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抗日戰爭中后期,為打破日本侵略者對根據地的“掃蕩”、封鎖,中共領導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制定法律,規定歡迎海外人士投資建廠。毛澤東也主張引進外資發展經濟。
1944年,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福爾曼采訪時說,在互利的協議下,我們要準許并且歡迎在我們控制區域中的一些外國投資。我們是落后國家,因此對外國資本十分需要。
1945年在為黨的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毛澤東指出,為著發展工業,需要大批資本。從什么地方來呢?不外兩方面:主要地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積累資本,同時借助于外援。在服從中國法令,有益中國經濟的條件下,外國投資是我們所歡迎的。對于中國人民與外國人民都有利的事業,是中國在得到一個鞏固的國內和平與國際和平,得到一個徹底的政治改革與土地改革之后,能夠蓬蓬勃勃地發展大規模的輕重工業和近代化的農業。在這個基礎上,外國投資的容量將是非常廣大的。
(抱樸摘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2年第5期,郝鐵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