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酒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種文化極具魅力,滲透了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釀酒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地區的酒文化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民俗風情、建筑風格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在游客對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斷更新以及本地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背景下,將酒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與旅游業有機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還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文章以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龍井村為例,探討酒文化在民族地區旅游中的潛力和作用。通過實地調查龍井村酒文化的產生背景、釀造文化和酒俗文化,分析龍井村酒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和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雖然龍井村有深厚的酒文化底蘊,但是其未得到深入的挖掘,酒文化旅游產業基礎薄弱,游客在酒文化旅游中的體驗較差,當地的傳統釀酒技藝存在失傳的風險。對此,文章提出了幾條建議,包括推動酒文化品牌建設、整合地方酒文化資源、創新娛樂形式等,以實現龍井村酒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當地旅游業的競爭力。同時,這些建議為其他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酒文化;旅游開發;開發模式;龍井米酒;布依族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2014年,中國科技大學張居中教授帶領的團隊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中發現了陶器碎片上殘留的酒石酸,將中國的釀酒歷史上溯至距今9000年前。漫長的歷史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璀璨奪目的酒文化,這對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少數民族聚居地,釀酒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地區的酒文化與生態環境、民俗風情、建筑風格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吸引大量游客觀光。目前,雖然民族地區旅游業與酒文化聯系密切,但是學術界關聯研究不夠深入。經濟文化效益方面的研究已經展開,但針對如何更好地利用酒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旅游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深入研究。文章以花溪區龍井村為例,探索民族地區的酒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并提出具體實施路徑,以期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龍井村的酒文化資源
1.1 龍井村酒文化的產生背景
龍井村位于貴州省花溪區青巖鎮,是一個有600多年歷史的布依族特色村寨。全村1321人,98%以上為布依族。龍井村的農業氣候條件優越,水熱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曾是郊區向貴陽市場供應蔬菜的重要種植點之一[1]。村中心地帶有一口千年古井,名為“龍井”,井中泉水以每秒5升的流量源源不斷地流出,冬暖夏涼,從未干涸,不管下多大的雨都不會渾濁。改革開放以前,龍井水不僅是全村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和灌溉水源,還是青巖古鎮重要的水源之一。
豐富的物產和充沛的水資源為龍井村酒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發酵所需的糧食、酒粬的原料,幾乎都能在本地直接獲取,而甘甜的井水更是使龍井村的米酒聞名遐邇。這種天然水質使酒的口感柔和、清甜,風味獨特。其中,加入野生刺梨發酵而成的刺梨糯米酒,成為貴陽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酒文化的瑰寶。因此,龍井米酒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
1.2 龍井米酒釀造文化
龍井村采用固態發酵法釀造米酒。目前,龍井米酒多以黏米為原料釀制,現對其釀制過程作簡要介紹。
制作龍井米酒前,需要先將發酵所需的黏米淘洗干凈并浸泡在水中,直到米飯能夠輕易被搓碎。然后,煮熟的米飯需要散熱至40℃左右,加入酒粬和龍井水混合攪拌。接著,將混合好的米飯放入容器,并在上面戳出洞眼以便觀察出酒情況。在冬季,發酵米酒需要10天左右,發酵結束后進行烤酒。烤酒所需的工具包括大鐵鍋、小鐵鍋和一個圓柱形木甄。木甄下方約在整個容器高度的1/4處有一個斜向下的管狀流口,這就是將來出酒的地方。大鐵鍋放在土灶上,上方放置木甄,再在木甄上方放置小鐵鍋。兩口鍋中均需注入龍井水,小鍋中的水還需要經常更換,以保證鍋身長期處于低溫狀態。兩口鍋需要與木甄緊密相連,形成一個密封環境。下方的連接口一般用米糠密封,上方則用繩子綁住濕抹布在連接口繞一圈進行密封。在烤制過程中,需要保持小而緩的文火,逐漸升高的溫度會使木甄內的水蒸氣上升,水蒸氣遇到上方冰冷的鍋底便會凝結成液體,再順著管狀出酒口流出。這樣,清澈透明的龍井米酒就制作完成了。
刺梨糯米酒的制作工藝則更為復雜,其傳承人為村中的龍德國先生。要制作刺梨糯米酒,需要先釀造出傳統的糯米酒,再將處理好的野生刺梨放入其中浸泡,整個制作過程有一百多道工序。普通的糯米酒呈金黃色,而釀制好的刺梨糯米酒則黃中帶紅,散發出濃郁的香氣,一口下去微苦,隨即轉為甘甜,層次感分明,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佳釀。
1.3 龍井村酒俗文化
龍井村的酒俗與其他布依族地區大致相同,包括攔路酒、轉轉酒、交杯酒、討八字酒等。在這些禮俗中,最富有互動性和熱鬧的酒俗當屬攔路酒和交杯酒。攔路酒通常設在村寨大門處,客人到達時,布依族人會唱起《敬酒歌》,然后遞上一杯被稱為“涼茶”的清涼米酒,客人飲盡這杯“涼茶”才能入寨。交杯酒則是主客之間的親密互動,通常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主客兩人相對而站,將手中的酒遞到對方嘴邊,一飲而盡。第二種模式與第一種相同,但雙方各自持杯,雙臂交叉,再飲酒。第三種模式適用于多人場合,眾人圍成一圈,依次將手中的酒遞給自己右邊的同伴,再一同將自己面前的酒飲盡[2]。這兩種酒俗在布依族地區被廣泛運用于待客的場合,展示著布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友好。同時,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這些傳統的酒俗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增強當地旅游業的活力和吸引力。
2 龍井村酒文化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旅游開發現狀
龍井村旅游宣傳活動多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合作主辦,宣傳布依族傳統文化,為村民提供文娛生活。每年的“三月三”和“六月六”特色節日會舉行慶祝活動,內容包括迎姑媽回家、十二道攔門酒、布依族山歌對唱和民俗節目展演。其中,攔門酒儀式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首屆龍井村酒文化節于2019年重陽節舉行,重點展示了祭祖、祭酒神、祭古井等酒文化方面的習俗。龍井村的旅游宣傳除了與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合作外,還依賴新媒體。調查顯示,大部分游客是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獲取相關信息,另一部分游客則因公眾號或青巖古鎮旅游景區的推薦前來參觀。除了豐富的酒文化資源以外,龍井村還為游客提供了多種獨特的旅游體驗。其中民宿以當地特色建筑和布依族風情為基礎,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住宿體驗。此外,游客還可以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如龍井米酒、青巖豆腐裹和龍井井水魚等,盡情享受美食之旅。
為了整合地方文化資源,龍井村于2018年啟動了“一個龍井村,百個布依坊”項目,涵蓋水碾坊、蠟染坊、織布坊、刺繡坊、書畫坊和酒坊等多個坊區,旨在推廣和傳承龍井村的傳統文化藝術。這些布依坊將展示龍井村豐富多彩的布依族傳統手工藝,游客可以親身體驗制作過程,深入了解布依族的文化。每個坊就是一個獨立的文化空間,游客可以觀看傳統工藝展示、體驗手工制作、品嘗當地特色美食等,在參觀景點的同時,感受龍井村的人情味和民俗風情。
2.2 存在的問題
2.2.1 對酒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不足
龍井村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和豐富的酒文化內涵,然而目前對其的挖掘不夠深入。雖然在2019年舉辦了龍井村酒文化節,但是其內容較為單一,未充分展示龍井村酒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而且,該活動僅舉辦過一次,后來的酒文化僅在其他節日中作為開場的攔門酒民俗中得以體現,而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傳統民俗,如轉轉酒、交杯酒、酒歌等未得到展現。
2.2.2 釀酒技藝傳承面臨困境
刺梨糯米酒早在道光年間所撰的《貴陽府志》中就有記載,成為貴州上供皇宮之貢酒,狀元趙以炯曾作《詠刺梨》紀念此事[3]。然而,龍井村刺梨糯米酒的傳承面臨困難,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無法繼承和傳承釀酒技藝。由于制作工序煩瑣,因此許多村民選擇釀造普通的米酒而非刺梨糯米酒,導致刺梨糯米酒的制作規模縮小,不利于酒文化旅游開發。
2.2.3 酒文化旅游產業有待優化
雖然龍井村將酒坊作為“百坊龍井”中的一環,讓游客體驗布依族酒文化,但是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首先,酒坊的位置偏僻,不易找到,而且對外開放的時間并不固定。其次,龍井村的酒文化不僅僅局限于酒坊,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釀酒,而且許多家庭還掛上招牌對外銷售自己釀造的酒。如果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讓農戶在售賣酒的同時承擔起傳播酒文化的責任,就可以增加龍井村酒文化景點的數量,提高接待能力,促進龍井村酒文化繁榮發展。
2.2.4 酒文化體驗較差
相較于其他釀酒名鎮,龍井村的酒文化與當地旅游資源缺乏良好的整合。大部分村民釀酒僅僅是為了自娛自樂,或只關注短期的經濟利益,忽略了對酒文化及相關產品的深度開發和體驗。游客只能通過偶爾舉辦的民俗表演、零散售賣的龍井米酒或自行進入酒坊了解當地酒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酒文化的發展。此外,龍井村的酒產品類型單一、包裝簡陋,且多為農戶自家販賣,作為紀念品不足以吸引游客購買。
3 對龍井村酒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的建議
3.1 推動酒文化品牌建設,提升經濟效益
鄉村旅游開發的核心動力在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而文化品牌的打造則是為當地增添魅力的關鍵。一個成功的文化品牌應該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并能夠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充分展現其視覺、情感、理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形象,從而使消費者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龍井村的刺梨糯米酒具備成為地方文化品牌的潛力。因此,可以制定統一標準,培養更多的釀酒技藝傳承人,加強對當地釀酒歷史的挖掘和研究,收集保存龍井村酒文化的相關史料和文物,并將之結合,推動龍井村酒文化產品的創新和多樣化發展,開發出不同口味、包裝和形態的龍井村酒產品。當地酒文化品牌創立后,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能吸引更多村民參與刺梨糯米酒的制作,進而增強酒文化的活力。此外,可以通過開展酒文化主題民宿、酒文化餐飲、酒文化展覽等活動,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同時增加村民的收入和就業機會。最后,還需加強與相關旅游機構的合作,將龍井村酒文化納入當地旅游線路中,并推出相應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龍井村旅游購物。
3.2 整合地方酒文化資源,提升審美意趣
提高釀酒技術水平和加強工藝控制,可以提高龍井村酒的品質和口感,讓更多人喜歡和欣賞它的味道和外觀。同時,各種酒器酒具,如酒杯、酒壺、酒尊,以及與酒文化相關的詩歌、書畫、文物和酒歌等也是重要的酒文化載體[4],相關元素可以用于展柜展覽品、商品包裝,提高其附加值,從不同角度向游客展現酒文化的發展歷程。總之,景區需要充分整合地方酒文化資源,利用龍井村酒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和創新,將龍井村酒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造出更具藝術感和美感的龍井村酒產品。此外,還可以借鑒青巖古鎮景區采用的AR宣傳手段,借助數字化技術,以視覺化和互動性的方式呈現龍井村酒文化,讓人們更好地感受其審美價值。
3.3 創新娛樂形式,打造新型文娛體驗
為了滿足游客需求,龍井村景區可促進娛樂形式的多樣化,打造酒文化主題活動。如組織游客參觀當地酒廠,讓他們深入了解龍井村釀酒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體驗制作酒類產品的過程,了解制作工藝和技術,加深游客對當地酒文化的認知。同時,可開展酒類知識問答和酒品鑒會等活動,讓游客嘗試不同種類和口感的酒類產品,提升游客的知識水平和品酒技巧。這不僅可以豐富旅游體驗,還能吸引更多游客,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促進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的發展。此外,景區可根據不同游客的需求和興趣,設計更加個性化的活動和體驗,如結合美食文化,推出酒食搭配和酒類美食品嘗活動,讓游客感受美食和酒類產品的魅力。最后,可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演出和表演活動,如酒舞、酒歌、酒俗等,讓游客在欣賞表演的同時,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和歷史背景。
4 結語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鄉村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旅游開發是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而龍井村酒文化是花溪區獨特的文化資源,也是民族地區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地的酒文化旅游開發還存在問題,需要加強酒文化品牌建設、整合資源、創新娛樂形式,優化游客體驗,提升游客滿意度,實現龍井村酒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當地旅游業的競爭力,還能為其他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開舟,何怡.富美鄉村:花溪區青巖鎮 龍井布依文化村[J].理論與當代,2017(11):2-3,65-66.
[2] 周連斌,羅琳.布依族酒文化概覽[J].釀酒科技,2007(11):120-121,124.
[3] 歐陽震,劉庾梅.青巖狀元趙以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67.
[4] 周春波.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動力:理論與實證[J].企業經濟,2018,37(8):146-151.
作者簡介:邱俊銘(1996—),男,貴州安順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