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舞蹈綜藝以各種形式頻頻“出圈”,將大眾的目光吸引到舞蹈領域。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舞蹈綜藝提供了技術支持,豐富了舞蹈綜藝的呈現形式,如《舞蹈風暴II》中的“風暴時刻”充分展現了舞者的表現力、爆發力、感染力,向觀者傳達最本真的內容情感。中國的舞蹈綜藝逐漸探索出了獨特的節目形式與樣態,《舞千年》采取影視劇拍攝手法,在嵌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融合了實景與數字媒體技術,帶來5D沉浸式體驗,創新了舞蹈綜藝的制作模式。中國舞蹈綜藝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一直在尋求轉型與突破,從版權引進及改編到追求內容的原創性與本土化,其在將目光聚焦國內的舞者和舞團的同時,更加注重矩陣傳播與傳播效果的達成。當下,中國的舞蹈綜藝以舞蹈講述中國故事,是對外傳播的重要支點。在“全球人文”的時代,不同舞種傳遞出相似的精神,舞蹈將中華文化翻譯成肢體語言進行對外傳播,也將外國文化用肢體語言本土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大眾看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基于此,文章以《舞蹈風暴II》和《舞千年》為例,研究中國舞蹈綜藝的特色。
關鍵詞:舞蹈綜藝;新媒體技術;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近年來,舞蹈綜藝在各大衛視、視頻APP上屢見不鮮,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然而,舞蹈綜藝并不是這些年才興起的,中國最早可追溯的一檔舞蹈綜藝是1999年央視播出的《舞蹈世界》。在舞蹈綜藝發展的二十多年里,其形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節目屬性、節目模式等方面,從國外版權引進及改編發展為追求原創性和本土性,從力求增強競技性與對抗性轉變為探索劇情式和沉浸式。本文選取近年來的兩檔綜藝《舞蹈風暴II》和《舞千年》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中國舞蹈綜藝的轉型與發展。
1 數據分析:舞蹈綜藝的“破圈”與“出圈”
《舞蹈風暴II》是湖南衛視節目中心推出的青年舞者競技秀節目,播出過半時,豆瓣評分穩定在9.4分,其中五星評價的比例從第一季的68.8%上升至77.6%,播放量破5.2億次。
《舞千年》是B站和河南衛視共同推出的文化劇情舞蹈節目,由5名薦舞官與13支舞團巡游四朝,在諸多舞蹈中選取12支舞編著成《十二風舞志》,以講述蘊于舞蹈之中的華夏故事[1]。《舞千年》播放量破9000萬,以中國經典舞劇《絲路花雨》精選片段為例,其在河南衛視和B站的精彩綻放,不僅刷新了人們對敦煌文化的認知,更成功掀起了關注敦煌藝術的熱潮。
就數據來看,《舞蹈風暴II》播放量遠超《舞千年》,但即便不談《舞蹈風暴I》為《舞蹈風暴II》累積的大量粉絲,單單以播放量數據論優劣,也是淺薄而幼稚的,更應該關注節目的創新之處及傳播效果。從數據及流量來看,兩檔舞蹈綜藝都實現了“破圈”與“出圈”。所謂“破圈”,指的是舞蹈走出專業圈,在更大范圍內形成自己的表述空間和當代形態,即舞蹈藝術主動打破圈層壁壘,實現跨界融合。而所謂“出圈”,則是舞蹈在“破圈”之后在大眾中獲得的廣泛認可與共鳴。
2 技術支撐:舞蹈綜藝的探索與發展
《舞蹈風暴II》和《舞千年》都是風評極佳的舞蹈綜藝節目,在節目播出期間都屢屢“破圈”,使國人對舞蹈有了新的認識,讓舞蹈的受眾群體不再局限于舞蹈生、舞蹈從業者、舞蹈愛好者,實現了大眾認同、全民欣賞。
《舞蹈風暴II》最為突出的技術亮點就是“風暴時刻”。比賽現場為圓形舞臺,節目圍繞舞臺設置了128臺攝影機,所有攝影機對舞蹈進行360度實時拍攝,而“風暴時刻”是所有攝影機對同一時刻動作進行捕捉得到128張照片后依次展示形成的,它能呈現同一時刻不同角度的舞蹈動作[2]。可以說,“風暴時刻”是舞者表演過程中最為精彩的舞蹈動作的時空凝結,這一瞬間不僅充分展現了舞者的表現力、爆發力、感染力,還是見證官們評判選手能否晉級的重要標準。“風暴時刻”不僅打破了藝術間的審美壁壘,還跨越了圈層,將舞者最想要抒發的內容情感傳遞給了大眾。反之,觀眾也能從定格的完美瞬間中感受舞蹈藝術帶來的震撼。
《舞千年》采用了影視劇拍攝手法,在嵌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融合了實景與數字媒體技術,帶來5D沉浸式體驗,創新了舞蹈綜藝的制作模式。很多網友在彈幕上評論“感覺就像五千年的文化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但由于目前5D技術還不夠完善,所以也有不少評論稱虛擬場景令人出戲。
從技術創新層面來看,這兩檔舞蹈綜藝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其他舞蹈綜藝節目提供了新的制作思路。
3 多元創新:舞蹈綜藝的轉型與突破
3.1 傳播者的專業化與傳播內容的創新
《舞蹈風暴II》更突出專業舞者個人,參加節目的大神云集,包括“全滿貫舞蹈家”李響、兩屆桃李杯金獎獲得者華宵一、現代舞大師謝欣等。這些舞者既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藝術修養,又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呈現出的舞蹈作品如同藝術品一般,不僅擁有近乎完美的視覺呈現,還暗含豐富的敘事與深刻的意蘊,值得反復觀看和推敲。
就節目結構形式而言,節目組做出了去主持人化、紀錄片風格等嘗試。節目現場空間場景被分隔為舞者大廳和比賽現場。與既往舞蹈綜藝不同,《舞蹈風暴II》并未安排一名主持人把控整檔節目的節奏,這種去主持人化的節目形式是一次特別的嘗試。何炅以“風暴伙伴”的身份陪伴舞者,起到間接的連接作用。他始終在舞者大廳同眾多專業舞者待在一處,并在舞者上場前通過閑談,了解他們的情況。這種紀錄片式的節目形式貫穿了整檔節目,沒有“狗血”劇情與“賣慘”比拼,只有敘述與記錄。觀眾跟著“風暴伙伴”的步伐時進時退,對每一名選手形成基本的了解后,鏡頭切換至比賽現場聚焦舞者表演,之后又隨著舞者回到舞者大廳,觀眾近乎以“風暴伙伴”的視角與步調在前行。
而《舞千年》是B站與河南衛視深耕舞蹈領域的大膽嘗試,舞蹈的編排大部分以舞團的形式呈現。節目得到了中國大量優秀舞團的支持,包括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北京歌劇舞劇院等13支國家舞團。舞團將小眾的經典舞劇大眾化,《舞千年》融合影視、舞蹈、綜藝三重藝術形式為舞蹈綜藝提供了新的可能。總導演、河南衛視創新節目部主任馮錚認為,以舞為載、以史通今,在展現舞蹈藝術的同時,講述其中蘊含的華夏故事,科普優秀傳統文化,《舞千年》這種敘事方式,是不少觀眾對節目感興趣的原因。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因此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難以被觀眾解讀,而《舞千年》借助影視化的手段,將舞蹈情感融于故事,幫助觀眾觸達其情感內核。
兩檔節目的傳播者與傳播內容盡管并不完全相同,但毫無疑問都是舞蹈領域的專業人士,甚至是舞蹈領域的“天花板”,他們既為節目的成功呈現貢獻了力量,也是舞蹈文化推廣的重要源頭。專業的傳播者與優質的傳播內容必然會助力節目“破圈”。在“流量為王”的新媒體時代,仍有人堅持以內容為根本,踏踏實實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交流、爭鳴而不懈努力。
3.2 傳播渠道的多元化與傳播效果的達成
從傳播渠道來看,《舞蹈風暴II》和《舞千年》的傳播渠道是相似的,都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舞蹈風暴II》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同步播出,《舞千年》由河南衛視與B站聯合出品。此外,各大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上也有官方賬號、自媒體賬號進行節目內容的傳播,主流媒體如光明日報、中新社、中國甘肅網等進行了話題轉載。可以說,這兩檔節目在播出的時間段內,形成了強大的傳播矩陣,助力兩檔綜藝節目快速獲得關注和粉絲,讓舞蹈藝術有了更大的傳播范圍和更廣泛的受眾基礎,形成了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共同打造舞蹈綜藝的模式有不少益處。首先,傳統媒體的把關為節目內容、形式的制作提供了質量保障。其次,新媒體平臺更貼近年輕一代受眾的使用習慣,為節目的播放量提供基本保障。最后,目前傳統媒體面臨許多發展困境,亟須通過轉型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這兩檔舞蹈綜藝也是傳統媒體向新型主流媒體轉型的積極嘗試。
從傳播對象來看,兩檔綜藝節目都成功擴大了受眾群體,不再局限于專業人士,更多的人對舞蹈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不同的是,《舞蹈風暴II》由于屬于舞蹈競技類綜藝,因此它的傳播對象主要為舞蹈從業者、舞蹈生、廣大舞蹈愛好者。而《舞千年》具有文化輸出特點,加上B站國風類視頻的觀眾數量已達1.36億人,其中超過80%為18~24歲的年輕人,因此《舞千年》的傳播對象以Z世代為主。當前,年輕人正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節目受眾的主力軍。因此,在傳統文化題材領域,制作一檔年輕人喜歡的節目其實是基于傳播對象的需求,也是節目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必要條件。
《舞蹈風暴II》和《舞千年》作為以舞蹈藝術為主體的綜藝節目,屬于大眾美學的重要部分,相較于純藝術舞蹈類型節目,這類綜藝受眾范圍更廣、影響更為深遠。在大眾美學存在基礎的“生成”中,舞者動作感染力介入觀賞主體審美的過程,也是舞蹈從美到善的轉化過程。對舞蹈綜藝而言,若其播出能使社會各階層民眾通過舞蹈的“軟施加”得到精神的凈化與升華,則是大眾美學之于社會的價值所在。以舞蹈本體與創作手法結合形成溫潤效果,實現了藝術從形而下之“器”向形而上之“道”的有效提升,這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力量[3],不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認識美,進而欣賞美。
4 對外傳播:用舞蹈綜藝講中國故事
近年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頻繁。學界專家普遍認為,講故事無疑是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需要認識“全球人文”這一概念,符號是文化的橋梁,鮮明的文化符號對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浮世繪、韓國的K-POP火遍全球,而中國文化符號雖然豐富,但缺乏支點。要實現中國文化節目在海外的有效傳播,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舞千年》堅持做好文化節目,堅信傳統文化和藝術本身的魅力,根植于我國的文化自信。其中幾部極具故事性與觀賞性的舞劇、音樂劇在此前早已名揚海外。2013年面世的《孔子》已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巡演;20世紀80年代初,《絲路花雨》走出國門開啟對外文化交流之路,讓“敦煌舞”名震海內外文藝界;而被列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則是第一部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1775年其由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改變成話劇《中國孤兒》,在歐洲產生了一定影響。此外,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的集體發聲,海內外網友自發進行多語種翻譯及安利,成功讓《舞千年》在海外平臺上大放異彩。
《舞蹈風暴》更像是多舞種、舞者的交流大會,有美國紐約城市芭蕾舞團首席舞者陳鎮威、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演員譚元元,還有街舞的頂尖舞蹈團隊Hello Dance等,這是舞蹈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平臺。舞者陳鎮威與華宵一的雙人舞《古建筑的浪漫》,以中國現代建筑師林徽因與梁思成保護古建筑的初心與熱忱為創作基點,舞臺布景大到木制榫卯裝置,小到民國式的洋裝、長裙和手中的圖紙,構建出了時間、空間、舞臺景觀,形成了特定的舞臺場景氛圍。在布景構建出的多維空間中,舞者們運用身體語言進行交流,呈現出人景共現的藝術效果,同時也描摹出林徽因與梁思成琴瑟和鳴、為中國古建筑事業奮斗的景象,營造出了古典美的意境。
又如舞蹈作品《史密斯夫婦》實現了對美國同名電影的舞臺再造與舞蹈再生,舞臺正中的長桌將舞者陳鎮威與朱瑾慧兩人分割成左右、上下、斜分的對立關系。在舞蹈呈現過程中,舞者激烈地角逐、攻擊,最后又擁抱、親吻,向觀者傳遞出了復雜的人物情感關系與緊張的氛圍。
不同舞種傳遞出相似的文化精神,將中華文化翻譯成肢體語言進行對外傳播,也將外國文化用肢體語言本土化,有助于讓大眾看到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5 結語
中國舞蹈綜藝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慢慢進入大眾視野。從技術創新到形式內容選擇,中國舞蹈綜藝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樣態,使舞蹈藝術突破原有圈層,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以舞蹈講述中國故事,為有效進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高原,宋媛.融媒體時代舞蹈作品的跨界傳播:以《舞千年》為例[J].大眾文藝,2022(23):99-101.
[2] 劉龍姣,賈若.電視競技節目《舞蹈風暴》創新點及節目策略研究[J].大觀(論壇),2021(4):93-94.
[3] 郭昳歐.《舞蹈風暴》中大眾美學的傳導機理探析[J].藝苑,2021(4):30-33.
作者簡介:馬悅然(2000—),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