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佐鵬
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如何走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白銀之路”,我們首先要回答好供給“夠不夠”、發展“均不均”、結構“優不優”、隊伍“強不強”、質量“高不高”、口碑“好不好”等六個問題。面對新的形勢,要重新設計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和發展思路,切實在把握“三個堅持”、力爭“三個邁進”中譜寫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白銀新篇章。
一、白銀市教育發展現狀
教育不僅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一座城市軟實力的生動體現。近年來,白銀教育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需求為出發點,緊緊圍繞強黨建、抓改革、促公平、提質量、建隊伍的工作主線,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全市教育事業呈現出持續提升、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目前,白銀市有各級各類學校975所,其中幼兒園300所,完全小學284所,小學教學點240個,初級中學83所,九年制學校26所,特教學校3所,完全中學2所,高級中學25所,中等職業學校10所,高等職業學院2所?,F有在校學生27.29萬人,其中在園幼兒5.73萬人,小學11.85萬人,初中5.38萬人,特教學校279人,普通高中3.2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1萬人,高職學院8332人?,F有教職工2.86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64萬人。2022年,白銀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達到39.9億元;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96.7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8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23%。
二、推進白銀市教育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白銀教育在高質量發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對照黨的二十大對教育事業的新要求、新目標,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特別是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任重道遠。如何走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白銀之路,首先要回答好以下六個問題。
1.供給“夠不夠”的問題。白銀市恢復建市以來,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們用了較長一段時間解決了教育資源供給的問題。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縣政府所在地)規模急劇增長,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矛盾突出,城市資源調整速度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的擴張速度。目前,白銀市公辦園在園幼兒3.6萬名,其中城區容納2.5萬名,達到幼兒總人數的70%;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在城區接受義務教育的約占到適齡兒童的70%,其中白銀區達到98%,景泰縣達到近80%,會寧縣、平川區達到60%,靖遠縣達到50%??傮w來說,白銀市基礎教育階段資源總量充足,但城區出現新的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城擠村空”問題比較突出,城區公辦幼兒園、義務教育學校數量還不足。
2.發展“均不均”的問題。按照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總體要求,推進各類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但從白銀市整個教育體系發展看,均衡發展之路還任重道遠。
一是城鄉教育發展仍然不均衡,城市教育的辦學條件、教師配置、教育信息化程度、家長理念等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村教育。
二是校際發展不均衡,城市學校在辦學理念、育人水平、辦學條件等方面整體優于農村學校,同為城市學校的名校又優于薄弱學校。
三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均衡,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優于其他階段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仍是發展中的短板。
3.結構“優不優”的問題。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發展結構是推進白銀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這方面白銀市還存在教育投入不足、投入結構不優的問題,教育經費在教育內涵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建設、校園文化升級等方面的投入較少,教育費附加還沒有足額用于教育事業發展,普通高中還存在負債辦學情況。隨著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城鄉學校布局結構還不盡合理,優質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亟待提升。此外,教育治理體系還不完善、治理能力還有待提高,教育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完善。
4.隊伍“強不強”的問題。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建設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一方面,白銀市中小學音樂、體育、美術、科學、英語、思政等學科專任教師缺口仍然較大,農村小規模學校缺乏全科教師,職業學?!半p師型”教師還不足;另一方面,教師編制供需矛盾突出,出現教師結構性不足與超編矛盾并存以及教師老齡化等問題。另外,面對新課改、“雙減”、高考綜合改革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挑戰,校長隊伍的管理能力、領導水平、課程建設能力,教師的育人能力、教學水平、教研水平還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還需要不斷提升。
5.質量“高不高”的問題。雖然白銀市的教育質量在全省有一定優勢,但總體上看并沒有進入第一梯隊。具體講,學前教育保教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幼小科學銜接、減緩銜接坡度的教學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小學化”傾向在民辦幼兒園時有發生;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落實還有一定差距,課堂教學還需提高效率,作業管理還需提高水平,課后服務還需提高品質,五育并舉還需創新途徑,素質教育還需加快;普通高中適應新高考制度的育人方式改革仍需深化,學校育人理念重構、課程體系建設、育人方式轉變等工作需進一步強化;中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技能實訓場所、“雙師型”教師不足,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存在短板,學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特別是教育數字化、信息化是白銀市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短板,與省內其他市州的差距逐漸拉大,數字化、信息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仍有較大缺口。
6.口碑“好不好”的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學生擁有人生出彩的逐夢機會,這是我們一貫秉承的初心和使命。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訴求越來越迫切,教育的好口碑就是來自于對群眾訴求的積極回應和關切。從目前看,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直接訴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由于城區公辦學前教育資源有限,主要表現為“入公辦園”難;群眾對農村及薄弱學校教育質量還不滿意,導致各縣區不同程度仍然存在“擇?!薄皳癜唷爆F象,對“上好學”“學得好”的優質教育資源愿望迫切;有些學校家庭作業較多,家長還有一些意見;社會對教師師德師風還有不滿意的方面。這些意見、問題、訴求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
三、實現白銀市教育現代化的思考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教育的內外環境、供求關系、資源條件、評價標準都發生了重要而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以翻篇歸零的思想,重新設計白銀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和發展思路,視困難為考驗、把挑戰當機遇,切實在把握“三個堅持”、力爭“三個邁進”中凝聚教育系統正能量,奮力譜寫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白銀篇章。
1.堅持補短板、提質量,努力實現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邁進。進入新時代,群眾對教育有更高的要求、更好的期盼。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最關鍵的是要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協調發展。為此,我們要在繼續抓好教育的規模發展和硬件改善的同時,更加關注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著力推進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和結構性調整,加強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給,積極回應群眾教育需求的轉型升級,滿足群眾“學有優教”的美好期盼。
一方面,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緊緊抓住培養、引進、使用、激勵這四個環節,高站位謀劃人才優先發展布局,高質量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堅持兜底線、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原則,調整優化資金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地區、薄弱學校的傾斜支持力度,推動教育保障政策體系向鄉村振興平穩轉型。與此同時,要更加注重不同教育類型的優質資源協調發展。如基礎教育,要更加注重育人、注重終身、注重融合,推動教育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型,由注重改善辦學條件向提升硬件和內涵建設并重轉型,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型。再如職業教育,要以適應國家戰略、滿足社會需求、立足學校實際、尊重學生差異為“四梁”,以完善體制機制、優化專業結構、深化產教融合、加強隊伍建設、改進培養模式、提升硬件設施、重視文化建設、保障辦學質量為“八柱”,走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的路子。
2.堅持抓改革、求突破,努力實現從“大起來”向“強起來”的邁進。近年來,白銀市教育投入、教育供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邁進,需要我們繼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一方面,要立足白銀教育改革發展現狀,堅持“高品質、特色化”的現實路徑選擇,推動教育資源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相互協調、更加優化;另一方面,要通過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整合一批、置換一批、對外引進一批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進一步加大公辦教育資源、普惠教育資源、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同時,我們還要立足學校實際,挖掘本土資源,關注學生需求,開發特色課程,沿著“學校特色——特色學?!茖W校”的健康軌道向前發展。
3.堅持創一流、爭第一,努力實現從“跟跑者”向“領跑者”的邁進。多年來,我們堅持自我加壓,實施了多項創新,打造了多個品牌。比如,會寧縣在探索和實踐中形成了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三苦兩樂”精神,走出了一條薄弱經濟基礎支撐宏大教育體系的實踐之路,成為全市教育的一張金字招牌。再如,我們積極探索城鄉幼兒園一體化辦園,義務教育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普通高中改革發展共同體建設等,初步構建起點面結合、全面發展、整體提升、優質均衡的良好格局。實踐充分證明,盡管我們地處內陸、位居西部,在教育視野、理念、資源等方面與教育發達地區有差距,但我們憑借著務實重干的精神和不甘人后的決心,創造了爭先進位的業績,展現了干事創業的形象。
今后,我們要把“跟跑”和“領跑”結合起來,把“全省水平”和“白銀特色”結合起來,大膽闖、放手干,創一流、爭第一,努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增量”,發展水平在全省繼續“增位”,在服務現代化新白銀建設中接續“增色”,真正讓奮進爭先成為白銀教育人的精神符號,努力在更多的工作上當標桿、當領跑,以此推動白銀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影響力提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