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鄭茗蕊 戰秉政 李勝煒 戴書萌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如何將這些傳統文化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大眾,是當下我國文化傳播面臨的一大挑戰?,F代電影技術以獨特的視聽語言和藝術表現形式,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文章通過闡述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歷程和特性,凸顯其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優勢。同時,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及其在全球傳播中遇到的挑戰。通過實例分析發現,現代電影技術不僅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出來,而且能夠以觀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例如,電影特效技術可以使中國的傳統場景和故事在大銀幕上得以生動再現,電影剪輯手法可以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節奏和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音效可以將中國傳統音樂和戲曲藝術傳遞給全球觀眾。盡管現代電影技術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必須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如何在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應用現代電影技術進行創新表達,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诖耍恼峦ㄟ^理論闡述和實例分析,對現代電影技術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應用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以期為影視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向。
關鍵詞:現代電影技術;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J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電影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媒介,正在塑造人們對各種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本研究旨在為電影制作者提供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新視角,同時希望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活動提供借鑒和啟示。
1 現代電影技術的概念及發展歷程
1.1 現代電影技術的定義
在電影學語境下,現代電影技術被理解為一個包含各種復雜組件的系統[1],這些組件旨在從拍攝到后期制作,最后到放映,全方位優化和提升電影制作與傳播效果。這個系統的核心是一系列技術支撐,如高清攝像、無人機拍攝、非線性編輯、數字合成等,其能夠提升電影制作效率,確保其精準性。在觀影環節,數字和3D放映等技術能夠為觀眾提供豐富的視聽體驗,創造新的電影形式??傊?,現代電影技術是一種集多種先進工具和技術為一體的系統,正推動電影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
1.2 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歷程
電影的誕生(1890—1920年):這一時期是電影技術的初創時期,以黑白靜默電影為主。在這一階段,人們發明了攝影機和放映機,探索了電影的基本語法和敘事方式。
技術演進與電影的聲音化(1920—1940年):在這一時期,電影開始加入聲音,成為“有聲電影”。同期,電影技術在拍攝、編輯、放映等方面也取得顯著進步。
彩色電影與寬屏格式(1950—1960年):彩色電影成為主流,寬屏格式開始流行,為電影帶來了更豐富的視覺效果。
數字化時代的開端(1970—1980年):數字技術開始滲透到電影制作過程中,尤其在特效和音效處理方面應用廣泛。電腦生成圖像開始應用于電影,如1977年的《星球大戰》。
全面數字化時代(1990年至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成為電影制作的核心。非線性編輯、數字特效、數字音效、3D技術等廣泛應用。例如,《阿凡達》就運用了3D技術和CGI技術。
2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與傳播方式
2.1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與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歷史連續性強、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沉淀與演變,涵蓋了哲學、道德、藝術、習俗、科學等眾多領域,深刻影響著中華兒女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這一文化體系的特點包括:強調歷史連續性,即無論是道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都在歷史長河中融合、演變和發展;倡導和諧共生,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堅持社會人文主義,尊重個體的尊嚴和價值,追求社會公正和公平;強調實用主義,重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這些特點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獨樹一幟[2],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獨特的視角。
2.2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及面臨的挑戰
從電影學的角度觀察,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以及數字化平臺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主要途徑[3]。電影和電視劇以其生動具象的敘事形式,現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有效載體[4]。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最顯著的問題就是文化差異和誤解。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和復雜性,往往使外國民眾難以理解其深層內涵[5]。
2.3 媒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角色
電影和電視劇作為視覺敘事的藝術形式,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6-7]。其獨特性在于,通過視聽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塑造世界,進而展現并傳播某一文化所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例如,中國的武俠片、歷史劇成功地將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理念和歷史故事傳遞給了全世界的觀眾[8]。
3 現代電影技術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應用
3.1 應用實例
在電影發展進程中,現代技術無疑增強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以下以幾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為例,從專業角度深入分析現代電影技術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應用。
電影《英雄》(見圖1)運用了數字化特效和視覺符號化的策略,使中國武術和傳統美學以高度視覺化的方式得以呈現。例如,在“琴劍合璧”這場戲中,導演張藝謀運用慢動作特效和曲線運動路徑的拍攝手法,將劍和箭的軌跡以線條的形式展現出來,再結合琴聲的節奏,形成了視覺與聽覺的交互體驗,從而讓觀眾在感受武術招數的剛勁與華麗的同時,也理解了中國傳統“以柔克剛”的武術哲學[9]。
《大魚海棠》(見圖2)這部原創動畫電影中所運用的數字動畫技術,賦予了中國神話傳說生動活潑的形象[10]。電影在傳統水墨畫風基礎上,結合現代動畫技術,如流體動力學模擬,展示出流水、飄雪等自然現象的唯美畫面,這種對自然的崇敬和尊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技術的應用使中國的神話傳說以極具感染力和美感的方式呈現,深深打動了觀眾。
電影《長城》(見圖3)中,導演張藝謀運用了現代CGI技術,建立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數字化模型,使長城的宏大與壯麗得以近乎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例如在影片中,一座座長城烽火臺的點燃,借助CG特效營造出壯觀的場面,以此展現長城的軍事防御功能,同時象征著中國人民的團結精神,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2 現代電影技術應用的影響和效果
現代電影技術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應用一方面增強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的視覺沖擊力,如CGI、3D等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使古代中國的風光和戰斗場面栩栩如生;另一方面,增強了電影敘事的表現性,如非線性編輯等手法可以更深層次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和歷史傳說,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4 現代電影技術應用面臨的挑戰及策略
現代電影技術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產生了顯著影響,如何在充分利用現代電影技術的同時,尊重并準確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前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11]。現代電影技術使電影制作在追求視覺沖擊力和敘事新穎性時,忽視了對傳統文化本質的忠實呈現。電影制作人要時刻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敬畏,避免將其作為簡單的視覺元素或敘事工具。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電影不僅是視聽藝術,也是文化的承載者[12]。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在電影中準確、深入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從而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夠理解和欣賞中國的傳統文化。由于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13],外國觀眾可能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和深層含義產生誤解,電影制作人需要在電影中加入一些文化的解釋和注釋,幫助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這不僅要求電影制作人擁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也要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便在電影中妥善處理可能出現的文化沖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此外,新的電影技術層出不窮,觀眾的品位也在不斷變化[14]。這就要求電影制作人持續學習,掌握新的技術,同時關注觀眾的需求。電影是觀眾的藝術,滿足觀眾的需求是電影制作的首要目標[15]。因此,制作人要在全球視野下準確把握和滿足全球觀眾的需求,使他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能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5 結語
現代電影技術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科技給電影制作和傳播帶來了巨大便利,但如何恰當、有效地借助這些工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電影制作人需要審慎對待所使用的每一項技術,確保在使用新工具的同時,尊重并準確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促進多元文化交流,進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參考文獻:
[1] 魏李梅,李萌羽.傳統文化視域下文學的電影化傳播策略研究[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3):83-87.
[2] 帥克.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電影的影響探尋[J].戲劇之家,2023(14):196-198.
[3] 崔睿.數字技術浪潮沖擊下的電影教育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21-23.
[4] 王勁松,唐俊.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看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J].電影評介,2023(2):87-90.
[5] 高小健.傳統與現代:中國電影的文化歸屬[J].電影評介,2022(Z1):1-7.
[6] 趙麗.以電影佳作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N].中國電影報,2022-09-07(002).
[7] 李平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電影國際傳播[J].電影文學,2022(17):24-27.
[8] 尹曉麗.儒家文化傳統與中國電影民族品性的構成[D].上海:復旦大學,2007.
[9] 鄭冰倩,曹婧,李琳婧.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電影場景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22(16):152-154.
[10] 許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分析:以《大魚海棠》為例[J].明日風尚,2022(10):45-48.
[11] 王東榕.淺談傳統文化元素在國產動畫電影中的設計與應用[J].大眾文藝,2022(9):86-88.
[12] 鄧肯,劉莉.繼承·共鳴·共榮:從傳統文化視角回望高票房中國電影[J].傳媒,2021(22):56-58.
[13] 席格.傳統文化精神的電影影像轉化與重構[J].新聞愛好者,2012(19):8-9.
[14] 梁昭.觀眾的口味與電影的情味[J].電影新作,1984(4):109-110.
[15] 米建榮,杜玉生.在電影中回歸中國傳統文化[J].電影文學,2009(22):6,54.
作者簡介:楚辭(2002—),女,安徽淮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鄭茗蕊(2002—),女,遼寧沈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動畫專業創作。
戰秉政(2002—),男,遼寧大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李勝煒(2002—),女,遼寧阜新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生物科學。
戴書萌(1993—),女,遼寧蓋州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