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恒 符錦 馬雨 魏軼星 甘焱予 李榜晏
摘要:工業遺產具有歷史、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價值,我國作為工業遺產大國,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情況復雜。自2018年印發《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先后公布5批共194項國家工業遺產,搶救性地保護了一批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紅色基因、見證中國工業發展、傳承工業精神的重要工業遺產。2023年,《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修訂出臺,增加了鼓勵和支持革命老區、老工業城市參與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內容,并重新整合了國家工業遺產認定條件,推動工業遺產分級保護體系發展。陜西省作為國家大型工業建設的重要省份,工業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建設發展需要,部分工業遺產與遺存不得不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簡單的大拆大建不僅是對城市文化肌理的破壞,還是對工業遺產資源價值的浪費。工業建筑在城市發展、規劃和更新中的再利用價值已被諸多理論研究、實踐案例證實。文章通過構建陜西省工業遺產譜系,研究陜西省工業遺產景觀資源價值評價模式,構建評價和診斷體系,開展路徑研究,并探索與工業遺產發展模式的連接,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地講好老工業的故事,為城市發展提供鮮活載體,增強工業時代文化精神感召力,推動工業遺產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工業遺產;風景園林;景觀資源;價值評價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03
1 研究背景
工業遺產指工業文明的遺存,核心物項可分為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兩個部分。我國作為工業遺產大國,工業遺產數量多,項目時間跨度大,遺產保存情況不一,保護與開發利用情況復雜。工業遺產的研究與發展始終體現著多學科協同共進、多領域相融共生的特點。我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具有一定的發展特點,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需要探索適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工業遺產保護模式。
近年來,工業遺產保護研究進入地域性發展階段,我國諸多學者結合城市實際,從城市歷史、發展與規劃出發,探索地域性的工業遺產保護模式。陜西省的工業布局和發展,由于國家戰略的發展與調整,逐漸積淀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復雜的工業遺產[1]。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陸路起點,回望這些飽含滄桑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工業遺產,對其進行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成為傳承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陜西地方發展的重要手段。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工業遺產保護研究起步較早,西方發達國家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相關研究工作[2]。隨后,《下塔吉爾憲章》的發布標志著工業遺產保護研究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重視與認同,國家文物局發布的《無錫建議》則代表著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研究的正式開端[3]。
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工業遺產更新保護與再利用研究按歷史時期劃分,可大致分為萌芽期、探索期、完善期和提升期四個階段[4]。
萌芽期(1950—1967年):1952年,“工業遺產”的概念被提出;1955年,英國關于“工業考古”的概念逐步成形[5]。這一時期可視為后世工業遺產研究的初生階段。
探索期(1968—2002年):隨著西方社會的不斷轉型與發展,各國相繼建立工業考古組織,開始從國家層面開展工業遺產的相關調查。工業遺產研究正式進入廣泛的探索階段[6]。
完善期(2003—2013年):2003年,TICCIH發布《下塔吉爾憲章》,該憲章的發布標志著工業遺產領域的研究正式邁入嶄新階段。之后《都柏林準則》《臺北亞洲工業遺產宣言》等宣言、準則以及研究專著不斷涌現,工業遺產研究及發展進一步完善。
提升期(2014年至今):這一階段的工業遺產研究呈現出主題化與多元化的趨勢,國際的交流合作不斷加強,保護模式逐漸走向多元綜合開發與利用,通過空間置換、功能活化、提升更新等方式,探索并實踐工業遺產保護更新與再利用的當代模式。
2.2 我國研究現狀
我國工業遺產相關研究,按時間階段可劃分為并軌期、發展期和提升期三個階段。
并軌期(2006年及以前):2006年,為解決我國工業遺產保護面臨的諸多問題與發展困境,在無錫召開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會議討論并形成了《無錫建議》草案[7]。同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出臺了《無錫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研究正式與國際并軌。
發展期(2007—2017年):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首次將工業遺產作為新的文化遺產品類納入普查范圍,體現了對工業遺產保護與研究的關注,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研究進入成熟的發展階段。
提升期(2018年至今):2018年11月,工信部頒布《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原則,為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3月,《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修訂出臺,進一步加強國家工業遺產管理。依托前期階段的經驗積累和案例研究,近年我國工業遺產研究在進一步豐富學科理論基礎內涵的過程中,嘗試探索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工業遺產價值評價體系。
3 陜西省工業遺產的譜系構建與景觀資源價值評價
3.1 陜西省工業遺產保護、再生研究新思路探索
工業遺產承載了城市寶貴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其潛在價值對存量階段的城市規劃建設而言,是一筆可觀的財富與重要資源,有助于城市在發展中更好地塑造地方城市特色印象與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與更新再生都需要系統化的思路與梳理。陜西省工業遺產資源豐富,遺產價值可在空間層面景觀化、過程化中體現。通過識別、分析并認定陜西省工業遺產及其重要特征,并運用譜系結構進行框架構建,探索如何識別、提取、表達與利用已經遭到一定損壞乃至拆毀的工業遺產,豐富并構建陜西省工業遺產研究內容與體系,引導工業遺產空間的轉化及利用,探索適合陜西省發展情況的工業遺產保護模式,最終構建景觀資源價值評估模式。
3.2 陜西省工業遺產的譜系構建
工業遺產的譜系構建在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中較少見。本文通過資料整理和實地勘查調研,梳理和摸清陜西省工業遺產的具體情況,從行業構成、工業遺產建設時間、工業遺產類型等方面展開研究。
根據影響工業遺產形態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屬性,將陜西省工業遺產譜系劃分為溯源圖譜、分級圖譜、表型圖譜、基因圖譜、價值圖譜,歸結工業遺產形態,為識別陜西省工業遺產的生態本底、潛在價值提供特征描述與量化分析。
3.2.1 溯源圖譜
溯源圖譜根據工業遺產類型劃分:紡織工業、機械與電子工業、石油工業、建材工業、航空航天工業、水工業和電力工業、化學工業、交通運輸業、食品工業、醫藥工業以及陶瓷工業等。
3.2.2 分級圖譜
分級圖譜包括文物保護級、價值較高、一般等工業遺產。近年來,國家級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工業遺產建筑多有收錄。我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內涵也涉及工業遺產的內容。
3.2.3 表型圖譜
工業遺產可直觀感受,如企業區位、廠區廠房、交通路網、生產設備、生活基礎設施等。此類型圖譜能體現出建筑外觀、建筑風格、建造技術、觀賞程度及實用功能,使工業遺產更具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真實性。
3.2.4 基因圖譜
歷史基因(顯性基因):工業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事件和工業精神構成了一個個鮮活的工業遺產,是其最明顯的基因。
藝術基因(顯性基因):不同時期的工業建筑呈現出不同風格的工業美學,同時,工業獨有的巨大建筑體量也為工業遺產帶來了獨特的藝術張力。廠房、礦區、車間等不同功能的工業構筑物在空間尺度上的重新排列組合,為工業遺產的保護更新與再利用帶來了相應的藝術基因。
科技基因(顯性基因):與工業相關的管理與科研場所等物質遺存,以及生產工藝、企業規章制度等非物質遺存,共同形成了工業遺產的科技基因。
社會經濟基因(隱性基因):工業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社會整體的進步水平,對城市空間的整體布局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人們的記憶與地脈相連接,一并融入情感價值,賦予工業遺產全新的社會經濟價值。
3.2.5 價值圖譜
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過程中,要挖掘歷史、產業、紅色文化、地域價值,進而探尋符合現代消費者心理的體驗、欣賞、沉浸、科教等價值。
3.3 陜西省工業遺產景觀資源評價和診斷體系及路徑研究
通過構建工業遺產譜系,研究陜西省工業遺產景觀資源價值評價模式。構建評價和診斷體系,開展路徑研究,并探索如何與工業遺產發展模式連接。
3.3.1 評價和診斷體系
通過構建陜西省工業遺產的景觀資源價值評價體系,診斷、識別工業遺產的景觀資源價值。通過因子提取,確定影響工業遺產景觀價值的規模因子、等級因子以及功能因子;采用權重賦值與層次分析方法進行綜合評價,開展規模評價、主體評價、價值評價等;識別工業遺產景觀價值的唯一性、完整性與真實性,構建一套完整的陜西省工業遺產景觀資源價值評價模式。
3.3.2 景觀資源價值評價路徑
結合長板短板理論、激活再生理論等理論,對陜西省工業遺產的景觀資源價值評價進行多元化的探索,以期求得目標工業遺產景觀資源價值評價的最優路徑,最大限度地保護、開發、利用陜西省工業遺產。
3.3.3 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多元路徑
在診斷識別與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探索陜西省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多元路徑,并將其歸納為四大開發模式,進行工業遺產的保護、更新與再利用。
遺址公園模式:工業遺址地經過保護性再造后,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兼具文化學習與旅游休閑的景觀價值,可以豐富城市意象。
博物館、展覽館模式:對場地內保存較好、時代風格顯著、具有工業文化記憶的建筑遺存進行博物館、展覽館模式的更新利用,使工業文化與記憶得到有效激活,建立起文化認同。
工業旅游區模式:針對場地面積較大、配套設施較少且距離現居住區較近的工業廠區,建設功能完善且有獨特IP風格的旅游區,與當地經濟、產業協同發展。
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模式:改造工業廠區時,采用整體環境規劃、功能置換等方式,連點成片,嵌入原有城市肌理,充分發揮其潛在的資源價值,使之成為區域文化地標。
4 結語
陜西省工業遺產的譜系識別構建為工業遺產形態特征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和方法,對實現工業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通過構建陜西省工業遺產的譜系,為研究其景觀資源價值評價、識別與開發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學術基礎。采用綜合分析、權重賦值、層次分析等方法,對景觀資源價值進行評價,梳理總結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多元路徑,最終提出并構建陜西省工業遺產景觀資源評價和診斷體系及路徑,從而識別陜西省工業遺產景觀資源價值,發展工業文化,提升陜西省工業文化軟實力與工業精神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洋,張鈺曌,劉怡.中國工業遺產史錄·陜西卷[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1:209-220.
[2] 葉瀛舟,厲雙燕.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經驗及其借鑒[J].上海城市規劃,2007(3):50-53.
[3] 闕維民.國際工業遺產的保護與管理[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523-534.
[4] 陳翠容,蔡云楠.基于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的國外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研究進展[J].工業建筑,2022,52(5):34-41.
[5] 胡建新,劉伯英.英國工業遺產保護和工業遺產旅游概述[C]//2008中國工業建筑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8:212-229.
[6] 陳翠容,蔡云楠.國外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研究進展:基于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J/OL].工業建筑,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7KZgOHcya8p9WkKFYV5i-rZzSHyh34iauHTrrAPl3rpql5vykS9ATB&uniplatform=NZKPT,2023-05-12.
[7] 高迎進,肖明珊.利用策略、價值內核與發展要義:國內外工業遺產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6):94-108,153-154.
作者簡介:李子恒(1998—),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遺產保護與再利用。
符錦(1989—),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
向:風景園林規劃。
馬雨(1998—),女,陜西榆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歷史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魏軼星(1998—),女,甘肅慶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城市文化遺產保護。
甘焱予(2000—),女,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風景園林遺產保護。
李榜晏(1973—),男,陜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工業遺產保護更新與區域可持續景觀。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生態評價的黃土丘陵區雨水景觀系統及其適應性設計方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5137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