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世華
【摘要】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貼近生活和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從而形成自身的生活經驗,規范自身的行為。而如何在課堂中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且幫助學生學會運用于實踐,是素質教育理念下對相關教師的新要求。文章分析了問題導學模式的研究現狀,并形成自己的教學實踐路徑和方法應用。
【關鍵詞】問題導學模式;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0—0070—04
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同時要求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生活實踐與反思總結,從而高效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采用問題導學模式教學,是完成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目標的一條有效的路徑。
一、問題導學模式概述
問題導學模式是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解決”為基石,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使學生高效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1]。其基本的構成內容為,導學教案撰寫,引導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展示以及課堂效果評價與檢測。問題導學模式的教學目標主要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運用理論知識擬定問題解決的實際方案以及進行材料的收集與分析等。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交流溝通意識。在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活動課中,學生為探究某一個問題的論點以及觀念或者需要分析某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時,常常需要進行小組交流和思考探索,因此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都需要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探討,交換思想,相互協作,從而解決問題。
問題導學模式也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與優良的道德品質。學生在進行問題解決和求證以及實踐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困難與阻礙,如何通過各種方式解決難題,在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力。
二、問題導學模式的研究現狀
目前對于問題導學模式的實踐方法研究主要有:設問引導的實踐方法研究,閱讀思考、調查研究,以及分析討論和交流評價教學方法的研究。其中設問引導主要分為設問和引導兩個方向。設問,即教師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學重點提出問題,同時圍繞社會觀點、生活實際進行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進入到實際的問題情境中,進而增強學生的代入感與探索欲望。引導,主要指教師將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問題分析、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閱讀思考、調查研究以及分析探討等都屬于“問題解決和探究”的教學實踐步驟。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材料以及參考文獻等相關內容進行自主閱讀,探究、整理和統計,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框架,進而獲取解決問題要用到的內容,并進行知識的再次梳理和總結,掌握其中的精髓和本質,從而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這一過程,學生需要結合調查研究的數據以及分析討論的結果進行再次總結與修改,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完成整個問題導入性教學知識學習和任務后,小組之間以及老師對于小組解決問題的情況以及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進行交流與評價,教師的評價需要從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與交流的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強調學生的閃光點,同時提出不足與整改意見,完成整個問題導學模式的教學閉環[2]。
當前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已經開始注重問題導學模式的應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未重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不會指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也不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導致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難以充分發揮問題導學模式的作用,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與此同時,在實際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缺乏對問題導向教學模式的分析,不能切實根據問題導學模式的特點和具體情況為學生科學合理設置問題,如此便難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由此可見,問題導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師繼續深入研究,探索問題導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創新實踐應用措施,優化問題導學模式,將教學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分析應對能力為目標,科學合理進行教學創新,為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效果提供助力。
三、問題導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創新實踐應用
1.用生活實際案例進行問題創設。在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時,提問是教學設計的主要課堂內容之一。教師需要通過“提問環節”創設相關教學情境,承載課堂主題內容,并引發學生的思考與好奇心,從而順利開啟課堂。而如何創設問題情境,需要教師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或與一些熱點事件相結合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法不可違”一課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了解違法行為的界定與種類,并且認識行政違法和民事違法的危害,懂得依法規范自身行為等”,選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案例進行提問和教學。教師可根據違法事件的材料進行問題改編和整理,整理成一篇敘述犯罪經過以及犯罪心理的材料,讓學生從違法事件的詳細經過敘述材料中分析犯罪行為并進行犯罪種類界定,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常見的犯罪內容的界定和種類,進而引起學生的關注與重視。
教師在設定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情境時,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從而提升問題導學模式的教學效率和課堂質量。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導學模式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問題的設計與合理的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思考,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問題提出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資料查閱、材料閱讀以及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問題的解決策略探索,從而讓學生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以及思維方式。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時,教師在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對我國民主制度及人民參與國家管理方式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為祖國建設和發展服務”后,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了解和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知識點,教師可以播放一段“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括人大選舉以及匯報工作等,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思考和探索其中的重點并且回答“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國人民是如何實現當家做主權力的,人民代表的職責是什么,以及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什么”,等等。鼓勵學生根據視頻內容選取思考方向,通過網絡查找以及材料閱讀等方式回答問題。
這種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主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3.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問題導學模式中的教師引導部分除了需要關注學生的獨立自主思考過程以外,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感悟[3]。現階段許多教師只關注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不重視學生對于知識點想要傳達的信息和教育意義的理解與感悟,導致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時出現只學習知識點,不注重反思以及實踐運用的情況,學習完全流于表面。
因此,教師在用問題導學模式教學時,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思考相關問題答案背后的意義和社會價值,讓學生深刻領悟教材內容并能運用和實踐在生活中,從而幫助學生增加生活經驗和道德法律常識。
例如,在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七年級下冊“法律在我們身邊”的教學時,教師在提問了學生本節課程相關的問題后,學生明確了生活中的法律與我們息息相關,理解了法治的意義和法律的本質。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身邊可能存在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自己應該如何應對等,啟發學生深度思考“法律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以及意義”。學生通過深入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后,列舉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相關法律案例,并分享自己從中收獲的生活與法律經驗,包括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作為公民的合法權益,如何在法律范圍內規范自身的行為,自己對于法治社會的看法等等,分享自己對于法律社會生活的看法與感受,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4.引導學生實踐探究。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通常只采用理論深化與閱讀材料等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學習與思考,這樣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活動的過程與研究思路,缺少對于社會實踐內容和真實數據的理解與處理能力,導致學生的學習脫離實際,學生常常僅根據理論知識空談案例,缺少調研與分析,就無法從現實與實時的角度更好地通過知識點與教學內容了解和思考社會發展現狀與自己的聯系。
因此,教師在用問題導學模式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針對一些適合的問題進行實踐探究與調研,以此加強學生對于問題背后的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同時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多彩的職業”一課時,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做好職業準備以及如何做好職業準備,同時了解社會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以及要求。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式提問:同學們,為了準備好未來的職業規劃,現在就應該做好準備,你們了解目前社會上有哪些職業嗎?未來又可能會有哪些新興的職業出現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實踐探究,整理出目前的職業以及類型,并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進行實踐活動的探究,整理出這些職業的能力要求、就業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等等,通過走訪或網絡調查的方式進行考察和了解。
通過調研和數據分析,學生對于真實社會現狀有了了解與體察,再結合教材內容,學生的現實感以及自我規劃與察覺的能力一定能得到大幅提升。
5.實施全面課堂評價。問題導學模式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考察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獨立思考以及實踐探究和團隊協作的綜合能力,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和反應是其高效學習并深刻理解課堂內容實質的關鍵。因此,問題導學模式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包括客觀評價和全面評價。有效的評價能讓學生在一堂具有綜合實踐意義的課堂中明確自己的能力表現以及學習進度,提升學生的課堂感知度以及自我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學生通過課堂反饋與評價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進而有方向與動力進行針對性的改變。實施全面的課堂評價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形成了有效的課堂閉環。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案,學會相關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索和策略研究解決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進而更好地完成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志英.芻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2(13):18-19.
[2]楊芳.問題導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03):50-52.
[3]張玉琳.問題導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19(08):87-88.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