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崔益鴻 黃路路 徐慧
血液透析為慢性腎衰竭終末期患者的重要治療措施,患者透析治療效果與患者治療依從性具有直接相關性[1]。有相關研究表明,尿毒癥患者通常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且若其長期保持此類負性情緒,不僅會給其治療效果造成影響,而且會增加治療中斷率,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2-3]。因此需給予患者有效護理干預以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但臨床常規心理疏導缺乏針對性,干預效果不理想[4]。而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護理干預是根據人體思維情緒及行為模式,將患者人格分為九種類型,根據各人格的優缺點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5]。本研究針對醫院收治的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給予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的護理干預,探討臨床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醫院收治的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118 例。納入條件:年齡為35~60 歲;符合尿毒癥診斷標準;行血液透析治療。排除條件:合并嚴重運動、認知功能障礙;合并視聽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疾病;合并惡性腫瘤。按基本資料組間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9 例。對照組中男32 例,女27例;平均年齡45.72±4.18 歲;病程4~9 年,平均5.98±0.74 年;原發疾病:腎小球腎病29 例,高血壓腎病13 例,糖尿病腎病10 例,其他7 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45.91±4.52 歲;病程4~9 年,平均6.01±0.78 年;原發疾病:腎小球腎病27 例,高血壓腎病14 例,糖尿病腎病12 例,其他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干預,在對患者實施血液透析治療前,對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進行檢測,并在透析時及時發現并處理各急性并發癥,同時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明確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予以常規心理疏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九型人格評估: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與患者溝通,采用情景問答等方式引導患者體驗自身心理傾向,并向患者發放九型人格測定問卷,讓其獨立填寫。護理人員根據問卷測定結果明確患者人格類型。
(2)明確“一點二源”:護理人員根據患者人格分型的優點及缺點,明確其關注點、壓力源和動力源(即“一點二源”),并以其關注點為導向,最終制訂促進其釋放壓力源及激發動力源的適應性干預措施。具體方案見表1。

表1 基于人格分析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心理干預方案
(1)心理狀態: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共9 個維度,共90個條目,每個條目1~5 分,維度得分為各條目均分,評分越低則心理狀態越好[6]。
(2)遵醫行為:采用醫院自制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問卷評估兩組干預前后遵醫行為,共4 個維度,40 個條目,每個條目1~5 分總分,每個維度10~50 分,評分越高則遵醫行為越好[7]。
(3)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評價量表(ESCA)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共4 個維度,43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總分0~172 分,評分越高則自護能力越強[8]。
(4)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血液透析期間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以P<0.05 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降低,但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各維度評分均明顯提升,但觀察組遵醫行為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分)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各維度評分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自護能力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護能力比較(分)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血液透析是尿毒癥患者常用治療措施,其可有效延續患者生命,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與透析方案、用藥依從性、個體飲食等相關。但患者需長期接受治療,疾病折磨及治療費用均給患者帶來較大負擔,因此大部分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多種不良心理情緒,同時隨著患者治療時間的延長可加重不良情緒,最終使其治療依從性降低,對治療造成影響[9-10]。因此如何提升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負性情緒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11]。隨著醫學理念及模式的不斷發展,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的情緒障礙、心理排斥反應等問題日益得到更為清晰的暴露及更多關注,對此類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心理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且已獲醫學界普遍認可。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是將患者人格分為九種類型,并根據患者相應人格的優缺點,制訂針對性干預措施,使患者滿足其真實需求,從而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12]。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尿毒癥血液透析實施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心理狀態評分較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雖然目前血液透析治療技術較為成熟,能夠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其治療周期長、并發癥發生率高、治療負擔沉重等缺點均可使患者產生嚴重心理負擔[13]。本研究觀察組通過將患者人格分為九種類型,其分型極具細化,且完善度較高,護理人員通過各類型患者的表象,觀察其最根本、真實的內心渴望及心理需求,在護理人員對患者客觀存在心理問題及處境進行全面體察后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為其著想,使最終制訂的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更為有效[14]。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遵醫行為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自護能力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其自護能力。在劉艷梅等[15]研究結果中,通過對糖尿病腎病患者實施“一點二源”適應性護理策略,患者治療依從性得到明顯提升,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分析原因主要為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人格分類,實施相應針對性干預,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明確其內心訴求,且護理人員努力構建與患者間的和諧關系,從而緩解其對于治療的恐懼心理,使其產生正性積極情緒,最終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16-17]。此外,該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激發患者治療疾病的積極度,使其能夠充分參與到干預過程中,促進疾病管理能力及自護能力的提升[18]。
本研究中,實施“一點二源”適應性護理策略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楊沛芝等[19]研究結果中,對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基于“一點二源”的適應性護理,患者導管感染、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表明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對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較好作用。分析原因為該干預措施根據患者不同人格分型,注重對患者心理及生理狀況,并可從患者認知、行為等各方面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干預,從而使其盡可能保持穩定、積極情緒,降低由于極端負性情緒而造成的并發癥發生率[20]。此外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干預,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將將人格分型更為細化,并充分利用心理護理工具,利于醫護人員透過護理對象的表象完成對最根本最真實心理渴望及需求的深度洞察,提升為其設身處地著想的程度,最終使干預人員對于心理干預策略的制訂及心理干預措施實施更具有實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人格分型的“一點二源”適應性護理干預應用于尿毒癥血液透析中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及遵醫行為,提高自護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所選樣本量較小,且并未追蹤患者的長期預后,研究結論尚需后期開展合理的大樣本、長期隨訪研究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