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剛
(重慶建設醫院中醫康復科,重慶 400050)
踝關節骨折一般指聯合應力導致的踝部關節內骨折,為骨科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壓痛、腫脹、明顯畸形等,患者病癥的嚴重程度與受傷部位、應力大小與方向等有關。踝關節由脛腓骨遠端、距骨及周圍韌帶組成,由于其解剖結構較為復雜,踝關節骨折的診治較為困難[1]。本病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選擇治療方法時,需根據患者描述病史、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評估。但術后骨折損傷、手術創傷等導致的應激反應,可對術后康復產生影響,高齡、康復訓練時間過晚等可能干擾踝關節功能的恢復[2]。中藥熏蒸是中醫特色療法,選取具有鎮痛、舒筋、活絡等功效等中藥,以熱藥蒸汽為治療因子,使藥物有效成分經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真皮轉運等進入血液循環,從而發揮藥理作用。本研究旨在對中藥熏蒸與漸進式康復訓練聯合應用的價值進行分析,探討其對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重慶建設醫院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0例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2例;年齡25~68歲,平均(47.14±8.53)歲;骨折部位:左側20例,右側15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23~71歲,平均(48.59±8.16)歲;骨折部位:左側23例,右側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重慶建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X線或CT檢查明確診斷;②入院前有明確踝關節外傷史;③年齡≥18歲;④行手術切開復位;⑤單側、閉合性骨折。排除標準:①開放性骨折;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④術前有軟組織壞死者。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相關病史資料,并完善影像學檢查;術前均完成健康宣教、心理指導等;術后密切留意患者病情變化,并盡早實施康復治療。
對照組采取漸進式功能康復訓練,以“循序漸進”為基本原則,合理安排功能訓練項目,具體內容如下:①返回病房后,即刻抬高患肢,積極做好相關并發癥防治,為早期功能訓練提供保障。②術后1~7 d,關注患者患足恢復情況及生命體征變化,病情基本穩定后,適時開展簡單的被動活動訓練(包括膝關節屈伸運動、足趾背伸等),5~10 min/次。③術后8~14 d,行踝關節屈伸訓練。先以被動活動為主,后逐漸向主動活動過度。指導患者取坐位,患足置于功能鍛煉帶內,足下墊適宜高度軟枕(豎放),并緊貼床尾護欄,正確調整位置后,囑患者適度牽拉鍛煉帶,使踝關節處于背伸狀態,堅持6~8 s后放松,交替進行,以不產生明顯疲勞感為度,合理控制訓練強度,每次訓練不超過20組,每天訓練不超過8次。④術后15~45 d,平衡訓練與踩滾木鍛煉。平衡訓練時,患者取站立位,緩慢抬起一側下肢后穩定保持15~20 s,根據患者體重、體力狀況及訓練期間的主觀感受調整平衡訓練的時間。平衡狀態持續時間達到既定標準后,行踩滾木鍛煉,指導患者站立于滾木上,以踩滾木方式完成踝關節功能訓練,每次持續15~20 min,2次/d。⑤術后45~60 d,通過影像學檢查判斷骨折的愈合情況,確認骨折基本愈合后,指導患者進行單純功能鍛煉,包括扶拐負重功能鍛煉、負重行走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藥熏蒸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采用科室自擬組方準備藥物,組方為蘇木、當歸、川椒、三棱各10 g,木瓜12 g,雞血藤、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天仙藤、威靈仙、桑寄生各15 g,牛膝20 g;②將各藥置于中藥熏蒸治療儀[無錫華亨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4第2261054號,型號:HH-QL-A]的霧化器內,加入適量水浸泡約30 min;③啟動電源,加熱至100 ℃,至可穩定產生含藥霧化氣體后,將患肢踝部暴露于霧化氣體中進行熏蒸,期間注意控制患肢的高度,避免燙傷。1劑/d,2次/d,治療后配合進行功能鍛煉。本組患者的治療以7 d為1個療程,連續熏蒸2個療程以上。
1.3 觀察指標①中醫癥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原則:試行》[3]中相關療效評價標準,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觀察并記錄中醫癥候積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3個部分,具體評價標準見表1。②關節恢復情況。比較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的踝關節腫脹度、活動度。其中,關節腫脹度采取主觀性評價方法[4],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賦0、1、2、3分;活動度則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測量,測量時以中立位為0°,測量3次主動背伸與跖屈活動角度,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③骨折愈合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治療1個月后美國足外科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5],AOFAS的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關節功能越好。

表1 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標準(分)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疼痛功能活動度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356.14±1.02*14.92±2.812.89±1.156.91±2.02*4.96±0.787.86±2.07*對照組356.12±1.18*11.08±2.042.96±0.794.96±2.08*4.82±0.246.25±0.87*t值0.0766.5420.2973.9791.0154.242 P值0.940<0.0000.768<0.0010.316<0.001
2.2 兩組患者關節恢復情況比較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踝關節腫脹度、主動背伸、主動跖屈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關節恢復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關節恢復情況比較(±s))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腫脹度(分)主動背伸(°)主動跖屈(°)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352.27±0.720.48±0.04*6.15±1.2516.99±5.13*10.11±2.0133.78±6.91*對照組352.23±0.641.22±0.09*6.05±1.2712.03±3.16*9.98±1.8822.17±5.74*t值0.24644.4510.3324.8700.2797.646 P值 0.806<0.0010.741<0.0010.781<0.001
2.3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AOFAS踝-后足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情況比較(±s))
AOFAS:美國足外科協會。
組別例數骨折愈合時間(d)AOFAS踝-后足評分(分)觀察組3548.47±4.8895.16±4.09對照組3552.28±5.8291.67±2.80 t值2.9684.166 P值0.0040.000
目前,踝關節骨折的復位以手術切開復位、手法復位為主,對癥狀稍重的不穩定型骨折,考慮到手法復位的局限性及未達到解剖復位標準可能面臨的不良后果,臨床建議采取手術方式進行復位。為保證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實現早期康復,通常于術后會積極采取康復訓練,而患者術后伴隨的活動受限、疼痛等癥狀,以及其他主觀層面的不適感可能影響其參與訓練的積極性,繼而干擾關節功能的恢復速度。早期功能鍛煉與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的功能恢復之間有密切關聯,采取具有明確循證依據的康復治療措施,改善相關臨床體征,有助于功能訓練的順利進行,并為早期康復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6]。中醫理論認為,骨折患者常因骨斷、筋傷、經絡受阻等出現氣滯血瘀,而局部氣血運行長期處于受阻狀態可能導致筋脈失養,故骨折患者出現的多種臨床表現可歸屬于“痹證”范疇,選用中醫治療方法或中藥材時應以除痹止痛、溫經活血為主。
中藥熏蒸是中醫外治法,將中藥藥理作用與熱力、濕熱作用等原理相結合,以中藥蒸汽經皮膚吸收的方式給藥,在擴張血管及藥物直達病灶等方面具有重要優勢。既往研究證實,中藥熏蒸可有效改善骨科疾病的疼痛、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且整體安全性良好[7-8]。本研究擬定中藥組方時,以既往除痹、止痛、活血、舒筋的經方為基礎,結合既往中醫診治骨科疾病的經驗,不僅選擇了當歸、雞血藤、伸筋草等常用藥,還根據下肢骨折特點增加了木瓜與牛膝。木瓜可緩和下肢腫痛與肌肉痙攣,牛膝則具有強筋健骨、補益肝腎等功效,諸藥合用,可達舒筋活絡、除痹止痛之效。本研究中,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踝關節腫脹度、主動背伸、主動跖屈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均大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熏蒸技術的應用對疼痛癥狀的改善、活動度及功能的恢復均有積極作用,與既往報道[9]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與中藥材的藥理作用及熏蒸時的熱力作用有關,在遵循對癥用藥原則的基礎上,合理選配藥物,藥物成分經熏蒸深入腠理,從而發揮藥效。本次研究還發現,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AOFAS踝-后足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熏蒸在促進骨折愈合、提高踝關節功能方面有積極作用。與韓良等[10]研究得到的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在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康復治療中,單純應用漸進式康復訓練的效果欠佳,可能與臨床癥狀影響患者參與訓練的主動性有關;根據患者的證候特點與骨折病情,合理選用中藥熏蒸,并于治療結束后配合完成漸進式康復訓練,能夠改善其臨床體征,有效解決關節腫脹與活動受限等問題,并可促進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