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朱軍 蔣先進



摘 要:數字普惠金融是數字經濟轉型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創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村金融緊約束狀態,促進農村居民增收。本文立足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基于江蘇省13個城市2011—2022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居民增收有顯著影響,并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建設智慧型供應鏈金融,促進農村地區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征信體系,拓寬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機制,建立高效反饋平臺等優化建議,對探索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鞏固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寶貴成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數字經濟;普惠金融;金融數字化;鄉村振興;農村居民收入
本文索引:周鑫,朱軍,蔣先進.<變量 1>[J].中國商論,2023(13):-051.
中圖分類號:F1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a)--04
普惠金融最早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指的是以可承受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人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我國的普惠金融具體部署是從2015年底國務院發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開始的,根據機會均等的要求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強調加快金融體系建設,通過出臺指導方針和加大政策支持,改善金融基礎設施。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深入推進數字普惠金融,讓農村低收入群體在金融發展中受益,有利于改善農村收入結構,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也是當下我國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本文立足區域視角,從數字普惠金融的低門檻、可觸及性、覆蓋性出發,選取江蘇13個地級市為樣本,通過定量分析給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農村居民收入變動的關聯度,助力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江蘇省的金融發展戰略優化調整提供依據。
1 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和農村居民收入現狀
1.1 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情況
由圖1可以得知,江蘇省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具有整體發展程度高、發展速度快、區域發展差異大三個突出特點。2020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測度值均在270以上,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已超300,同期中部和西部地級市的測度值僅為200出頭。本文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10年間測度值進行縱向對比,可以發現該省整體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速度較快。2011年,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整體測評較低,大部分城市在55左右,其中宿遷市僅為50.35,經過10年的發展,宿遷市已經達到276.22,發展速度較快的南京已經達到313.90。
由圖2可知,過去十年間,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在數字化程度方面增長較快,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2011—2013年,數字化程度指數以超過100%的增速,從15.71增長到224.3。由于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在金融領域的業務模式逐漸成型,數字化程度在便捷、高效、實惠方面有了飛速發展;(2)2014—2017年,數字化程度發展速度放緩,并在2016 年出現了超過 10%的負增長;(3)2018年開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趨于穩定,爆發式增長階段和發展調整階段已成為過去式。
1.2 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現狀
本文將2011—2020年江蘇省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同期中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行比較,得到圖3。由圖3可以看出,江蘇省的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收入水平高得多,且江蘇省在2018年就突破20000元。
由表1可以看出,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與該省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呈現基本一致的區域分布特征:從南到北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次遞減,蘇南地區的無錫、常州、蘇州已經超過30000元,蘇中地區的鹽城、揚州、泰州處于20000~25000元,蘇北地區的連云港、淮安等地還未達到20000元,其中排名榜首的蘇州市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超排名末位連云港市接近一倍。
江蘇省2020年的人口總數是8477.26萬,其中農業人口占到總數的26.5%,約2251.40萬,可實現糧食產量達到3729.06萬噸,同比增長0.6%,全國排名第六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198元,同比增長6.7%。從整體情況來看,江蘇省農村居民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村地區是第一產業主陣地,江蘇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穩步提高,但增速有所變化,這是由于該省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轉型、城鎮化水平逐漸提升等,會呈現出第一產業相較二三產業占比逐年下降的趨勢。
2 實證分析
2.1 變量選取
為了探究江蘇省13個城市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村居民收入的關系,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是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解釋變量是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2021年發布第三期報告2011—2020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控制變量是經濟發展指標、就業規模。
(1)被解釋變量
人均支配收入(Y),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度量一個地區的收入水平。若該農村地區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說明該地區居民的經濟狀況較好。
(2)解釋變量
數字普惠金融指數(DIFI),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北京大學數字金融課題組編制的指數較為完整和科學,采用該課題組編制的DIFI指數,整理得到江蘇省13個地級市2011—2020年DIFI的數據。
(3)控制變量
經濟發展指標(PGDP),采用人均GDP表示,主要目的是衡量該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就業規模(JOB),就業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用農村就業人數占農村地區總人口份額表示。
2.2 數據來源
本文被解釋變量的數據選擇北大編制的2011—2020年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解釋變量和其他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江蘇省政府網站《江蘇統計年鑒》(2011—2021),表2是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2.3 模型設計
鑒于本次實證檢驗涉及的都是面板數據,在充分考慮時間序列和截面的基礎上,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討論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農村居民增收的影響。為了保證實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普惠金融指數和其他各指標均做對數處理,如下:
=++++(1)
其中,表示農村居民收入;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表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表示就業規模;i表示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序號;t表示對應年份;表示截距項;表示隨機擾動項,實證分析過程用Eviews8進行。
2.4 單位根檢驗
進行回歸之前,為了防止出現偽回歸,要先對不同變量的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各變量是否平穩。本文采用LLC和PP-Fisher兩種檢驗方法,如表3所示,四個變量均平穩。
2.5 模型識別
選擇恰當的計量模型是保證實證分析結果準確的前提,面板模型中的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效應會造成估計系數的偏差,所以本文選擇F檢驗和Hausman檢驗,模型的識別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首先,通過F檢驗,可以判斷混合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哪種更合適,拒絕原假設,即拒絕混合效應模型。其次,用Hausman檢驗判斷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哪種更合適,結果拒絕原假設,即拒絕隨機效應模型。最后,選擇固定效應模型作為本次計量分析模型。
2.6 回歸結果分析
由表5可以得到對應的回歸模型為:
從回歸結果來看,固定效應模型為0.977370,即該模型擬合優度較好,所有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影響農村居民收入的98%都可以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及就業規模解釋。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村居民收入呈正相關,在控制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DIFI每提高1%,Y增加0.15%。說明江蘇省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具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會加速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完善數字化風險控制系統,居民可以獲得更多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產品,從而有助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經濟發展水平在5%的顯著水平上與農村居民收入呈正相關,當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人均GDP每增加1%,Y增加0.56%;就業規模每增加1%,Y增加0.49%。2020年,江蘇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4536.72億元, 占GDP比重為4.4%;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675.23萬,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13.8%;城鎮化率為73.4%,農村居民非農就業規模逐年增加。
2.7 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前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促進農村居民增收的結論是否有效,本文通過替換被解釋變量,逐個增加解釋變量的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用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POV)代替農村居民收入,恩格爾系數是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率,其數值越小代表生活水平越好。如表6所示,在逐個增加控制變量的過程中,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始終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呈負相關且顯著,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會有效降低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即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相應提升,與前文實證結論相一致。
3 對策建議
上述實證檢驗結果為數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惠及農村居民、優化調整江蘇省金融發展戰略提供了決策依據,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截至2021年末,我國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是55.9%,整個農村地區的通信質量不高,智能化手機終端推廣不足,還有部分農村居民無法享受到數字化金融帶來的便捷服務。因此,企業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居民可以接受低成本、高效的通信服務,充分發揮現代金融的包容性。
二是建設智慧型供應鏈金融,促進農村地區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本文從增加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出發,創新多元數字金融使用場景,實現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電子商務與金融全過程有機融合,助力農村電子商務和產業協調發展。例如,京東金融與西京銀行共同構建“西銀京農貸”,為農副產品參與主體提供個性化的數字普惠服務。
三是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征信體系,拓寬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建立數字農村信貸主體征信平臺,實現信貸主體征信信息共享,方便金融機構篩選符合資質的客戶,快速做出金融決策。此外,從拓寬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出發,將金融知識教育納入全民普及教育,定期開展金融宣教活動,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和風險防范意識。
四是優化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機制,建立高效反饋平臺。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立法,嚴格執法,營造公平、高效、透明、穩定的金融發展環境。針對目前以數字普惠金融名義實施的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盜取個人信息等,建立快速響應申訴平臺,保護農村居民金融意識淡薄的弱勢群體。
參考文獻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出臺 [J].中國郵政,2016 (3):5.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J].現代農村科技,2021(4):126.
郭峰,孔濤,王靖一,等.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標體系與指數編制[J].北京大學數字金融課題組, 2006.
趙丙奇. 中國數字普惠金融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面板門限模型的實證研究[J]. 社會科學輯刊,2020(1):196-205.
方觀富,許嘉怡.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居民就業嗎:來自中國家庭跟蹤調查的證據[J]. 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2):75-86.
紀麗娟.中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問題及政策建議[J]. 西南金融,2021(11):53-64.
周南,張龍耀. 傳統金融基礎、數字稟賦與農村數字金融普惠 [J]. 財貿研究,2022(12):49-58.
張樂柱,高士然. 金融普惠邏輯、數字化轉型與城鄉收入差距 [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3(1):107-117.
曹俊勇,張樂柱. 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動態影響:基于系統GMM及門限效應的檢驗[J].西南金融,2023(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