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演景 張鵬飛

摘要:近年來,越南抓住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契機,明確自身產業發展主要方向,利用較低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強化企業精準服務,構建外向型工業體系,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21年,越南經濟體量與中國廣西相近,兩者工業總量差距持續擴大,但越南本土供應鏈缺失,對外資的依賴較大,其國內自主品牌不強,產品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偏少,仍面臨制造業發展升級的挑戰。借鑒越南發展的經驗,廣西應強化精準招商引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動開放型園區轉型升級,突出產業發展要素支撐,不斷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越南; 制造業; 工業經濟; 廣西; 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 F42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1003-2479(2023)02-103-08
Research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ietnam's Industrial Econom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Guangxi
Liu Yanjing, Zhang Pengfei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ietnam's industrial econom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Guangxi accurately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strategic layout and the deep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jor countries, clarify the main direction of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se the lower cost of production factors,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precise services of enterprises, rapidly build an export-oriented industrial system, and rapidly develop the industrial economy. In 2021, Vietnam's economic volume has been close to that of Guangxi,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total industrial volume continues to expand. However, the lack of local supply chain in Vietnam, the larg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apital, the weak domestic independent brands, and the few production links with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are still the main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uangxi should learn from Vietnam'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strengthen precise investment attraction,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open parks, highlight the suppor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Vietnam;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ial economy;Guangxi; enlightenment
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作用,世界各國都在全力推動本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越南立足本國優勢,充分利用國際環境,準確把握大型跨國企業調整全球戰略布局的契機,主動承接中低端制造業產能,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廣西與越南山水相依、陸海相通,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階段具有相似性。目前,廣西處于工業發展轉型升級期,產業以初加工為主,在全國“一盤棋”的統籌下,正在邁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越南的發展經驗對廣西推動工業發展、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至關重要。
一、越南工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工業經濟發展呈強勁勢態
2016年以來,越南制造業發展迅速,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廣西經濟總量與越南的差距逐步縮小,但工業經濟總量差距卻明顯地擴大。2016年,越南GDP為13589億元,比同期廣西低4729億元;2021年越南GDP為24004億元,比同期廣西低737億元,廣西與越南的GDP總量差距大幅降低。2016—2021年,越南工業增加值超過廣西,并且差距持續擴大,越南全部工業增加值由4446億元增加至9083億元,同期廣西全部工業增加值由4307億元增加至6074億元,同期廣西全部工業增加值與越南的差距由139億元擴大至3009億元。從工業占GDP比重情況來看,2016年以來,越南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而廣西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保持在25%左右。根據越南工貿部《2021—2030年工業貿易結構調整提案》報告,預計2030年越南工業占GDP的比重將提升到40%以上1。
(二)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快速發展
越南是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的國家,主要工業產業包括食品、紡織、電子、化工、采掘業、金屬加工等。近年來,食品、電子、紡織和鞋類已成為越南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比達50%以上,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呈快速發展的態勢。一是食品加工業發展態勢良好。食品產業是保障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礎產業,基于越南糧食、肉類和水果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裕,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日益增長,越南食品加工行業增長趨勢明顯。海通證券研究所研究顯示,2020年,越南中等消費群體中餐飲煙酒消費支出占比高達52.3%2。同時,韓國CJ Group、日本Earth Chemical、新加坡Fraser&Neave等外資食品飲料企業通過收購、投資建廠等方式落戶越南,進一步促進越南食品工業的發展。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越南食品加工機械行業市場現狀及海外企業進入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越南工商部統計越南每年的食品消費占據國民GDP的比重約為15%,加工食品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約為9.7%1。二是電子制造業保持穩定增長趨勢。越南憑借外貿出口關稅低、勞動力成本低及本土稅收優惠政策等優勢,吸引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陸續將電子產業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帶動相關配套企業發展,推動越南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目前,日本佳能、韓國三星、美國英特爾等世界主要電子公司在越南投資建廠。其中,韓國三星集團將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設在越南,2021年,三星(越南)公司出口額超過6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2016—2020年,越南電子制造業指數增長13.94%,年均達120億美元,電子制造業成為越南重要產業。三是紡織服裝行業的進出口量不斷增加。由于越南具有勞動力成本低、棉花價格低和關稅優惠等優勢,全球紡織服裝制造持續加速向越南轉移,促進其在全球成衣出口中的占比不斷提升,且逐漸向產業鏈上游的紡織品原材料延伸2。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運動品牌在越南設廠,其中耐克設有200多家、阿迪達斯設有76家3。越南通過進口針織物或鉤編織物、機織物紗線等原材料,加工成針織或鉤編的套頭衫、 開襟衫、 外穿背心、西服套裝、 便服套裝等成衣出口至美國、 日本、 韓國、中國、加拿大等國家。2016—2021年,越南紡織服裝業出口額從281.2億美元提高到390億美元。目前,越南共有紡織服裝企業近7000家,擁有280萬產業工人, 成為全球第二大紡織服裝出口國。
(三)園區建設要素保障有力
工業園區是越南引進項目、擴大投資的重要載體,為促進越南工業發展、提升加工制造業水平、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越南計劃投資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越南已建成工業園區394個(其中經濟區外工業園區351個,經濟區內工業園區35個,沿海經濟區和口岸經濟區工業園區8個),總面積約12.19萬公頃4。越南持續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根據《越南社會經濟復蘇和發展計劃》,2022—2023年越南將投資約50億美元用于建設基礎設施。按照《2021—2030年越南全國土地利用規劃報告》要求,預計到2030年,越南規劃用地20.6萬公頃,將比2022年增加11.5萬公頃, 規劃建設558個工業園, 將比2020年增加177個,以期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入駐; 同時, 越南計劃將工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將制造業比重提升至25%以上。此外,越南園區管理改革成效顯著。越南實行行政管理與經濟管理分離的園區管理模式,將管理運營市場化,專業化的園區開發商和產業服務商是園區的實際運行主體,受管理委員會監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工業地產開發、物業管理、 產業招商及運營,為入駐企業提供日常運作服務等。靈活高效的越南園區運營模式吸引大量企業入駐, 據越南河內工業和加工出口區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 截至2021年底, 越南河內市10個正在運行的工業園區中, 9個工業園區的企業入駐率達100%5。
二、越南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明確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越南產業發展計劃清晰、規劃方向明確,前期憑借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及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為實現工業現代化奠定基礎。2016年,越南工商部門明確提出了加工制造業和化工業、電子通信產業、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其中,機械和冶金業優先發展工業生產機器設備、汽車及零配件、鋼鐵;化工業優先發展基礎化工、油氣化工、塑料和橡膠零配件化工;農林水產加工業優先提高主要農產品、水產品和木制品的加工比例;紡織和制鞋業優先發展越南國內生產和出口的紡織業、鞋業原輔料;電子通信產業優先發展電腦、電話及零配件;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產業大力發展,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1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隨著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積累,越南強化與韓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生物技術合成、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交流,加速重構越南產業體系。同時,越南出臺《至2030年科技與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建立科技創新發展實施機構運行體系,強化部門分工合作,明確信息和通信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九大高新技術領域發展定位,到2030年將越南打造為現代化工業國家。
(二)持續實施全面產業結構變革
近年來,越南持續實施政治和經濟改革,分階段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一是促進越南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自1986年啟動革新開放以來,越南持續推動本國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的農業轉向高生產率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使農業規模大幅減少,工業和服務業規模大幅增加,經濟結構迅速變化。目前,越南制造業、服務業和其他行業的勞動力就業人數占比翻倍增長2。二是大力引進外商投資。越南借助跨國企業集團的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與市場網絡,通過大量進口原材料或零部件進行組裝生產后出口,快速建立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機電、食品等工業集群。根據越通社的報道,2022年越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277億美元。三是推動越南工業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當前,越南加快產業數字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進行引導。其中,越南《2021—2025年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提出,預計到2025年,越南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達20%,越南加工制造業占GDP的比重達25%;《2021—2025年經濟結構調整計劃的決議》提出,越南對標現代化方向,重點吸引高科技、綠色投資,發展綠色可持續經濟,開拓國內外市場,調整產業結構3。
(三)生產要素成本優勢推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加快發展
較低的要素成本有利于提升企業投資的回報率,這也成為越南不斷吸引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投資辦廠的重要優勢。一是制造業跨境交易成本和貿易運輸成本較低。越南地理位置優越,位于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擁有諸多優良天然港口,有助于區域貿易伙伴進口零部件,便于加工組裝后的制成品出口到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二是勞動力成本優勢較大。近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步入老齡化社會,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而越南憑借其較低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等優勢,不斷吸引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企業投資。從平均工資來看, 2021年, 越南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按當前的實時匯率換算約為1585元人民幣,比廣西平均每月薪酬(5625元)低4040元1。但是,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相關數據,越南的人口結構相對年輕,2020年, 越南生育率為1.65%, 65歲以上人口僅占7.87%2。
(四)加速構建外向型工業體系
越南一直將擴大對外經濟合作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大國平衡外交,逐步建立龐大且成熟的自由貿易體系,為外資企業投資越南創造有利條件。一是越南準確把握全球產業鏈布局轉變契機。當前,全球產業鏈朝著區域化、本土化方向發展,大型跨國企業將生產環節持續細分,將不具優勢的低附加值產業和中低端生產環節轉移到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利潤空間。越南憑借較低的生產要素成本,吸引大型跨國企業的投資。二是越南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益。隨著中美博弈升級,美國推動重要供鏈“去中國化”,部分企業為了繞開美國對華加征的關稅,將產業轉移到越南。目前,中國是越南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美國成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2021年,越中貿易額占越南進出口總額的24.8%,越美貿易額占越南進出口總額的16.6%,越南對美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已經上升至28.6%3。三是積極支持多邊貿易體系,越南加入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等,簽訂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東盟—中國香港自由貿易協定》(AHKFTA)、《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區域全面伙伴關系協定》(RCEP)、《越南與英國自由貿易協定》(UKVFTA)等自由貿易協定,還參與美國主導啟動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具有與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關稅優惠等優勢,吸引了阿迪達斯、三星、豐田、英特爾等跨國企業集團前來投資,富士康、仁寶、英業達等代工龍頭企業也將部分生產線由中國轉向越南。
(五)精準提供企業服務
越南持續完善企業服務機制和政策,為其國內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大型跨國企業改善營商環境。一方面,越南加強產業鏈的配套服務。近年來,越南出臺《投資法》,發布關于促進配套產業發展的第115/NQ-CP號決議等有關政策文件,對相關原材料和零部件進口免征5年進口稅,實施鼓勵發展配套工業和優先發展加工制造業的投資、優惠利率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為相關配套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政策扶持、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的工業發展扶持技術中心,不斷加強配套工業園建設。另一方面,越南對大型跨國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對大型跨國企業實施“一企一策”。以韓國三星公司為例,越南海關對該公司的貨物通關免予現場查驗,除了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越南政府還給予三星公司土地租金減半的優惠等政策。
三、越南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外資經濟穩定性不足
一是越南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的聯系薄弱。越南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大部分為獨資,電子等部分行業原材料以進口為主,出口幾乎被外資主導,本土企業難以充分吸收外資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根據2020年10月14日越南政府向國會常務委員會、國民議會代表提交的工貿領域若干決議執行情況報告,越南約有1800家生產零配件的公司,但只有約六分之一的國內企業參與跨國公司的生產網絡。二是越南經濟發展模式高度依賴外部原材料和外部市場。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特別是受歐美市場需求萎縮、供應鏈收縮、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部分原材料季節性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越南進出口貿易容易產生“青黃不接”的現象,電子、紡織及木材等產品出口訂單振幅波動大,企業生產經營不確定因素多,影響了工業發展的穩定性。
(二)工業體系不夠完備
一是越南缺乏完備的工業體系。越南重工業基礎薄弱,主要從事中低端加工產業,產業鏈上游的關鍵的基礎零部件、基礎電子元器件、基礎材料及機械設備、化工產品等高度依賴進口,作為上游產業的重工業基礎薄弱也制約了輕工業的發展,導致自主高端生產環節不足。按照海通證券構建的全球價值鏈位置指數,越南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下游位置。二是越南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越南本土供應鏈的配套嚴重不足,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環節本地化率過低制約產業快速發展。越南許多行業的本地化率不高,截至2020年10月,越南電子信息技術及電信和專用電子及高科技產業的本地化率僅為15%和5%,紡織服裝、制鞋業的本地化率也僅為40%~45%1。
(三)自主品牌發展受限
一是越南國內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低,不利于品牌塑造。目前,越南創新能力不足,2021年,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顯示,越南創新指數排全球第55位;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132個經濟體中越南排第44位。同時,越南研發投入較少、強度偏低,長期以來,越南的研發總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1%2。此外,越南研發人才缺乏。目前,越南缺乏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人力資源質量不高,大量勞動力主要從事低端制造業和服務業,難以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據越南《人民報》報道,越南工業技術和銀行等領域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每年信息技術人才缺口超過7萬名。從存量來看,2018年,越南無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占比高達78.2%;從增量來看,越南高等教育入學率低于區域內諸多國家,而且2014年以來基本穩定在30%左右,不再上漲3。二是越南跨國企業限制本土品牌發展。與跨國企業相比,越南本土企業大部分規模偏小、管理不夠規范、技術較為落后,跨國企業的持續引進和發展,進一步擠壓了越南本土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
四、越南工業發展對廣西的鏡鑒
(一)強化精準招商引資
借鑒越南大力引進國外資本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廣西應進一步加強產業招商引資。一是提高招商實效和精準度。創新工業招商模式,安排招商專項經費,加強與行業商會、協會及專業招商引資服務商合作,大力發展委托招商、購買服務、以商招商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專場招商活動。二是加大國內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力度。聚焦本地區關鍵產業鏈缺鏈弱鏈短鏈環節,圍繞廣西龍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抓住東部產業轉移機遇,精準繪制招商全景圖,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區靶向招商。大力引進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補鏈強鏈項目,主動對接產業鏈的頭部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關鍵零部件重點企業。三是積極引進國際投資、開展產能合作。建立跨區域跨境產業鏈供應鏈重點項目清單,完善企業雙向投資服務平臺功能,打造中國—東盟產業轉移合作試驗區、“兩國雙園”產業園區。鼓勵華僑華人回國投資,支持企業以商招商。加強與東盟的產業合作,充分利用東盟國家要素資源。依托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平臺,支持廣西企業加強與東盟各國企業在重點領域的投資合作,推動廣西企業在東盟區域建設一批原材料保供基地,支持東盟跨國企業在廣西建設國際企業配套零配件集散地。加快把廣西打造成為高效連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及東盟國家乃至全球的跨境產業鏈的樞紐節點。
(二)加快打造自主品牌
應將越南自主品牌發展受限的教訓作為廣西產業發展的警示,鼓勵自主品牌發展,大力推動品牌質量提升。一是支持本地龍頭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強對重點培育企業海外投資貿易規則等方面的指導培訓, 支持企業“抱團出?!?, 鼓勵企業開展線上線下營銷, 通過跨境電子商務、 國際營銷網絡等渠道開拓全球市場。二是加快工業品牌推廣。加大新品研發推廣力度,引導企業通過采用國內領先的新技術, 改造升級產品線, 加強新產品和迭代產品開發投放,大力發展中高端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打造一批品牌示范性企業,推動品牌區域內互認,相互協調培育。扶持本區域名優工業產品企業,建立本地名優工業產品目錄,鼓勵區域內企業優先選用目錄內產品,促進目錄內產品在重大工程、民生項目、政府采購中的使用。三是推動創新標準制定。指導行業企業做好標準制定和修訂業務,為企業提供國際標準解讀服務,引導企業將自主知識產權轉化為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定和修訂,提高企業標準化意識和能力,提升企業在國內外市場及相關產業鏈中的競爭力。四是推動企業產品提升品質。推進企業數字化發展,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推廣精益生產、ISO質量管理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培育數據驅動、網絡協同、精細管理等新型能力。
(三)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由于越南自身工業體系不完善,部分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短缺,制約經濟的穩步發展,因此,廣西應以此為鏡鑒,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融通發展。一是強化產業配套。完善本地區重點支柱產業鏈,大力引進配套項目,推動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生產。制定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名單,建立龍頭企業供應商目錄清單,帶動產業鏈中小企業規模化、專業化、高端化發展和上下游企業集聚1。優化產業配套半徑,組織優質中小企業服務與龍頭企業常態化對接,按照生產需求實現“卡位入鏈”發展。二是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引進應用前沿技術,全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盡快投產達產,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施戰略新興產業差異化、區域化發展。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采用知識產業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加大銀稅貸、銀電貸、銀關貸、信用貸等信貸支持。三是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大力發展工業,引導農業產業工業化。圍繞行業技改升級,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診斷,推動產業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幫助企業擴能增效、綠色改造。
(四)加快推動開放型園區轉型升級發展
借鑒越南市場化的園區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廣西應加快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園區功能定位。一是強化園區的載體功能。加強園區服務一體化功能,建立產品研發、產品生產、產品認證、產品檢測、產品創新、成果推廣等一站式服務,促進實現“園區事園內辦結”。有序推進開發區整合擴容,強化園區承載能力,推動產業集聚協同發展。二是創新園區管理體制。開展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改革試點,推動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成果向關聯的各類開發區延伸,加強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培育建設。借鑒越南園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支持園區平臺公司進行資源與產業整合,探索推行“管委會+專業投資運營公司”模式,加速園區管理標準化,實現扁平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在園區內全面推行企業投資審批容缺機制和投資項目核準備案承諾制、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制,推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三是推動園區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壯美廣西·政務云、廣西電子政務外網等平臺作用,加強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制造業企業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創建和完善,推進工業企業數據上云、信息上云。
(五)突出產業發展要素支撐
區位條件優越、營商環境良好是越南工業發展的顯著優勢,對廣西工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一是強化區位優勢。提升針對國際產能合作的服務水平,充分利用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平臺和渠道優勢,發揮廣西“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作用,加快對標RCE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的投資規則,落實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政策、重大技術裝備進口免稅等國家稅收扶持政策。二是強化創新支撐。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梳理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等基礎領域攻關清單,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進行技術攻關。創建一批制造業創新平臺,圍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支持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等開發。三是強化創新人才保障。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做好人才引進的各項配套服務,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推動產教融合發展,培育一批產業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培養一批科技帶頭人和中青年科技創新骨干1。四是強化企業服務。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確保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將龍頭企業及其產業鏈關鍵配套企業列入服務范圍,協調解決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幫助企業提高管理水平,邀請國內外專家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授課,鼓勵企業家群體加強溝通交流,建立企業家群體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聯系機制,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
(責任編輯: 劉? ? 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