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裕駿
摘 要: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勇的人民軍隊,是堅持華中敵后抗戰的主力軍,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建立了偉大功勛。文章通過梳理新四軍在皖南巖寺集中整編的歷史經過,分析說明此次軍事整編的歷史意義,展現了新四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如何加強自身建設,為日后根據地抗戰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新四軍;巖寺整編;華中抗戰
全面抗戰初期,原分散于南方八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集結任務,在巖寺、流波 勝利會師。隨后,新四軍第一、二、三支隊在巖寺集中整編。通過整編,新四軍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戰斗力明顯得到增強,為后續東進、北上抗日及隊伍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一、 新四軍成立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積極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國民黨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等內容。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此宣言。次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至此,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在此形勢下,國共兩黨經過談判達成協議,將散布于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區的紅軍游擊隊(瓊崖紅軍游擊隊除外)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出通報,任命葉挺為新編第四軍軍長。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軍部由漢口移駐江西南昌。新四軍成立后,長江以南各省的紅軍游擊隊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支隊,長江以北鄂豫皖地區的紅二十八軍和豫南、鄂北等地的紅軍游擊隊編為第四支隊。
二、 巖寺集中整編
1938年2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第三戰區命令新四軍第一、二、三支隊開赴安徽省歙縣巖寺(今屬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集中待命。各支隊接到命令后,克服種種困難和險阻,于4月中旬陸續到達巖寺。第四支隊于3月中旬到達安徽立煌縣流波 (今屬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會師。4月4日,新四軍軍部離開南昌開赴巖寺。5日,軍部參謀處抵達巖寺。軍部設在巖寺金家大屋辦公,葉挺、項英均住此處。
新四軍三個支隊在巖寺集結,主要是為東進抗日作短期培訓,具體任務如下:
接受點驗。新四軍編制序列隸屬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一、二、三支隊到達巖寺后,國民政府第三戰區即要求新四軍接受點驗,按點驗結果發放軍餉和軍需物資。1938年4月20日,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一行來到巖寺進行點驗。盡管羅卓英多方刁難,新四軍在葉挺、項英的有力領導下,熱情接待,周密安排,最終將點驗之事應對過去,并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改善了自己的處境。
充實武器裝備。新四軍剛集中時,戰士的武器裝備都很陳舊,破損嚴重,甚至還有很多土炮、刀矛之類的原始武器。隨著新四軍兵源的日益增加,武器彈藥的需求越來越大,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處處刁難,新四軍決定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在巖寺上渡橋江家祠堂內辦起了軍部第一個修械所,先是修理槍械,制作刺刀,后來能夠制造彈藥、土地雷等,有力地改善了部隊裝備,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開展軍政訓練。一方面,由于新四軍剛剛組建,部分干部和戰士對改編不夠理解,對國共合作抱有懷疑態度。為此,軍部對全體指戰員開展教育,反復宣講抗戰形勢、黨的任務和政策,耐心做好說服工作。另一方面,新四軍過去長期散布在山僻地區,習慣山地的生活與戰斗,現在所到地區是廣大的平原,是江河錯綜與湖沼滿布的地區。為此,新四軍自己開辟練兵場,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進行形式多樣的軍事訓練,學習水網地區游擊戰的戰略戰術。葉挺還特別邀請羅卓英在營以上干部會上講授抗戰經驗與教訓,幫助新四軍指戰員熟悉日軍的作戰特點。軍政訓練使部隊官兵對國共合作的目的、意義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部隊的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得到加強,軍政素質有了較大提高。
開展民運工作。新四軍到達巖寺后,一方面旗幟鮮明地公開宣布其政治主張,另一方面,在巖寺地區采取多種形式對群眾展開宣傳、組織和教育。如自編自演抗日救亡劇目;舉辦農民夜校,幫助農民識字讀書等。民運工作密切了新四軍和巖寺人民的關系,對推動歙縣乃至皖南人民的抗日救亡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三、 整編的意義
新四軍巖寺整編,是中國共產黨史和新四軍建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巖寺整編標志著新四軍組建工作的最后完成。新四軍一開始只是成立了軍部,先在漢口后移駐南昌,部隊仍分散在南方八省邊區的深山老林里。軍部在接到江南部隊向巖寺一帶集中的命令后,當即令促各部隊赴皖集結。八省紅軍游擊隊,克服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餉糧不足等重重困難,克服國民黨部隊的無端阻撓與刁難,始終以大局為重,終于完成集結任務。正如《新四軍軍歌》所唱:“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從此,紅軍由分散的游擊隊,變成一支正規的抗日武裝力量,成為一只砸向日軍的鐵拳。
其次,巖寺整編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新四軍的政治影響。新四軍軍部移駐巖寺和第一、二、三支隊在巖寺集中整編,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欺騙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鼓舞和堅定了皖南人民抗日勝利的信心和決心。
最后,巖寺整編奏響了新四軍東進抗日序曲。通過整編,部隊官兵思想上達到了統一,編制、人員裝備得到了充實,組織機構也逐步健全,軍政素質有了較大提高,為新四軍東進和北上抗日以及新四軍以后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姚潤田.黨的政策轉變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28-31.
[2]顧健.新四軍成立經過新探[J].工會信息,2021(12):15-18.
[3]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中國共產黨安徽簡史(1921—2021)[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52-54.
[4]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安徽黨史上的重要事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