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濤 相智皓 蔡松如 王鑫泉
摘要:連云古鎮坐落在連云港市云臺山北麓,依山傍水,作為連云港港口的一處小鎮,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古鎮中有許多近代建筑,它們既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藝術特色,又保留著古鎮的歷史風貌,形成了連云古鎮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這些建筑不僅是連云港當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研究連云港歷史文化、豐富城市景觀面貌、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為例,以研究其價值、基本保存狀況和現存問題為重點,通過現場調查和結合歷史分析的研究手段,從文物本身、文物內容及周圍環境的角度分析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真實性、完整性及近代歷史遺產價值。同時,提出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保護策略,使其獲得更廣泛的文化價值認可,并在保存歷史風貌與歷史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再研究,以期激發連云古鎮的新活力,為今后類似的古鎮保護和開發積累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連云古鎮;上海大旅社;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1 歷史背景
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勝利街道辦事處勝利路49號的上海大旅社,是一座融合了中西文化風格的建筑。它由上海客商馬某于1933年投資建設而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上海大旅社為中西合璧式建筑,面積達900多平方米,建筑高度為15米左右[1]27。這座建筑物位于山坡上,由兩棟二層樓房組成,呈現四合院的格局。建筑外部有一個平坦的坡面,東、西兩側都有一個拱頂,拱頂上有精美的磚雕和卷曲的浮雕,檐口、墻壁、臺階和扶手都有精美的裝飾。對上海大旅社以往狀況進行總結,其利用功能、建筑狀況等大致如下。
民國二十二年,這里是一座商業性的旅社;民國三十四年,變成辦公建筑,是連云港市政府辦公地點;1949年,華東軍管會在此建立了華東青年干部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變為辦公建筑,是山東省聯運公司連云港聯運站、山東省聯運公司連云港交通旅行社辦公用房;1959年為連云港市政府第三招待所;2019年被列為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從遺產角度出發,人們對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的認知必須具備一定的標準和操作指南。《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明確了真實性與完整性的藝術價值,這是保留連云港上海大旅社建筑的前提[2]9。學者朱光亞于1998年提出,“因為估計的目的差異,對歷史建筑遺存的價值評估體系也就各有不同”。為了保存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歷史風貌和建筑特色,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歷史建筑的再開發利用,首先應對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現狀進行判斷。
2 真實性價值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強調,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可以通過考察其原有的材料、技術、設計、環境,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容來評價[2]10。因此,應該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文物古跡的完整性,并維護其歷史、文化、社會等內容的完整性,以便使其更好地傳承延續下去[3]。
2.1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文物本體層面
文物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藝術性上,還包括其他特征。
2.1.1 環境布局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位于呂山北坡一處規則的土地上,建筑坐東朝西,建筑形制與連云港石村特色不同。在建筑層數上,連云港大旅社是當時少有的多層建筑,受到西方建筑思維的影響,形成了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風格。相較于周圍的建筑群,連云港上海大旅社建筑的所在位置較高,可以清楚地望到海邊。
2.1.2 平面形制和功能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庭院的布置和設計體現了江南庭院的典雅與細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座多功能的綜合性建筑,既可以作為旅館、辦公室,又可以作為學校、文物保護單位等,其基本結構和功能特性保持不變。
2.1.3 屋架結構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采用了當時新的建筑設計理念,摒棄了中國傳統民宅中的重梁起架形式,采用了西方近代流行的豪式屋架形式,承載能力相比傳統民居抬梁方式得到了大幅提升,而且木材的消耗量僅為傳統抬梁方式的一半。屋面為中式起脊屋頂,南側的四個煙囪伸出屋面,反映了中國近代建筑物的特點。
2.1.4 裝飾與材料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手法受到了當時上海建筑設計思想的影響,有仿斗拱的裝飾,還有我國傳統建筑中常用的匾額。庭院的布置和設計體現了江南庭園的典雅與細膩。木質回廊和十余處大小不等的木質臺階連接著不同樓層,廊柱上有燈籠形的裝飾,掛落下面設計有精致的雀替裝飾,在扶手、護欄上有精細的雕飾紋樣,而院內的窗戶采用的是中式格扇窗[1]27。
上海大旅社內部也有西方風格的裝飾,如用愛奧尼亞柱式裝飾二樓的窗戶,山墻上有大量的科林斯柱式和花卉形狀的浮雕。前樓的正立面有探出的陽臺與突出的大門[1]28。連云港上海大旅社在建筑材料上不僅延續了中國傳統住宅的特色,如磚、瓦、石、木等,還引進了先進的外來建筑材料,如水泥砂、水磨石等,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2.2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文物內涵方面
2.2.1 歷史作用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它不僅是一個商業場所,更是一種文化交流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的體現。在古鎮中,許多具有特色的民國建筑都保存完好,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從創建到停滯再到探索和轉型的歷史變遷[4],而這些歷史事件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2.2 地域特色
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自然環境的優勢,連云古城的建筑風格獨具特色,它以連云港的民國風格為基礎,結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建筑元素,呈現出獨具魅力的山海石城風格。古鎮區建筑密度較高,整個鎮區的格局和肌理尚存,石構建筑特色明顯。古城的建筑風格多樣,融合了中西方特色,并且在不同時期保留著有序的特征。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總體上具有連云港特有的文化特色,通過將連云港當地的磚、木、石工藝及石雕花飾、圖案等融入建筑物的裝飾,使港城山海石頭城的歷史文化及建筑風貌得以呈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2.2.3 名人效應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曾經接待過眾多知名人士,他們留下的足跡和物品也成了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主人張振漢在此居留時期有諸多故事,成為連云古鎮以及連云港的重要人文記憶。上海大旅社的文化精神價值不僅體現在建筑本身,還貫穿港城人的生活,它的傳承和發展必須以守正發展、科學保護為原則,確保這一優秀遺產得以長久傳承,最終形成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5]。
2.2.4 場所精神
上海大旅社對連云港發展有如此大的作用,與該場所的精神密不可分,包括團結民族人心、熱愛家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宣傳民族文明、教育年輕一代的教育精神,發揚古賢道德、建設現代社區的奉獻精神,突出地域特點、薪火相傳的存史精神。
3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完整性價值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強調,保護文物古跡意味著要全面考慮它們的價值、載體和環境,以確保它們能夠經受歷史的考驗。這些文物古跡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并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2]10,因此應該保持尊重的態度。對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整體價值進行評估,應當考慮其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文物本體要素的完整性。
3.1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周邊環境要素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是中國起脊屋頂近代建筑,和中國傳統民居在規模、式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連云港上海大旅社在連云古城的歷史文化上顯示了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特征。當前,連云港上海大旅社遺址的環境狀況總體較好,包括地表、外廊、臺基、院墻以及庭院的布局等。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東側立面由于時間流逝而坍塌,內部墻體裸露,上面爬滿植物。由于長期的風雨侵襲和缺乏有效的防護措施,西南側的墻壁遭到嚴重破壞,周圍樹木的根系深入侵蝕了建筑結構,枝條還穿過墻壁和屋頂,導致一些建筑物
倒塌。
3.2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文物本體要素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文物保存狀況總體較好,主要表現在結構、外觀設計等多個方面。
3.2.1 結構
隨著時間的推移,扶手和欄桿上的雕塑漸漸消失,變得模糊不清。屋頂有一處坍塌,其他基本保持完整。建筑西側由于年久失修和邊上的梧桐樹生長迅速,屋頂被大樹的枝干頂破,已經坍塌。由于屋頂年久失修漏雨,建筑二層地面損壞,已經無法站人。建筑外立面原來的陽臺由于年代久遠已經脫落。建筑東側的外墻由于時間的流逝,有一組已經倒塌,露出里面的墻,墻上爬滿植物。
3.2.2 立面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立面開窗目前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原有的陽臺脫落,因此當時的人將原有的門改成了窗戶。同時,建筑外立面的山墻上原來的福祿壽花紋由于年代久遠已經不清晰,墻上的小樹破壞了外立面。
4 連云港上海大旅社保護策略
4.1 遵循最小干預原則
從《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中總結得出基于真實性的保障措施,重點從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歷史真實性價值等因素入手,對文物本身和其內容都要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從而更加真實地還原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的歷史環境與風貌。在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完整性價值的過程中,不僅要認識到它的發展趨勢,還要深入研究它的演變歷程,以期獲得更加全面的認識[2]11。
4.2 保護對策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中明確了應當采用經過嚴格檢驗的成熟技術,保護文物古跡的原有特性和材料,并將科學的、有利于文物古跡長期保護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所有新技術和材料都必須經過精心測試,以確保它們能夠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為其使用提供安全保障[2]11。根據對連云港上海大旅社現狀與特點的調研,以及對連云港傳統民居的原有形式和原始工藝做法的研究,針對連云港上海大旅社提出如下保護策略。
4.2.1 平面形制與功能
清理院內雜物,修復水泥地坪,將院內破壞建筑地基的樹木清除;將室內的雜物清理干凈,使用水泥按照原有的工藝修補地面;更換受損的木樓板,重新涂上表面油漆;根據原有的功能特征,精確定位空間,盡可能恢復其原有的環境。
4.2.2 屋架結構
如果木結構已經損壞、裂開或彎曲,超出了維修和加固的標準,應該按照原來的木材類型和形狀更換;在揭開屋頂之后,應根據歷史原貌和原有的工藝重新建造屋頂。
4.2.3 裝飾與材料
在適宜的情況下,應該使用與原來完全一致的材料和制作工藝,以確保可辨識性;應根據現存的木樓梯、欄桿的樣式和尺寸進行修復。
4.2.4 價值
為更好地推廣當地的特色和文化,應打造獨特的主題展廳;組織各種民間藝術表演,推廣相關的文化論壇和著作;通過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解讀,提升該建筑遺產的社會認可度。
4.2.5 建筑材料
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原樣保存、局部挖補拆砌的方式,針對磚墻上的空洞,應當按照原來的材料和工藝加固[6];對室內外的木門窗,應當進行全面的檢查,填補局部損壞或缺失的框架;對已經出現翹曲、下沉、松動的木樓板,應當進行整修。
5 結語
近代建筑不僅展現了中國社會變化、地域差異、外來文化,還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認知與審美價值認同。近年來,連云港市政府越來越重視對連云港近代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定了《連云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辦法》等政策規劃,不僅對連云港本地的近代建筑進行了整理,還使近代建筑遺產保護工作受到各界的關注。適當保護老建筑、保留歷史遺址是連云港文化保護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建筑遺產的保護也是對歷史的延續,其是歷史的見證,能讓人類留下歷史文化的記憶。
參考文獻:
[1] 徐楷.連云港市連云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與更新[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5:27-28.
[2]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委員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9-11.
[3] 鄭軍.淺議世界遺產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價值之異同[J].中國文化遺產,2019(1):36-44.
[4] 魏亮.文化線路建筑遺產價值評價及保護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75-77.
[5] 侯實,林文修,袁東山,等.基于價值評估和闡釋的近代建筑保護修復策略:以重慶聚興誠銀行舊址保護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0,5(6):69-78.
[6] 劉露,徐永利.蘇州宅院類建筑遺產修復工程真實性保護機制初探:以可園為例[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2021,34(4):64-70.
作者簡介:于洪濤(1969—),男,山東濟南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相智皓(1998—),男,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藝術設計。
蔡松如(1997—),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
方向:特色保護類鄉村景觀風貌。
王鑫泉(1998—),男,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