少見。課程設計中,可以強化敘事設計的專門訓練,讓學生多嘗試一些敘事手法,借鑒優秀的電影敘事。
單敘事又叫線性敘事,是指按時間性或者故事發展的線性順序來組織內容。單敘事的傳統竹編短視頻通常以某種工藝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述,邏輯性較強,也較容易被用戶所接受。如杭州臨安創手藝竹制品廠的抖音賬號——創手藝,其中一段獲贊較多的傳統竹編短視頻,以講故事的方式,詳細地展示了菜罩的制作工藝及最后的成品,這是典型的單敘事拍攝法(圖2)。
(三)強化藝術感染力的訓練
視頻畫面的藝術感是非常吸引人的,竹編短視頻也不例外。有一些傳統竹編雖然鄉土氣息較為濃厚,但只要用心拍攝,同樣可以展現出極佳的藝術感染力。如著名的抖音網紅——李子柒,她拍攝的鄉村系列短視頻便以藝術性、清新自然的畫面感走紅網絡。傳統竹編短視頻的拍攝過程中,如果用心,同樣可以營造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如廣州匠人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抖音賬號——匠人集,推出了一系列的畫面唯美、品質極高的傳統竹編短視頻,其中的“東陽竹編”“竹編手藝”等特別受粉絲的喜愛(圖3)。竹編短視頻畫面的藝術感染力,一方面可以從拍攝期間著力,如取景、燈光、拍攝角度等;另一方面則可以在視頻的后期剪輯中強化畫面的藝術感。這兩種方式都與竹編短視頻制作者的藝術修養、設計能力相關。
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多看一些優秀的電影、電視及短視頻等,認真揣摩其中的設計手法,提升畫面的藝術感染力。需要注意的是,藝術感染力的訓練,應當貫穿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對于美的感受力、創造力應當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藝術設計專業屬于藝術學大類,藝術修養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如基礎課程中的素描、速寫、色彩等,還可以開設一些中國傳世名畫欣賞之類的選修課。此外,專業課程也可以做一些專業性的調整,如將竹編短視頻導入某些課程,或者作為課程設計的一部分。
(四)強化互動設計訓練
可以這么說,短視頻與傳統視頻最大的區別在于互動性。在互聯網普及之前,觀眾與視頻的制作者進行互動是較為困難的。短視頻流行之后,粉絲與視頻提供者的互動變得極為便利了,雙方可以足不出戶地,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互動。傳統竹編短視頻也不例外,竹編經營戶、手藝人除了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展示竹編技藝、竹編制品之外,還可以與粉絲進行互動,隨時解決粉絲的疑問。在這個過程中,粉絲的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被滿足了,與竹編制品、手藝人的距離更近了。在短視頻的幫助下,那些古老的傳統竹編技藝及“神秘”的竹編傳承人通過網絡,可以與世界各地的粉絲進行交流、協作,這對于竹編的傳承、竹編制品的傳播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短視頻創作可以說是近些年藝術設計中的一個新門類,事實上,這一類的課程也可以在相關專業中開設,如動畫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它們對于展示設計成果同樣有需求。因此,將竹編短視頻導入藝術設計類專業時,可以通過開設一些傳統藝術的選修課程或者短視頻創作的課程設計等環節,在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展示設計成果的能力。
總體來看,可以將非遺短視頻與藝術設計教育融合的具體措施歸納為“四強訓練模式”。教學的具體過程中,上述四種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是相互交叉的,可以多措施并舉。
五、結語
我國的傳統竹編技術歷史悠久,當前正面臨一些困境,短視頻的出現為它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對于藝術設計的專業教育來說,將傳統竹編短視頻導入課堂,一方面有利于竹編技藝的傳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內涵提升、思政建設等。傳統竹編短視頻與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的融合過程中,可以遵循“四強訓練模式”,即強化專業印象的訓練、強化敘事設計的訓練、強化藝術感染力的訓練、強化互動設計訓練。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年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9-02-28]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W020190228474508417254.pdf.
[2] 人民網:培養什么人 怎樣培養人 為誰培養人[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679795251496076&wfr=spider&for=pc.
[3] 項兆倫.用大歷史觀看非遺[N].人民日報,2017-06-09(005).
[4] 艾瑞咨詢.變與不變中國短視頻+教育發展展望——2020年[J].艾瑞咨詢系列研究報告,2020(6):40.
[5] 歐潭生.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J].考古,1984(4):32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辦發[2017]25號)[EB/OL].[2017-03-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content_5180388.htm.
[7] 吳義祥,黎靜萍,張宏陽.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研究[J].設計,2021(16):112.
[8] 喬曉光.活態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9]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_5163472.htm.
[10] 彭佳琪.電影單敘事、雙敘事與多敘事[D]長春:吉林大學,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