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平

1947年石家莊戰役前,朱德(左)視察炮兵旅
朱德在解放戰爭時期曾主抓軍工生產,打造強大的“在后方出汗打倒蔣介石”的軍工部隊,推進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朱德在華北抗日前線時,就高度重視軍工生產。他曾多次找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交談有關軍工生產問題。在交談中,他特別強調軍工生產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鼓勵劉鼎要克服困難,依靠群眾的智慧,多造地雷、手榴彈等武器彈藥,有力地支援前方將士。在朱德的鼓勵和支持下,太行山根據地建立起一支包括技術人員、機械工人,以及工匠、錫匠、石匠等在內的3000多人的軍工隊伍,生產出大量的步槍、迫擊炮、炮彈、地雷、手榴彈等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抗日根據地,支持抗日軍民作戰。1940年5月,朱德回到延安后,主抓延安的軍工生產。在他的指導下,延安的軍工生產取得很大的成績。到1941年3月,延安軍工生產規模達到“每月可造步槍子彈六萬發,如果彈殼供應有保障,每月可以生產二十萬發以至更多(戰士打槍后要收回彈殼上交);每月可造手榴彈二萬枚;小迫擊炮五門,炮彈一千發;制造無煙火藥的工廠也即將開工;造火藥時需要硫酸,又建設了一個硫酸廠,每月約可生產硫酸四百磅”。
在抗戰戰略反攻前夕,為了加強軍事準備,能由游擊戰轉到運動戰,由鄉村打進城市,適應即將到來的戰略反攻作戰的需要,1944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在八路軍炮兵團的基礎上成立人民軍隊第一所炮兵學校,培訓了大批炮兵干部。這所炮兵學校當時被命名為“延安炮兵學校”。郭化若任校長。經過充分準備,從有關軍校和機關以及部隊選拔的學員1300余人到齊后,炮兵學校于1945年3月在延安南泥灣桃寶峪開課。郭化若回憶說,炮兵學校開課前,他向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兼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請示舉行開學典禮。“賀總說,這是件大事,要報告,我馬上辦。他給朱總司令通了電話,朱德同志在電話里也很高興,說沒想到這么快就可以開學了,現在黨中央正準備開七大,都抽不出身,炮校可以先開課,開學典禮等七大后再補。”因此,到8月1日才補行延安炮兵學校的開學典禮。朱德出席開學典禮并講話。在開學典禮上,原計劃給朱德和來賓進行迫擊炮的訓練彈和山炮的實彈射擊表演,朱德看了計劃說:“一發山炮彈就是‘一個中農,不能打,要節省下來消滅敵人。”于是取消了山炮實彈射擊。
延安炮兵學校開學典禮前,時任延安聯防司令部炮兵主任并在炮校迫擊炮科工作的趙章成,曾給朱德、葉劍英等寫了一封關于建設我軍炮兵及軍事工業的幾點意見的信。朱德看到這封信后,贊同趙章成在信中提出的建議。這時,朱德高瞻遠矚地協助毛澤東運籌規劃全軍的軍工生產。他根據當時部隊作戰打擊敵人碉堡難以取得勝利的實際情況,于1945年8月6日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寫信,提出要增加部隊迫擊炮編制以及兵工要多生產炮彈的意見。他在信中指出:當前我軍與敵、偽、頑戰斗時,遇到碉堡及運動戰中的臨時工事,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炮兵不強的緣故。要改變這種情況,在近一年時間內,“應做到在每團配屬一個迫炮連、小團一迫炮排之建制,以便應付當前之敵”。“各級首長,應組織炮隊,作為組織現階段的軍隊的初步條件。將來以迫擊炮作基礎,轉到各種炮的組成。”為適應增加炮兵編制的需求,目前兵工廠“應修理各種炮及機、步槍等并多造迫炮彈為宜。如能多造,可解決打碉堡問題”。8月9日,朱德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說:準備反攻現在已成為實際。要準備90個團,每個團要有1個炮兵連,以便解決敵人的堡壘。還要多造炸藥。毛澤東高度重視朱德的建議,在8月12日對朱德的來信作出批示:“照總司令的意見辦。”根據朱德的建議,中共武裝力量的炮兵部隊在很短的時間內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一支重要的火力突擊力量,為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和粉碎蔣介石對解放區發動的全面進攻,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7年3月8日,延安各界隆重舉行保衛邊區、保衛延安動員大會。朱德在會上講話
在蔣介石準備對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前夕,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討論了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時局與任務的指示。指示中特別強調指出:“為著徹底粉碎蔣軍的進攻,必須在今后幾個月內再殲蔣軍40至50個旅,這是決定一切的關鍵。”而“今后軍事建設方面的中心任務,是用一切努力加強炮兵和工兵的建設。各大小軍區,各野戰兵團,必須具體地解決為了加強炮兵和工兵而發生的各項問題,主要是訓練干部和制造彈藥兩項問題”。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4月下旬,朱德隨中央工委到達晉察冀解放區后,就著手狠抓軍工生產,特別是重武器火炮的制造。劉鼎回憶說,朱德找他到西柏坡,“一天,他派人通知我去商量軍工生產問題。這時,我已調到晉察冀軍區,擔任兵工部副部長”,“我負責改制炮彈技術工作”。談到軍工生產的問題時,朱德充滿信心地對他說:“我們就要開始戰略大反攻,前線需要炮兵,需要炮彈,兵工生產要抓緊,多生產一些炮彈,越多越好!”劉鼎當即向朱德表示:“根據以往在晉冀魯豫時的實踐經驗,我們已經具備了大量生產炮彈的能力,并且有能力研制出更安全、更有威力的炮彈。”劉鼎還請求朱德幫助解決制造炮彈所必需的火硝和化肥。朱德對他的要求表示完全支持。不久,劉鼎組織技術人員研制出一種爆炸力強、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炮彈。進行試驗射擊時,朱德親自趕到靶場,參觀試射。“當他看到試射的各種科目準確無誤時,十分高興,鼓勵劉鼎和技術人員說:‘你們的工作做得很好,正適合戰爭的需要,要盡快投入大量生產,準備打大仗。隨后,朱德命令軍區把收存的迫擊炮全部啟封使用,同時命令炮兵加緊訓練,把炮兵的建制盡快恢復起來。”
1947年7月2日,朱德到晉察冀軍區調查并指導軍工生產。經過幾天的調查研究,發現晉察冀軍區的軍工生產一方面成績很大,已生產出很多炮彈,一方面又存在組織分散等問題,阻礙了進一步大規模發展炸藥和炮彈的生產。他認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與打垮蔣介石的時間有很大關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把晉察冀軍區的軍工生產統一起來,以便進行更大規模的生產。
7月11日,朱德致電毛澤東,報告了這些情況。他在電報中說:“我二日(7月2日)到阜平軍區(晉察冀軍區),布置軍工生產,主要是炸藥。各種炮彈,在技術上能解決,在組織上很差,分散在各軍區,現決定統一起來做。原料多,在半年內,可大規模生產。七月份迫炮彈可出五千發,山炮彈可出一百發,以后可多出。過去技術有缺點,炸壞炮,現在糾正了。炸藥七月份準備造十萬斤,用肥田粉與硝配合而成。此兩種原料,救濟物資中已得到肥田粉三十多萬斤,硝是冀中堿地產品,出產最多,可配這種炸藥。將來炸藥前途大有希望。炮彈材料現能就地采取,盡可能地擴大,不僅專為晉察冀夠用,還應幫助供給各方。”在電報中,朱德還告訴毛澤東:“炮兵現已成旅,各種炮都很多,野炮彈還多,其他也不缺。配合炸藥,火力是很強的。”朱德在指導軍工生產過程中,發現冀熱遼和冀中研究出制造炸藥的好辦法,便立即向全軍推廣。
7月11日,朱德還致電中央軍委及晉察冀野戰軍政治委員羅瑞卿、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李濤,介紹和推薦冀熱遼和冀中發明的兩種簡單易操作且威力巨大的使用炸藥的經驗。朱德在電報中說:“冀熱遼發明使用炸藥的方法很好,用布包炸藥一包,安上雷管,外皮再敷以黏性的膠質,如粘蒼蠅之類的黏液,擲上墻壁或堡壘的斜坡上或坦克車上,先粘緊再炸,最為有效,名曰軟性炸彈。又,冀中十分區也發明布包炸藥,再用手榴彈的木把及雷管,去了鐵殼,擲出比手榴彈效力大得多。以上兩種經驗,請羅、李通知各軍區及野戰軍。”
1947年7月20日,朱德致電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建議召開兵工會議、交通運輸會議等。朱德在電報中提出:“在今年十一、十二月間,最好召集幾個會議:第一是兵工會議;其次是參謀會議,二局、三局(總參作戰部第二局、第三局)的會議;再其次是交通運輸會議,就是大車會議亦必須開。因將來大軍反攻時,最重要的補充是炮彈、炸藥的大批補充,同時也是運輸的重要。”在談到召開兵工會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時,朱德說:“兵工會議,是迫切必須的。各地均有大小規模的工廠,技術問題許多地方尚不能解決,有些地方條件很好應多辦,有些地方可少辦。交流經驗教訓,技術的解決,均須從速,應召集此會議。參謀會議能交流戰術、技術上之新發現,及將來反攻所遇到的新情況,應加以考慮,早為準備。”在中央工委的“指導下召集這些會議,對反攻是有大幫助的,請你們批準”。朱德在電報中,還報告了當時將晉察冀軍區的軍工生產統一起來后取得的新成績。他說,這時晉察冀軍區的“兵工有大進步,并有大希望,機器、原料及人工均不缺乏,本月整理后生產力增加一倍以上,前說迫擊炮彈能產五千,現整理后七月能產一萬八千顆。野炮彈、山炮彈均能生產,技術上已解決。如大規模生產,經濟感覺困難”。“我與董老(董必武)商量,決心將此兵工廠現有機器及人力物力,盡量使用,多余炮彈、炸藥可供各根據地前線使用。經濟不夠,可由董老設法調劑。除炮彈、炸藥外,各種子彈、棉花藥亦能造。”最后,朱德表示,他將盡最大努力抓好軍工生產,保障“炸藥、炮彈將來也能供給”,以“幫助前線”。
朱德對晉察冀軍區軍工生產定下的生產目標,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夠生產出滿足全軍反攻作戰需要的炮彈。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朱德狠抓落實。7月23日,朱德給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工業局局長姚依林、副局長劉再生以及劉鼎寫信,對他們提要求、定目標、抓進度。朱德在信中說:
晉察冀兵工廠兩三月來整理后大有進步,再加以二等軍區兵工廠,均統一指揮后,更加便利于大發展。我要求你們要爭取時間盡先完成,又要能適用,取得各戰地的贊美,那時自然不愁款項無著。但是你們計劃不可過于太貴,應盡現有材料或征收民間鋼鐵等,盡量減低成本,發動工人為前線義務服務,如再急需晝夜開工等等計劃以確實可靠為準,任務能做到支援全國性的反攻軍所用。以炮彈特別是山野炮彈、炸藥綿藥為重要,其次是迫擊炮八二、五○、六○的為適用;其他是機槍彈。以上這些任務你們是否有可能做到,并就現有統一兵工基礎上,本月底能生產多少出品,八、九、十、十一、十二月份每月增加數目字,請詳細列表告訴我,以便進行總的計劃。過剩生產或各地要求的特別生產,均由我們負責調劑款項。又明年一年計劃分上半年下半年,能出多少產品,需款多少,亦請詳細計劃告訴。總之,此地兵工事業應盡可能范圍內來發展擴充技師、工人、機器原料來解決,來計算。這一光榮任務給你們,望努力完成。你們如何計劃,做成后即速派人送來。今后望你們直接向我作負責的報告,至少一月一次。
石家莊戰役結束后,朱德繼續狠抓軍工生產不放松。據劉鼎回憶,當時,朱德“曾多次找我們研究軍工生產問題。他指示我們把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的軍工部合并為華北軍工部,并且專門召集會議,研究發揮正太路一線工礦的生產能力,擴大軍工生產的規模。根據朱德同志的指示精神,我和姚依林同志商定,擴大陽泉煉鐵廠的生產能力,使之達到日產30噸的水平(原日產20噸)。同時成立硝磺局,專門生產炮彈所需的炸藥”。
9月19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回復7月20日朱德請示召開兵工會議、交通運輸會議和參謀會議的信:“朱總司令意見很好,唯開參謀、通信等項會議在目前情況下是否適宜,請與少奇商量酌辦。”根據毛澤東的意見,1947年12月20日至1948年1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華北各解放區軍工會議、交通會議。會議由劉少奇、朱德主持。出席會議的有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大別山等地區的軍工負責人和中央軍委有關部門的代表40多人。會議主要討論軍工生產建設方針、工廠管理、組織領導等問題,并就兵工建設方針以及兵工廠的領導、管理、工會工作、黨的建設、技術原則和華北解放區軍火工業的統一領導組織等問題作了明確規定。

1948年,朱德(前左三)和華東野戰軍、華北軍區領導人合影
12月21日,朱德在講話中深刻地闡述了軍工生產和交通運輸對加速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戰略意義。關于軍工生產的重要戰略意義,朱德說:“在我們革命戰術上說來,我們就是靠人,也還要靠武器。”“假設我們有坦克、飛機、大炮和很好的運輸,你看蔣介石是不是很快被打垮!”“現代的戰爭是要用武器來殺傷敵人。在我們的戰術來說,白刃戰很重要,這是不得已的。一般地來講,還是武器殺傷敵人為最好,不單是用人拼。所以兵工生產就是在后方出汗打倒蔣介石。兵工是不是軍隊?是很好的軍隊,是在后方打蔣介石的一種隊伍。這就是軍火工業的偉大作用。”戰爭是長期的,“毛主席在延安時估計,起碼是五年”。“當然是戰爭結束得越快越好”,“但是怎樣才能提早結束戰爭呢?”“多增加手榴彈、炮彈、炸藥,這是重要的條件之一。”“手榴彈再加上炮、炸藥,那就是無堅不摧。”朱德號召全體軍工人員:“你們要多造炮彈、炸藥。現在你們已經造了不少,講起來幾十萬發,但是還很不夠用。”“現在你們造的是小炮彈,還好用。但是為攻城計,還要造一些大炮彈。如果我們有了很多炮彈、炸藥,不管他蔣介石也好,美國也好,都可以把他趕走的。”關于交通運輸的重要戰略意義,朱德說:要搞好交通運輸。有鐵路更好,沒有鐵路建公路,沒有公路搞水路,要把水路、陸路搞好,把我們需要的物資運進來,把軍工產品很快地運到前線去。
12月25日,中央工委致電中央軍委參謀部,報告軍工會議情況:會議已進行5天,根據劉少奇、朱德的報告討論了軍工的建設方針。工廠以分散在山地為原則,不搞工業中心。產品集中解決彈藥和炸藥,除生產一些有效用的各種迫擊炮外,武器主要靠繳獲。對石門、井陘、陽泉的工業,采取恢復方針。對工廠管理,采取經濟核算的企業化制度,工資原則不能過高。對生產規格,大致做到某些必須統一及可能統一的統一起來。
1948年1月2日,朱德在軍工會議上講話時,重點闡述了軍事工廠的管理問題。他指出:軍事工廠應該實行企業化的管理方法,應該有一個大的轉變。企業化管理的提出,是一個新的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轉變。軍工廠要企業化,管理要嚴格。管理工廠要靠老干部,還要靠有管理經驗和生產經驗的工程師、熟練工人,把他們組織起來,提拔起來,就管理好了。不能把他們看作外來人,不相信他們。有些專門家、工程師,并不比我們這些老干部差,甚至比我們強,將來非他們負責管理不可。造成這批干部不是一年兩年的事。造成的這些人,可以把現有的工廠辦好,還可以發展新的企業。工業局或工業部,要把軍事工業和地方輕工業都領導起來。“過去不合理的事情已經成了過去,現在交給那些新起的同志去辦,把家務辦起來。”
在朱德和劉少奇的指導下,這次會議確定了以自力更生為主,堅持實事求是,既照顧目前需要,又要作長期打算,擴大軍工生產,組織民用工業品生產,輔助國民經濟的軍工生產方針。各解放區根據這個方針,分別調整了軍工生產的部署,進一步加強對軍工生產的領導和管理,軍工生產進而有了長足的發展。
軍工會議結束后,朱德狠抓貫徹和落實工作。1948年1月8日,朱德給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兼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晉綏軍區政治委員李井泉寫信,告訴他們:“此次軍工會議有成績。太行、晉察冀向企業化道路前進,兵工與公營輕重工廠合組統一領導,互相補助,將一切家務整理好,成為核算制度、工資制度,是比較好的。”朱德還指示:“你區將供給制的預算能按期給予,亦可能逐次變為企業化為好。炸藥、炮彈、手榴彈成為決定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你處因經濟及原料不足,不能大量生產,仍希望將炸藥一項多出一些。”“運輸線組織對你區供給彈藥是十分需要的,望夏秋季在交通線上設糧草站,以便由各地轉運彈藥及其他物資幫助你們。”1月11日至6月2日,朱德多次給冀中軍區司令員孫毅寫信。在1月11日的信中,朱德告訴孫毅:“我們這里軍工會議、交通會議,均開得好。過去兵工成績很好,各種炮彈均能制造,并且炸藥亦發展了多種,今后當更有進步。”朱德還指示孫毅:“炸藥為你區之特產,可大量生產,使部隊能充分使用。”“手榴彈為近戰巷戰之主要武器,可多造,質量要好,數量要多。”“今后地方游擊戰術,亦應因時因地而變換其戰術。你應將我的意見,轉冀東、渤海兩區,使他們也能自造炸藥、炮彈等,轉變游擊隊為正規軍,來解決河北的各大城市及肅清一切碉堡。切不可吝惜成本,必須造大量炸藥、炮彈、手榴彈,使我軍以武器戰勝敵人,造成有攻必克之氣概,是可能的。如財政不足,可省衣節食。如原料不足,可發動廣大群眾熬硝,公家統制、收買,無論多少,產出必照預定價全數收買。預計要求一千萬斤炸藥,必需要一千萬多斤硝。另外需要大量的甘油。”在2月27日的信中,朱德指示孫毅,你寫給我的“信中說今年冀中能做到產一千五百萬斤硝,如能做到,則生產炸藥一千萬斤也可能做到。如能做到產炸藥一千萬斤,今年平綏、平漢、平津各據點、各城市均能拿下。望就此努力,隨時報告我”。在6月2日的信中,朱德指示孫毅,目前火硝“仍是供不應求”,“仍望努力爭取五百萬到一千萬斤”。

1948年,朱德(左二)觀看華東部隊武器操作訓練
朱德在狠抓軍工生產的同時,還及時著力解決軍火如何運送到前線的連接問題。1948年3月14日,朱德出席中央工委會議,聽取華東軍區政治委員、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匯報華東局工作。朱德在這次會議上的發言中,重點談了軍事問題。他說,今后“跳躍式的發展將減少,銜接式的發展將增加。已出發到外線作戰的第一線部隊會有若干損失,現在的第二線應加緊訓練,打掉內線敵人占據之點。內線之點不能希望外線部隊回來攻堅,第二線部隊要攻下內線之點后再出發到外線。現在軍火武器的供給主要在前線,但后方的供應也應逐步增加。應設立兵站補給線,建立兵站制度,不要單純靠民兵、民夫支援前線”。要維持現有大規模的軍工生產,以及建立相應的兵站制度,就需要相當的財經支持。4月25日,朱德給中央政治局委員、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董必武寫信,請他在相關會議上多做有關人員的工作,爭取對軍工生產和恢復兵站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他在信中說:“現在兵工、兵站更加重要了,請你在大會上再重復說通開會同志的思想,用很大力量來維持已有的兵工,再盡可能地加工制造,以便早點勝利。兵站是大支前時代取消了的,大支前已不可能,勞民傷財,各地大叫起來,已不能支持,前方又須要接濟,只有恢復兵站,掌握汽車與部分交通用的膠皮輪子大車,代替大批支前的民夫。如不夠,再由兵站雇一部分民夫轉運。再不夠時或特別需要時,再動員一批民役。”
朱德狠抓全軍的軍工生產,特別是重武器火炮的制造,為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火力保障。1948年底,朱德總結軍工生產的成績說:“生產相當大數量的軍火供應前方,勝利大家有份。除特別原因外,大部完成了軍委訂的計劃,有的還超過了20%,山東因敵人進擾,影響一部分生產。”僅從兵工廠生產炮彈、炸藥的不完全統計:東北軍區軍工部所屬兵工廠在1948年生產六○迫擊炮彈近7萬發,手榴彈157萬枚,子彈65.7萬發;晉冀魯豫軍區軍工處在1948年5月前,每月生產各種炮彈8.9萬發,六○迫擊炮彈2萬發,槍彈12萬發,復裝槍彈1.4萬發,手榴彈28萬枚,雷管11萬個,各種彈藥10萬斤;華北兵工在1948年生產的彈藥除自給外,還每月調撥其他軍區,如調撥西北野戰軍山炮彈近2000發,一二○迫擊炮彈1000萬發,八二迫擊炮彈1萬發,六○迫擊炮彈1.2萬發,擲彈筒彈500發,手榴彈3萬枚,炸藥1.5萬斤;華東解放區軍工生產也有大發展,彈藥由過去以繳獲為主,過渡到以自己生產和繳獲相結合,其中迫擊炮彈自己生產占83.2%,炸彈、地雷、手榴彈等自己生產占47.8%,炸藥自己生產占69.1%。大連新建工業公司試制成功75毫米山炮彈,淮海戰役時就提供了各種炮彈20萬發。
到戰略決戰前,人民解放軍自己總計生產各種炮彈高達426萬發,手榴彈900萬枚。華北解放區兵工廠為人民解放軍提供足夠的炸藥和炮彈,從火力上保障奪取石家莊戰役、臨汾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的勝利。
到了戰略決戰階段,僅淮海戰役前由華北和東北軍工調撥到前線的彈藥,就有各種炮彈20萬發,槍彈1000萬發,手榴彈15萬枚,炸藥2.5萬斤;天津戰役中僅通過北寧鐵路往前線運武器彈藥的火車就高達70列。這些都是國民黨軍的軍火供應望塵莫及的。特別是兵工廠根據攻堅戰的需要,研制出一種大口徑擲彈筒(也叫炸藥拋射器)和粗膛迫擊炮發射炸藥包,在戰場上凌空爆炸,能使方圓幾十米內的敵軍聾瞎喪生。由于這種武器類似轟炸機從空中投炸彈,戰士們形象地把它贊譽為“土飛機”。國民黨軍在戰場上遭遇這種“土飛機”打擊時,害怕不已,驚呼“共軍有了原子彈”。因此,毛澤東在1948年底就能夠十分自豪地說:“人民解放軍是沒有飛機和坦克的,但是自從人民解放軍形成了超過國民黨軍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國民黨的防御體系,連同他的飛機和坦克就顯得渺小了。”毛澤東還十分自豪地警告國民黨軍隊:“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藥,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由于軍工生產對前線提供充足的火力保障,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進程,到1948年底,朱德對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戰局勝利發展,再有一年可以打垮蔣介石”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