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賈靜雯 張延偉
摘 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通過技術創新改變傳統商業模式,帶動企業間的業務增長、生產效率提升以及運營成本縮減。區塊鏈作為新基建的信息基礎設施之一,是助力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發動機。但是區塊鏈技術尚不能完全融合到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會給企業帶來潛在風險。因此,本文基于系統文獻回顧法,對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風險進行系統的識別分析,以期能夠防范風險的發生,維護經濟穩定、社會穩定,助推企業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風險;系統文獻回顧法
本文索引:王雯雯,賈靜雯,張延偉.<變量 1>[J].中國商論,2023(13):-121.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7(a)--04
數字經濟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發展數字經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數字經濟時代,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時代企業業務運行模式,構建企業數字競爭力,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塊鏈技術賦能,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渠道,助推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2016年10月,《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提到的,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系統架構、是一種使用工作量證明來記錄公共交易歷史的、不依賴信任的交易系統[1]。本文認為區塊鏈將企業看作區塊鏈上的一個節點,使交易數據在鏈上的各企業間公開透明形成一個完整流暢的信息鏈,并且可以實現防篡改以及可溯源,助推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區塊鏈技術正在成為促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新動能。
目前我國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應用場景很豐富,涉及的企業也比較廣泛。但是當前區塊鏈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技術上仍存在許多缺陷,如共識機制、拓展性缺陷、存儲和數據管理、鏈結構,以及監管和治理等研究難題。區塊鏈的運行機制也會帶來一些諸如51%漏洞、私鑰安全、雙重支付、智能合約中的漏洞等風險。同時,陳蕾等(2020)[2]提到區塊鏈技術賦能于實體經濟已是必然,區塊鏈市場參與者的不正當逐利行為可能導致市場失靈和引發市場風險。Malhotra, A.等(2022)[3]總結了公司采用區塊鏈技術創造獨特價值面臨的三個戰略風險,即業務問題、法律問題和技術問題。區塊鏈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在融合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風險。本文對2010—2022年國內外公開發表的企業在運用區塊鏈進行數字化過程中有關風險分析的文獻,應用系統文獻回顧方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進行一次科學而系統的梳理,對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1 系統文獻回顧分析
系統文獻回顧法旨在獲取所有證據來解決特定主題的特定研究問題,并涉及對文獻和合格研究的批評性評估的可重復和徹底的搜索,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客觀性、清晰性、嚴謹性、公開性等特點。系統文獻回顧法具有使用學術方法研究相關問題、收集比較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運用科學方法提供更多數據的優點,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文獻綜述的缺點,得到更加嚴格而客觀的結論。
本文使用“研究問題-關鍵詞-同義詞-布爾操作”制定搜索字符串,對企業助力區塊鏈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系統性回顧。根據研究問題“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風險”,關鍵詞的設定為 “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區塊鏈風險”“區塊鏈賦能風險”“區塊鏈應用風險”“數字化風險”“企業運用區塊鏈數字化風險”。沿用“布爾和短語”搜索模型,搜索“數字化風險”or“區塊鏈賦能風險”or“區塊鏈應用風險”or“企業利用區塊鏈數字化風險”。通過文獻檢索,初步與本研究問題相關的文獻,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篩選,要求篩選得到的文獻能夠回答相關研究問題,而且必須符合高質量論文的衡量標準。首次得到中國知網154篇中文文獻,包括148篇核心期刊、86篇CSSCI期刊以及2篇EI(2)期刊文章。排除53篇無關主題的文章,最終得到101篇中文文獻。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標準是研究方向為商業經濟(Business Economics)且影響因子大于7的一區期刊文獻。初次檢索得128篇文獻。通過研讀文獻標題和摘要,排除38篇和主題無關的文章,最后得到90篇英文文獻。
國外部分學者對不同領域區塊鏈的應用風險進行了系統回顧。Casino, F等(2019)[4]系統的回顧了跨多個領域的基于區塊鏈的應用進程的文獻,并指出了區塊鏈技術在不同部門和行業應用中的風險,如延遲和延展性問題、高耗能和高存儲需求、量子彈性、硬互操作性問題阻礙標準化、數據管理以及隱私和安全問題等。Andoni等(2019)[5]對能源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和舉措進行系統評述,確定了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解決能源進程問題需要克服的挑戰和市場障礙及該技術的潛在缺點。Lombardi等(2020)[6]和Jayasuriya等(2020)[7]對區塊鏈技術在審計中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文獻綜述,指出區塊鏈中的匿名性可能被用于犯罪活動,將負面社會動態編碼到智能合約中的現象可能會持續存在,區塊鏈中個人身份信息的透明性可能會使個人處于危險之中。Wang等(2019)[8]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供應鏈的學術和實踐文獻進行了系統回顧,指出區塊鏈技術是如何破壞現有的供應鏈規定的,討論了區塊鏈帶來的潛在社會和經濟影響。
國內學者較多的研究區塊鏈技術賦能于某一領域的風險。李勇建等(2021)[9]總結出區塊鏈的應用風險:涉及缺乏效率的多方協作、信息附著的鏈條長而且存在信任缺乏、數據具有被篡改風險且去中心化無法完全實現監管。吳維錠(2021)[10]研究區塊鏈技術賦能公司治理,可以實現提升公司透明度及信譽、降低尋求代理的成本、治理水平,同時提出賦能公司治理時也會存在來自區塊鏈平臺提供者、各參鏈節點、私有鏈和黑客四方面的風險。夏詩園(2018)[11]分析了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相比傳統金融的優勢,并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進行探討。浦東平等(2018)[12]指出區塊鏈技術可以較好的應對電商領域的商家信息不透明、交易信息不安全及平臺公信力不足等難點,實現互聯互通的信息價值鏈優化電子商務運行流程及運營架構。但同時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子商務領域也面臨著技術風險、資源風險以及法律風險。
本文通過系統文獻回顧法,對區塊鏈技術與企業數字化轉型融合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
2 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風險
區塊鏈技術有去中心化、無法篡改、全網共享信息等優勢,但仍處于發展之中,并不完美,還有很多技術和結構的缺陷。區塊鏈與企業數字化融合過程中,上鏈企業數據的可得性和真實性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源泉。區塊鏈可以保證單方數據入鏈,多重安全機制保障數據安全、防篡改作用,但對上鏈前數據并沒有監管的作用[13-15],而且加密算法和協議或者分布式系統、設備或軟件存在技術漏洞[16-18],一旦被入侵直接對鏈上企業的管理、營銷、整體效率等都產生嚴重影響,整個鏈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區塊鏈技術并不能完全整合到既有經濟環境之中,而且會產生一些潛在的風險。
2.1 數據質量風險
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特征是“企業數據上鏈”,數據層只是區塊鏈中進行數據存儲的底層架構,并不是進行數據監管的手段,它的價值可以保障鏈上各節點數據保持一致性。如果某些企業在區塊鏈中某個節點上傳了虛假數據,那么提供的數據上鏈后經認可、達成共識,虛假數據也就變成了“真數據”。分類賬本數據會因為上鏈前真實性缺乏保證的原始數據或者提供的虛假、信息質量較低的數據而受到損害,會造成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制約區塊鏈信息共享及應用的效果,打破建立與穩固信任機制,阻礙公開、透明、誠信環境的維持,給鏈上各節點企業帶來風險。
2.2 智能合約使用風險
企業應用區塊鏈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各項業務流程可以被編碼到智能合約中,區塊鏈允許涉及的有限節點來執行共識,所以上鏈企業間合約的執行可以由用戶同意的一組節點執行并達成共識。企業在執行共識機制時可能出現時間不一致和偏差問題,就會造成合約內容和執行出現偏差,使得企業的業務執行過程受阻。同時,智能契約編程導致的漏洞,編程語言和工具鏈導致的漏洞,以及區塊鏈平臺設計和實現導致的漏洞,這些漏洞也會引發風險。在區塊鏈系統,鏈上各企業都可獲得部署在鏈上的智能合約的代碼,合約中的安全漏洞有可能被利用而造成損失。
2.3 降低企業效率
企業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過程是非常耗能的,因為區塊鏈中的許多節點其實是不必重復計算的,否則會拖慢整個系統的運行速度。計算節點過程中技術成本高,可能還會降低企業運行效率。同時,作為分布式的記賬數據庫,區塊鏈系統具有無限延伸的可能,企業數字化過程需要其合作企業參與到智能合約中,所以區塊鏈會不斷容納新用戶,所有的交易參與者共同監督維護鏈上記錄的各節點數據,但是區塊鏈的儲存尚無法承載如此大規模的上鏈企業,系統壓力和帶寬占用將會耗費極大空間,造成運行成本的增加。同時隨著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必然會導致在處理復雜任務執行及多場景應用時交易速度變慢,從而降低企業利用區塊鏈進行交易的效率,可能造成交易風險,使交易失敗。
2.4 市場風險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征,容易導致系統內部位于不同節點的企業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激烈的競爭,有可能走入“囚徒困境”,從而造成過大內耗、削減效率的不良后果。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過程中不正當的逐利行為可能導致市場失靈或引發市場風險。
2.5 技術風險
區塊鏈技術缺乏全球和區域一致的技術標準以及基本的、通用的協議,阻礙了區塊鏈技術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融合。市場中的每個企業都有單獨的共享數據庫,同時我國有很多區塊鏈平臺,但是不同區塊鏈之間無法實現兼容,而且企業之間數據不互通,這就形成了數據孤島,無法實現信息的互通與共享。目前,區塊鏈技術領域仍呈現法律真空狀態,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的建立上仍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標準和系統規范。區塊鏈賦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平臺建立和運營以及應用區塊鏈等底層技術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未來企業可能陷入維權困境。企業對區塊鏈技術賦能難題的解決方案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打破了傳統的對企業進行監管的行業限制,使得風險可以實現跨行業、跨區域以及跨市場傳染,加大了對企業市場行為的監管難度,一些企業可能會冒風險繞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交易監管從事交易活動,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性。
2.6 隱私泄露
企業在應用區塊鏈技術時,通過區塊鏈平臺實現了交易賬本公開以及信息共享,鏈上企業都被授予訪問交易賬本的權限。但是對企業來說,重要的交易信息數據是需要保密的,這就與區塊鏈的公開透明性產生了沖突。區塊鏈技術在增加透明度的同時,也會增加企業向競爭對手的暴露程度,從而冒著內部重要機密、業務細節、知識產權等的泄露風險。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保護隱私成為一項挑戰。上鏈企業為了維護自己的隱私可以建立私有區塊鏈,但企業對去中心化目的要求達不到,也不能滿足企業的數字化交易。
2.7 企業數字化配套體系尚不完善
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對區塊鏈技術應該如何運作、相關的商業模式可以遵循什么、未來的市場潛力還處于不確定狀態,因此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需要完善區塊鏈搭建基礎設施。另外,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加大研發投入、人才儲備,還要全面升級各生產環節基礎設施,特別是中小企業存在成本顧慮。而且,中小企業規模有限、區塊鏈中的區塊大小限制,不能有效對上鏈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對平臺性能和有效利用存在限制,這也是阻礙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因素。
2.8 認知風險
區塊鏈技術的進入門檻較高, 企業對區塊鏈技術正確認知和接受的程度相對較低,企業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化存在一定的認知風險。區塊鏈技術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改變企業商業模式,但數字化過程中存在技術整合成本高昂、業務協同難、數字化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等難題,很難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直接收益。企業對區塊鏈應用發展的戰略規劃不清晰,對企業如何以及能否盈利缺乏認識,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企業上鏈的決策,阻礙了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3 區塊鏈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風險對策
3.1 加強上鏈數據的治理
數字化時代,數據治理水平,關系到企業的生存發展。企業的數據直接影響企業應用區塊鏈技術產生的經濟價值。根據企業的上鏈意愿,其中有意愿上鏈的企業中,要衡量各企業之間的利益是否一致,彼此間是否信任。企業可以通過建立內部業務數據與區塊鏈系統的關聯,實現數據自動、準確、實時上傳,減少人工參與對數據真實性的影響,還應倡導行業自律和自我規制,企業個體在自愿上鏈的基礎之上,應當主動提供優質數據,企業間要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進行相互監督。當然以上都需要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行,同時需要政府進行協調和激勵。
3.2 加快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標準的制定
國內部分行業正在加快制定特定的行業區塊鏈應用標準,例如《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JR/T 0184-2020)。相關部門要加快制定科學明確的標準體系,持續完善和管理區塊鏈技術在各個行業領域的規范應用,制定區塊鏈賦能行業應用的基礎標準,從而使區塊鏈技術在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參與推動制定國際區塊鏈行業應用的標準協議,如中國代表團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委員會”(ISO / TC 307)上提議并推動立項了區塊鏈測試標準研究項目。
3.3 提高企業對區塊鏈運用的認知
企業要建立數字化轉型智囊團,鼓勵年輕人進入,并參與數字化轉型決策,因為職位較低的年輕人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上鏈意愿。區塊鏈技術的復雜性決定了培養區塊鏈專業技術人才的必要性,國家要推動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高校開設區塊鏈專業課程,培養具有區塊鏈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數字化專業型人才。企業管理者也應投入資源研究重要的區塊鏈應用,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研發部門,以期形成區塊鏈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使區塊鏈技術更好融入企業并促進企業數字化的轉型發展,獲得競爭優勢。
4 結語
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應用場景已經非常豐富,同時受到了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區塊鏈技術還處于發展和完善階段,技術上尚不成熟,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化轉型,兩者在發展融合過程中的風險需要關注、防范。這樣,區塊鏈技術才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發動機,實現數字強國的目標。
參考文獻
Satoshi Nakamoto S.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https://bitcoin.org/en/bitcoin-paper.2008.
陳蕾, 周艷秋. 區塊鏈發展態勢、安全風險防范與頂層制度設計[J]. 改革,2020(6): 44-57.
Malhotra, A., et al.. Thinking strategically about blockchain adoption and risk mitigation[J]. Business Horizons, 2022(2): 159-171.
Casino, F., et al..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blockchain-based applications: Current status, classification and open issues[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9(36): 55-81.
Andoni, M., et al..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secto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9(100): 143-174.
Lombardi, R., et al.. The disruption of blockchain in auditing -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22 (7): 1534-1565.
劉賜麟. 區塊鏈金融應用現狀及其發展研究[J]. 金融科技時代, 2020, 303(11): 63-67.
Wang, Y. L., et al.. Understand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for future supply chain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9(1): 62-84.
李勇建,陳婷.區塊鏈賦能供應鏈:挑戰、實施路徑與展望[J].南開管理評論, 2021(5): 192-201+212+202-203.
吳維錠. 區塊鏈技術與公司治理的融合:價值、路徑和法律因應[J].證券市場導報, 2021(6): 2-12+32.
夏詩園.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優勢及風險應對[J].當代經濟管理, 2018(11):85-89.
浦東平, 樊重俊, 梁賀君. 基于區塊鏈視角的電商平臺體系構建及應用[J]. 中國流通經濟, 2018(3):44-51.
王超.區塊鏈技術證明的三重限度[J].學習與實踐, 2022(1): 56-66.
李錕. 區塊鏈證據的技術優勢與審查規則[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4):87-95.
林鍵,陳光.區塊鏈在信貸風險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金融, 2020 (22):58-59.
施秦.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貿易領域的應用研究:基于國際貿易全流程視角[J].中國商論,2023(1):45-49.
張雋怡.區塊鏈架構下企業資金管理模式的創新與管理[J].中國商論,2022(19):147-149.
孟德州.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算法在期權交易中的應用[J].中國商論,2022(1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