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融合為教育從業者開拓了全新的教育管理視角,數字化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模式的出現,推動著山東美術教育不斷革新。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對提高專業化程度、培養優秀專業人才、傳承與發展山東美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研究媒介融合語境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意義、原則、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以“互聯網+美術”為例,依托互聯網這個巨大的資源庫,充分發揮新媒介優勢,建設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整合山東歷史沿革中的美術類期刊論文、美術作品、教學與研討等音像資料、地域性民間美術文化,實現美術教學資源的互通共享。由此,既可以整合山東美術資源,又能夠為學者研究山東特色美術提供平臺。針對當前存在的專業資源不足、互動性不強、建設特色不明顯、管理不完善以及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文章提出要整合現有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的資源庫,強化資源庫之間、數字資源和使用需求之間的雙向互動。此外,還要加強山東各地博物館、文化館、民間美術團體以及高校專業隊伍的建設,包括對相關專業人員、圖書管理專業人員、系統運營維護人員等的培訓與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從而確保資源的質量,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
關鍵詞:媒介融合;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03
“媒介融合”概念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納齊森(Andrew Nachison)將媒介融合看作媒介之間的合作,是一種“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1]。當代學術語境中美術的“媒介融合”,一是指美術內容的融合,如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融合組成的數據庫;二是指推廣渠道的融合,即將互聯網、書刊、廣播、電視等整合為一個統一有序的美術類多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在此背景下,將美術信息集中到一個媒體平臺中加以管理和教學應用,稱為“美術教學資源庫”。
國內外對整體藝術資源的研究較多,而對區域性藝術資源如山東美術資源的研究較少。“山東美術”是指發生在“山東”這一空間中的藝術現象和藝術實踐[2],但作為傳統藝術的“山東美術”并不完全等同于地理意義上的“山東的美術”,從某種意義來說,山東美術最初的基本形態是由山東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環境所構建的,有很大的可延展邊界,與其特征、歷史變遷息息相關。山東美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關于山東美術的特色研究較少,主要著作有三部:一是譚源材于1992年主編的《山東藝術發展研究》;二是李宗瑋、鞏緒發于2006年主編的《山東當代書畫藝術》;三是朱銘、尹毅、陳國立主編的《山東美術全書》。此外,孔新苗等人也對山東美術特色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總之,山東美術以不同的形式散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中,至今熠熠生輝。
1 媒介融合語境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意義
1.1 傳承與發展山東美術是媒介融合下的必然趨勢
21世紀以來,我國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切實推動了美術的繁榮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引導、宣傳推廣的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推動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態”[3]。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豐富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展現山東美術的特色魅力、發揮其美術傳播力,必須大膽探索實踐,將傳統的山東美術與新的媒介相結合,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資源庫。
1.2 新媒介的巨大優勢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革新,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為教育從業者開拓了全新的教育管理視角。數字電視、APP等新媒介擁有更加豐富便捷的使用方式、良好的互動性能。構建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可以智能化收集山東美術類期刊論文、美術教學與研討視頻、美術作品等,實現美術教學資源的互通共享。
1.3 山東美術與新媒介融合引發的“化學反應”
在“互聯網+教學”的模式下,搭建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有利于發揮教學的彈性,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教師可以便捷地選取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并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現給學生,面對面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創作。例如,疫情期間,教師和學生依托各類在線教育平臺,采取網絡連線、錄播、直播等方式,實現遠程教學。學生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需求、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資源,實現雙向互動。
2 媒介融合語境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原則
2.1 科學性
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是集成性的知識資源平臺,只有保證其科學性,才能確保該教學資源庫在建成后具有投入使用的基礎價值。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不僅要求具備較多的山東美術歷史資源,還要能反映山東美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2 教學性
建設教學資源庫的首要目的是服務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所以必須堅持教學第一原則,始終圍繞服務教學這一目標進行建設。在資源的選擇、收集以及平臺的設計、架構方面,均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同時,必須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差異性,符合不同年級的教學規律。
2.3 合法性
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作為數字化資源庫,大部分內容是直接或間接引用各地區文藝單位的信息資料,因此必須確保其符合法律法規,對資源出處進行標注。收錄的資源如果涉及知識產權,則須征得所有者的同意,獲得合法使用權后,才能投入使用。
2.4 豐富性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需要從建立信息門戶系統以及建設大數據整合功能模塊、大數據信息服務功能模塊、大數據推送功能模塊展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大體上應包含文字、圖片、視頻、AI等多種形式[4]。教師和學生通過有選擇性地觀看名師的教學視頻,研究學習歷代大師的經典美術作品,理解相應的專業著作,不斷提高藝術素養。
3 媒介融合語境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功能要求
3.1 服務教學
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首先服務于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5]。相關藝術圖片、文學研究、案例素材等的設計、開發和選擇,要結合歷史文化特點、學生學習習慣和教師教學特點,采取更直觀、更形象的形式,以增強趣味性、便捷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3.2 內容豐富
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的服務對象廣泛,要求其必須具備很強的包容性,滿足各個群體的不同需求[6]。同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必須與時俱進。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還必須具備可拓展性,及時更新內容,能夠借由某一知識點,延伸搜索到更多的相關信息。
3.3 檢索便捷
大眾、教師、學生及國內外媒體,對資源的需求存在差異,這就要求資源庫建設充分考量不同群體的差別化需求,針對性地分類處理,設置操作方便、使用快捷的檢索服務功能,保證使用者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源。
4 媒介融合語境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現狀
4.1 專業資源少
目前,山東省內美術資源數字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如綜合教學類資源庫、美術館、博物館、高校資源庫等,美術資源與新媒介的深度融合,一般以網站形式存在。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中真正可用的、可供教學的美術資源并沒有預想中的豐富,并且容易形成“信息孤島”,主要表現為教學資源庫建設、管理和運行等方面缺乏統一的規范,無法實現資源的共享。
4.2 互動性不強
目前,教學資源庫和實際使用需求的互動性不強。現有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往往局限于對相關資源內容的展示,且只是知識內容的簡單復制,甚至很多是重復的、雜亂的,不符合教學需求,缺乏雙向溝通功能。此類教學資源難以運用到課堂教學或自主學習中,無法為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培養提供足夠的支撐,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3 特色不明顯
以往的數字資源只是簡單地將一些地方特色資料數字化,并沒有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分類、組織加工,明晰資料之間的特點和聯系。對于上傳的圖片資料,也缺乏必要的文字說明,對初學者來說難以理解。缺乏把握、甄別、去粗取精的整體過程,不利于教學資源庫的可持續發展。山東具有豐富的傳統藝術形式,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庫要包括特色門類、趣味入門、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虛擬練習等內容,同時應引入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可以循環使用的練習平臺,但目前在此方面還有待資源整合與建設。
4.4 管理不完善
如今,雖然很多學校、地區建立了專業性質的網站,但只是常規性地更新、上傳資源,很容易出現信息錯亂、分類不明等問題,而問題一旦積壓,就會削弱其實用性[7]。因此,需要明確專業教學資源庫建成后的管理與責任分工。要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收集、智能化管理資源,從而推動教學資源庫不斷豐富、完善、高效運行,讓教學資源庫真正服務于教學活動。
5 媒介融合語境下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對策
5.1 充實建設隊伍
必須加強山東各地博物館、文化館、民間美術團體以及高校專業隊伍的建設,包括對多媒體技術相關專業人員、圖書管理專業人員、系統運營維護人員等的培訓與教育。針對建設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應開展專業人員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為平臺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
5.2 整合美術資源
利用智能技術對使用頻次高的數字資源庫進行整合。在引進、更新數字資源時,不必過于追求資源的數量,而應根據教學需求,對資源進行甄別、獲取、選定,以確保資源的質量,這也是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庫的基礎。
5.3 完善平臺建設
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是增強資源的針對性、準確性,實現不同平臺資源共享的前提,也是建設高質量、有特色的教學資源庫的根本保證[8]。建設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首先要統一建設的標準和規范,為使用人員提供高質量的資源信息服務,其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程度會直接影響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在建設過程中,有必要參考、借鑒國內外各類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經驗,更好地推動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
5.4 強化雙向互動
針對平臺與平臺之間互動性不強的問題,應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各類專業教學資源庫之間的鏈接,強化各地區、各機構之間的協作,實現不同專業教學資源庫的資源共享,有效緩解資源浪費的情況,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更好地補足教學資源庫資源不足的短板。同時,在教學方式上推陳出新,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為師生提供功能性強、可操作、可實踐的環境,實現教學資源庫建設和實際使用的雙向互動。
5.5 優化管理制度
針對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的管理,要建立健全現代化管理體系,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需要多元化的管理手段、便捷的功能,以確保人們獲取所需資源。要不斷補足運行短板,及時解決問題,提升教學資源庫的實際運行效果,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要建立定期更新制度,資源的更新是維護教學資源庫建設的重要保證,包括資源的修訂、完善、添加。通過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確保資源的新穎性和準確性,確保資源質量。
6 結語
隨著新媒介與美術教育的融合持續加深,山東美術教學資源庫建設能對這一區域性傳統美術進行有效潤色,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豐富、便捷的信息,既可以整合山東美術資源,又為提煉山東美術特色提供了平臺,實現資源互通共享,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建設局面,有助于推動傳統山東美術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瑾.揚州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
[2] 劉佳帥.空間視域下的地域美術研究:以建國以來的山東美術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2021-03-13.
[4] 陳鑫.交互式電子白板環境下高中語文寫作啟發式教學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
[5] 孫雷,李燕飛,許崇霞.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J].信息與電腦,2015(18):189-190.
[6] 夏軍.藝術院校教學資源庫建設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4):75-77.
[7] 張宏.高等職業藝術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J].中國民族博覽,2019(8):35-36.
[8] 姚曉春,趙雙麗.談美術院校圖書館專題特色數據庫的建設[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9(1):40-42.
作者簡介:李建峰(1977—),女,山東壽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一般項目“山東省美術資源數字化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1CWYJ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