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八路軍臂章規格為8.5厘米×6.5厘米,采用白色麻布地,藍色印制,中間有“八路”名稱。之后的臂章在此基礎上,中間套了一個橢圓形框。1938年,八路軍臂章下方增加“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度佩用”字樣,背面加蓋有所屬部隊的印章。1939年,八路軍臂章規格改為8.6厘米×5.8厘米,正面中間印“八路”二字,下面印“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佩用”,背面印“盡忠職務、嚴守紀律、實行主義、完成革命”。八路軍臂章有印佩戴年度的,也有不印佩戴年度的。早期“八路”的字體都是楷體,后期多為美術體。臂章書寫順序最初為左書,后改為右書。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戰斗序列將“第八路軍”改番號為“第十八集團軍”,朱德為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關于“第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此后便制作中文數字“十八集團軍”臂章,其規格大小、圖案設計與1938年八路軍佩戴的臂章基本相同,僅將中間的“八路”二字改為“十八集團軍”,背面有師別、職別、姓名、編號等欄。在全國抗戰中后期,八路軍許多部隊佩戴當時國民革命軍統一的標志,在臂章中采用阿拉伯數字和符號表示“十八集團軍”,即“18GA”(GA表示集團軍)。還有一種簡易的“18GA”臂章,不帶藍地和橢圓形白框,只有“18GA”字樣和佩用年度。臂章的書寫順序為中文數字一般為右書,阿拉伯數字均為左書。
除上述統一配發的“八路”和“十八集團軍”臂章外,八路軍所屬部隊也制發了多種臂章,其樣式基本與八路軍臂章相同。抗戰勝利后,八路軍番號沒有立刻被取消,臂章繼續使用。1946年以后,各地八路軍番號被取消,八路軍臂章不再使用。
(偉津摘自2022年10月13日《中國國防報》,徐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