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凝聚了中國燦爛的文化,是文人墨客吐露情懷的文學載體,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傳統的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內容枯燥、學習氛圍不濃等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群文閱讀理念進入一線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其為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群文閱讀適應新課程改革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探究能力、挖掘文本能力的提升需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和閱讀水平。并且,群文閱讀在開闊學生閱讀視野、擴大學生閱讀量、訓練學生閱讀思維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將古詩詞教學與群文閱讀相結合,是目前高中古詩詞教學模式的一大創新。群文閱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課堂中的廣泛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教師在結合群文閱讀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文本選擇不當、形式刻板僵化以及議題較為單一等問題,群文閱讀的不合理運用會造成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興趣降低。基于此,文章探究在正確歸因的基礎上,將群文閱讀與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在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理解的同時,伴隨一系列教學問題。因此,本文分析目前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的優化提供一定的思路。
1 群文閱讀的概念
趙鏡中提出了群文閱讀的概念,他認為教師不應該以單篇文本教學為主要形式,而要開闊文本選擇視野,根據同一個議題選擇多個文本展開教學。2013年,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在《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一文中,對群文閱讀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1]
2 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價值
2.1 提高古詩詞學習興趣
群文閱讀教學下,教師備課時以學生掌握不到位或感興趣的問題為參考。并且有難度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對高中生來說更有趣味。群文閱讀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以合作探究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2.2 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群文閱讀教學下,教師針對某一議題選擇多個文本展開教學,梳理、比較和分析多個文本,有助于學生明晰詩詞中的概念、發現詩詞表達的規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另外,群文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和表達交流也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2]。學生為了使自己的想法被他人理解和認可,需要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在聽取他人觀點時,思維會跟著對方的思維邏輯“跳躍”,學生會有意識地將對方的思維邏輯與自己的對比,逐步提升邏輯思維能力[3]。
2.3 優化教師教學策略
傳統的單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只需要針對某一篇詩詞進行細致講解,而群文閱讀教學下,議題的設定、文本的選擇、對學生的及時引導、課堂秩序的維護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教師要在多個文本之間自如切換,深度挖掘每一篇文本內容,這需要教師在備課上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2.4 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擔任設計者、引導者,適時地指導學生。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探究,共同商定議題,根據議題選擇文本,集思廣益,深入研討。這樣的課堂集體構建營造了濃郁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4]。
3 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議題單一,缺乏新穎性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備課時就將議題設定好,把控好課堂時間,但難免會出現難度不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等問題。議題設置過于簡單,會消磨學生的學習興趣;議題設置過于復雜,又會使學生感到吃力,導致其積極性下降。此外,教師設置的議題并沒有擺脫教材內容的束縛,缺乏一定的拓展。
3.2 教學方式刻板,缺乏靈活性
高中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仍然采取傳統模式,從“知人論世”、詩歌主旨和情感幾個角度分析。在新理念下,一線教師需要反復開展課堂教學來領悟群文閱讀法。許多教師認為群文閱讀就是幾篇文章的簡單疊加,只進行簡單的比較閱讀,忽視了這些文本之間的關聯,見效甚微。
3.3 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課堂氛圍缺失
雖然目前各個地區的學校正在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但是仍然以講授法為主,教師講、學生聽。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及教學目標達成度等因素,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得不到充分開展。在課堂討論中,有些自律性較差的學生會趁機討論其他話題。同時,許多新手教師只將重心放在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等問題上。這樣的課堂討論流于形式,勢必會導致課堂氛圍缺失[5]。
3.4 缺乏評價標準,教學評價不完善
教師課堂評價以口頭評價為主,評語較為簡潔。教師為了快速方便,一般使用“好”“不錯”“稍顯不足”等評語,學生不能獲得有效反饋,不利于學生及時自我反思。此外,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生生互評、學生自我評價等應用較少。有些教師會邀請其他學生來點評,但是未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種種問題都反映出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6]。
4 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4.1 多角度考慮議題,增強新穎性
議題就是一組選文中包含的話題,可以只選定一個議題,也可以選定多個議題,其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好的議題對群文閱讀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群文閱讀的議題是基于對文本的深度挖掘,既要符合語文學習的情景,又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性質[7]。
4.1.1 根據作者確定議題
學習古詩詞需要“知人論世”,通過作者的生平介紹或者仕途經歷來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以杜甫和蘇軾為例。
杜甫的詩歌風格以憂國憂民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末期,在山河破碎、社會動蕩的社會背景下,詩人是一個道路坎坷的形象。因此,可以從作者的人生歷程角度展開。以《望岳》《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文本展開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結合作品創作背景和內容研究杜甫詩歌的特點[8]。
蘇軾年少高中進士,仕途一路暢通,寫下《江城子·密州出獵》;后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烏臺詩案”后被貶去黃州時寫下《記承天寺夜游》;經歷多次重用、被貶,直到宋徽宗時期,他才遇赦北歸。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品中,可以了解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使人物形象更立體。
4.1.2 根據詩歌題材確定議題
高中古詩詞常見的題材有愛國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等[9],本文以中學接觸較多的山水田園詩為例展開簡單討論。
山水田園詩分為山水詩和田園詩,田園詩派以東晉陶淵明為代表,山水詩派以南朝謝靈運為代表。詩人們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田園牧歌式的詩歌風格,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園詩有幾個關鍵。第一,意象。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王維《鳥鳴澗》中的“桂花、春山、明月、山鳥”等。從詩歌的具體意象中,可以得出時間、季節、地點等相關信息。第二,情感。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情感大體分為兩類。一是單純熱愛祖國山水或田園景色,表達對自然景色的喜愛。二是因為仕途不順而把注意力轉移到自然景色上,這類作者的情感表達中除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外,更突出的是對官場的憤懣或對自己仕途不順的傷感。如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一句,詩人用禪院的鐘聲表達了自己想要歸隱山林的心愿。作者仕途失意,從而寄情山水,詩歌隱含詩人內心的失意、惆悵之情[10]。
4.1.3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議題
以“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詩經》《蜀道難》《蝶戀花》等詩歌,這些古詩詞語句優美,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可以作為審美類議題的文本。
4.2 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學校可以邀請一些專家來舉辦講座,或邀請其他學校群文閱讀實踐比較好的優秀教師來分享經驗,開展經驗交流,共同研究探討方案。另外,開展課堂模擬活動或舉辦教師群文閱讀教學比賽,邀請本校或其他學校的優秀語文教師來聽課并點評[11]。
4.3 師生合作建構,活躍課堂氛圍
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鼓勵各學習小組互相學習、互相傾聽與互相督促。同時,注重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12]。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在教學過程中生成多維交織的開放語境,使群文閱讀教學產生單篇閱讀教學難以達到的跨文本、跨時空、自組織的視野融合,延展學生廣闊深邃的思想
格局[13]。
例如,在教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首先可以鼓勵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嘗試朗讀詩歌,讀出詩人豪邁的個性;其次,讓鑒賞能力較好的學生翻譯詩詞大意并賞析詩歌藝術特色;最后,安排語文核心素養較高的學生分析作品主旨,從這幾個方面完整地解讀文本。學生經過熱烈討論,結合背景,聯想詩人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不幸,同時又能感受到詩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4.4 完善評價體系,適時檢測效果
教師反饋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為主,教師需要對議題的確定、文本的選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探究給出形成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閱讀量等方面,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生生互評,教師評價與師師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14]。
4.5 創新教學模式,擴大群文閱讀范圍
教師應時刻反省自己的教學模式,有效對比教學,把握詩詞的異同點。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和問答的方式學習,把握詩詞內涵,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15]。
例如,在教授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時,可以選擇同時期蘇軾所作的其他詩詞,探究詩人在同一時期復雜的情感和態度。
語文教育倡導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要逐步拓展群文閱讀教學內容,將實際生活中的知識與課堂教學相貫通,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領悟詩詞中蘊含的時代價值,構建貼近實際的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課堂。
5 結語
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運用,需要教師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在多個文本間自如轉換。同時,教師需要在多個文本之間明確側重點,制定詳略得當的教學任務。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理解力和興趣度,整體把握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進度和效率。
同時,學生在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時,需要主動思考,總結適合自己的古詩詞群文閱讀學習方法,并主動與同學、教師進行討論交流分享。群文閱讀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將以往所學的古詩詞牢記于心,還要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作者及作品,在多個文本之間的切換對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合理有效的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持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趙鏡中.從“教課文”到“教閱讀”[J].小學語文教師,2010(5):16-18.
[2] 渾曉雅.群文閱讀法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3] 李瑤.淺談群文閱讀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路徑[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4):8-9.
[4] 虞麗敏.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作文,2023(12):41-42.
[5] 王杰.部編本初中語文新聞群文閱讀教學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0.
[6] 王爽.縣域內城鄉教師聯動教研實踐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7] 廖柔靜,邱茂竹.高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運用的優化策略[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104-106.
[8] 王敏.群文閱讀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21(12):101-102.
[9] 徐開榜.高中語文現代詩歌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都勻: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21.
[10] 王小連.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文學教育,2022(9):84-86.
[11] 趙玥.群文閱讀教學法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
[12] 陳燕.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探微[J].作家天地,2022(6):107-109.
[13] 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14] 姚冬陽.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5] 潘曉琴.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效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22(7):11-13.
作者簡介:仇雨霏(1997—),女,江蘇泰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